小组|水军「围城」之下,豆瓣何去何从?|钛度热评

近期,“水军控评”再一次攻陷“佛系”的豆瓣,还有多少“真人”活跃在豆瓣的“兴趣小组”?
同样作为社交平台,不上市的豆瓣与腾讯、陌陌、soul的商业模式有何不同?
作为成立于2005年的互联网社交元老之一,即将迎来“成年之礼”的豆瓣未来将走向何方,豆瓣会是下一个人人吗?会变成一个新的元宇宙社交场吗?
本期《钛度热评》特邀资深媒体人一起就话题“水军‘围城’之下,豆瓣何去何从?”进行了讨论,下面是部分观点集锦。
小组|水军「围城」之下,豆瓣何去何从?|钛度热评
文章插图
中科闻歌郑阳:
【 小组|水军「围城」之下,豆瓣何去何从?|钛度热评】豆瓣养号的行为一方面是其高商业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以文字为载体的生态里,“养号”成本较低,如同类型的b站(视频为载体)就很少存在养号的行为。在粉丝经济的时代下,“养号”“粉丝互撕”对于豆瓣的生态破坏过于严重,但只是靠监管和审核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若要治本,一方面豆瓣需要从生态重塑的角度上面下手,增加更多的平衡和制约、监督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找到新的发展出口和商业模式,从而突破当下的阴霾。
互联网京日记张京科:
豆瓣面临的问题,是大部分互联网社交平台共同面对的问题。那就是互联网平台在灰色地带高速发展取得成功之后,即使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仍不能够准确把握自由言论、商业运营和非法水军的尺度与边界。归根到底是大部分互联网人对政治判断的幼稚性。忽略了监管环境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当互联网平台成为社会主流的那一刻,曾经舒适温暖宽松安全的避风港,便要消失。“熊孩子”要经历成人礼,面对更猛烈的大风大浪洗礼。适用的本国、本地法律法规和监管也将如期而至。
新消费品牌研究者、TopMarketing营销顾问杨泽:
豆瓣这个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割裂,原本社区、电影、书是一体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她们分开做了产品,造成这几块的用户群不太一样,虽然现在组合起来了,但还是比较割裂。
另外,因为豆瓣影视本身的影响力形成了一个第三方,再加上前几年的影视热,所以很多水军都开始做豆瓣影视的生意。
所有社区类的产品都要经历先入圈再出圈的过程,b站是成功出圈了,豆瓣仅仅是入圈,目前看还比较难出圈。
行业观察者罗兰:
其实豆瓣的问题,是社区类产品遇到的共性问题——如何在商业化和初心两者平衡。一个社区类产品的形成都是有一群为兴趣爱好的发烧友,通过社区实现人与人交流的需求,但是商业化又会把社区精神弱化。社区质量就会降低,从用户纯兴趣分享变为广告聚集地,最开始的核心用户也开始流失,如何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保持克制与社区精神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这是社区产品的共性,且难以解决的事情。但是针对豆瓣来说,他自己还有一些问题。产品形态上,使用门槛也较高。内容形态上,比较分散,我理解他可以围绕电影,音乐这些东西去做内容社区。
百声创始人李杰:
因一场激烈的“粉黑大战”,豆瓣的评分机制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更让大众质疑还有多少“真人”活跃在豆瓣兴趣小组。12月13日,豆瓣被央视点名批评,为回应整改要求,豆瓣“小组”功能临时暂停。不过在评分问题、自身审核等问题上,豆瓣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豆瓣至今成立16年,在商业模式方面进行过不同的尝试,在线音频、知识付费、电商业务等诸多领域都有所涉入,然而终究没有开发出一款爆款产品,更致命的是,豆瓣始终没找到核心业务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