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比亚|网约车暗流涌动,滴滴为何卡在七成( 三 )


与美团、高德等类似 , 曹操、T3均是网约车大战时期的幸存玩家 。 曹操出行由吉利汽车在2015年创办 , T3的背景更为复杂 , 由一汽、东风、长安三家国资车企与苏宁、阿里等互联网公司联合创办 。 二者的创始人团队 , 互联网基因很少 。
去年7月之后 , T3、曹操自然也看到了后来居上的希望 。 据报道 , T3开启了全员全月007模式 , 要求单月连开15城 , 曹操则开始扩大补贴 , 计划做全国市场 20% 的份额 。 在此之前 , 曹操出行只覆盖了62个城市 , T3运营了36个城市 。
融资等“资源禀赋”上 , 在2021年10月 , T3获得了由中信投资控股牵头的77亿元融资 , 曹操出行则在2021年9月获得38亿元融资 。 相比滴滴200亿美元以上的融资规模 , 上述两家获得的支持相当有限 。
而且 , T3与曹操扩张的打法也并无更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 , 都是补贴拉新等“老三样”——据报道 , 去年三四季度 , T3 以每月不低于 3 亿元补贴吸引乘客和招募带车司机 , 曹操以每月不低于 1.5 亿的投放补贴 。
同时 , 出行市场进入存量的前提下 , 曹操与T3的获客难度只会比当年的滴滴更高 , 烧钱补贴的边际效用更差 。 有数据显示 , T3 的单个拉新成本在 100 元左右 , 培养成长期用户的成本 , 是拉新的五到六倍 。
在高昂的流量费用面前 , 自营品牌接入聚合平台是一个好选择 。 T3出行40%的订单来自高德聚合 , 曹操出行50%的单量来自高德聚合和美团打车 。 随之而来的问题 , 则是难以品牌化 , “贵为自营”的打车品牌 , 最终只能成为聚合平台的运力 , “行业老大背景板”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 。
200亿美元和几十亿人民币的融资规模 , 还有一个差别在于 , 前者可以烧更长时间 , 后者则不能 。
T3背靠的3大车厂 , 虽然给予了足够的财务支持 , 但代价是T3需要从车厂处购买运营车辆 , 还需要自行推广 , 确保车辆的租赁 。 虽然相较其他品牌 , T3的购车费用更低 。 但前提是T3的增长需要达到预期 。 扩张进程一旦停止 , 等待T3的则是资金链断裂 。 有消息显示 , T3出行的账面现金最早可能在年底烧光 。
而且 , 曹操出行上线之初 , 采用的是B2C的重资产运营模式 , 即“新能源汽车+公车公营+认证司机” 。 官方车辆为吉利新能源车 , 司机通过统一招募培训 。 成本之高昂可想而知 。 去年7月扩张之后 , 曹操出行开始接受司机租车与带车加盟 。 “滴滴化”的曹操 , 合规又成了绕不过的新问题 。
【努比亚|网约车暗流涌动,滴滴为何卡在七成】曹操的策略则是把鸡蛋放在很多个篮子里 。 不过 , 放鸡蛋的手 , 是吉利 。 因为曹操同样只是吉利无数个试水业务之一 。 换句话说 , 在这一次的试水成本用完之后 , 曹操同样是可以被吉利放弃的 。
需要注意的是 , 曹操背靠的融资规模 , 只有T3的一半 。 即便有IPO的小道消息放出 。 但与滴滴的巨大差距 , 很大程度上也消解了曹操在估值上的想象空间 。
滴滴承受不起再交学费对手举步艰难 , 但是滴滴自己也会犯错 , 一家企业可以死在对手手里 , 也可以死在自己手里 。
在过去的多年里 , 滴滴曾经尝试过很多种跨界的测试 , 比如外卖 , 比如卖菜 。
用坐车的流量卖菜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 。 滴滴在两年的冒险时间里 , 在橙心优选这个科目交了至少200亿人民币的学费 , 得到的唯一教训是不要无序扩张 。
而目前摆在滴滴面前的 , 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无底洞 , 就是自动驾驶 。
自动驾驶的介绍页面在滴滴官网仍然没有撤下 , 这或许是仰望星空的滴滴最后的倔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