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战略升级与巨亏下的美团:新增长机制在形成( 三 )

建设能力 , 同样延续 。 势能之所以显得更足 , 除了疫期需求面 , 还有补贴 , 以及美团早期团购沉淀的地面能力 。
4月 , 我说美团社区团购是一种“跳板” 。 因为 , 固然可以拉新、刺激营收 , 强化市值管理 , 仍不过是整体战略升级前的过渡形态:前端高度同质化 。 真正沉淀、角逐的是中台、供应链、物流配送体系 , 以及面向未来的全链路数字化能力 。

也就是说 , 社区团购并不能化解前一轮增长机制的瓶颈 。 何况它还带来较重的亏损压力 。
尽管此刻营收增长紧迫性高于利润指标(Q3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强调了这点) , 若失衡过度 , 资本市场同样不排除较大震荡 。
“Food+Platform”已无法容纳美团的基本面 。 它必须以一种更具涵括性、结构性的表达统筹现有版图 , 展示新增长机制 , 面向市场传递投资价值 。
如此 , 重新回到上面审视“Food+Platform”升级为“零售+科技” , 就更自然 。
这既是美团平台的自然演进 , 也是特定氛围与压力下的紧迫升级 。 紧迫性甚至超过“Food+Platform”推出时 。
那么 , 具体落到增长机制上 , 如何看待“零售+科技”?
显然两大维度:一是零售赛道更大 , 二是科技对应着未来更多数字化服务空间 。
关于“零售” 。 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 , 王兴给了合理还原 。
他说 , “零售”不止狭义的2C的商品零售 , 还包括服务零售 。 诞生起 , 美团就已涉足零售 。 今天 , 本地生活、社区团购 , 都是零售范畴 , 也是未来“重中之重” 。
2016年 , 我曾定义美团点评为中国电商业“新一极” 。 除了美团诞生时本具有交易属性(点评侧重消费决策) , 考察本地生活细分价值链 , 都是有形商品与无形服务的融合 , 同样也是“人、商品/服务、场”重构 , 只是最终闭环有线下线上及物流配送差异 。
美团亦并非今天才开始清晰定义零售版图 。
2016-2017 , 外界关注阿里“新零售”较多 。 同期 , 美团与王兴开始投资从供应链到终端的完整链条 。 当阿里确立2017年为“新零售”元年时 , 美团也开始构建新零售体系 。 同年末美团落实组织升级 , 聚焦到店、到家、旅行、出行四场景 , 新设“到店”与“大零售”两大事业群 。 2018年 , 线下生鲜店落地 。 尽管后期多有调整 , 但构建线上线下一体零售服务的目标并无二致 。

同期 , 京东有相近动作 。 携程、拼多多线上品类扩充亦有目共睹 。 今日抖快小红书们闭环 , 尽管交易属性强 , 整体又何尝不是?都是相近节奏了 , 只是重心有差异 。
这种“零售”是一种包容性的融合形态 。 2017年 , 时任阿里集团CEO的逍遥子 , 一次小范围沟通会上说 , 若未来几年阿里还是“电商+文娱” , 会非常遗憾 。 那时阿里也在强化本地生活 。 他的表达显然有对新零售融合形态的期望 , 只是 , 用他话说 , 未来是驴子是马 , 倒并不重要 。
截至目前 , 几乎所有有一定规模的平台都在走向融合形态 。 理念与战略层面 , 美团重新定位、反而走在前面 。
2021双11当天潘乱主持的一场直播中 , 我说 , 相比京东、拼多多、抖快这类 , 美团可能才是阿里集团强大的对手之一 。
当然美团有它紧迫性 。 毕竟增长放缓 , 兼容商品零售与服务零售的“零售”范畴要大很多 。 当用户规模上来 , 这供应侧变化就是匹配 。 这个过程里 , 支撑能力跟上 , 就形成了新的结构 。
关于“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