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战略升级与巨亏下的美团:新增长机制在形成( 二 )


此前 , 9月份战略会上 , 王兴将美团战略从“Food+Platform”升级为“零售+科技” 。
Q3财报后 , 这一新的定位 , 值得展开分析 。 它重构了美团整个业务版图 , 无论于用户、供给、技术、基础设施、组织架构、平台治理 , 都会激发创新活力 。 面向资本市场 , 将持续释放变革与新的增长信号 。
怎么看一种新增长机制呢?
先回到前一阶段 。 也即“Food+Platform”周期 。
这战略公布于2018年10月底 , IPO后次月末 , 相当紧迫 。 因为IPO后 , 美团很快破发 。 10月整体跌幅逾26% 。
IPO时 , 美团自我描述为“本地生活服务电商平台” 。 当时外卖正发力 , 但人们不再将饿了么视为竞对 。 而无论营收、用户、商家、技术 , 它都还无法与阿里们比:2017年 , 美团营收330亿 , 2018年652亿 , GMV5156亿 , 用户破4亿 。 但阿里2019财年(自然年2018年Q2~2019Q1)营收3768亿 , 用户7.21亿 , GMV 5.73万亿 。 商家数量也大幅落后 。
获利差异就更不说了 。 招股书甚至强调一个较长周期可能都会如此 。
“Food+Platform”就是通过战略升级向市场传递信心 , 描绘增长潜能 。
它的核心理念是“吃得更好 , 生活更好” 。 用意是 , 以“吃”为核心 , 锻炼内功 , 沉淀出从需求到供给端的完整的多层次的科技能力 。
当时组织升级内容是 , 组建用户平台、到店事业群、到家事业群 。 此外还有快驴、小象、LBS 平台等单元安排 。
IPO后确实需要战略升级、提振组织信心 , 借此回答资本市场关注的增长等焦点问题 。
过去“本地生活服务”描述模糊 。 “Food+Platform”结构清晰 , 让人看到一种增长机制:
1、Food高频刚需 , 强化交易属性 , 带动营收、拉新 , 同时沉淀基础设施能力 。
2、Platform通过更多品类与供给留存转化 , 稳定营收 , 通过高毛利平衡Food带来的利润压力 。 此外还承载基础设施沉淀 。
“Food+Platform”是一个耦合得相当漂亮的架构 , 也是出色的增长机制 。
这定位过去3年展现了强大效率 。 在一个人口红利、流量持续见顶周期 , 美团营收、用户、商家、交易笔数、GMV各维度大幅提升 。 资本市场表现 , 即便放在全球看 , 也相当风光 。
但“Food+Platform”增长机制 , 建立在宏观形势、行业演进相对稳定基础上 。 一旦后者发生变化 , 反而脆弱 。 因为 , 这种机制 , 颇似前一个周期的亚马逊 , 增长势能强 , 销售及各种成本、基础设施投资较高 , 想靠主业直接获取规模化利润难 。
此前多季 , 跟其他多家公司一样 , 美团看似盈利 , 实际未变现公允价值、投资收益占比高 。
压力总在势能最强时来临 。 大国博弈不 。 当疫情、经济景气度、监管、自然灾害等多维压力 , 以及ESG、共同富裕等社会诉求整体呈现在同一周期 , 加上常态的人口与流量见顶 , 这机制就备受考验 。
2019年以来 , 外界对互联网巨头的关注 , 从行业延伸到社会、伦理层面 。 跟BAT们一样 ,, 美团许多商业化动作 , 都被套在这逻辑里审视 。 这批示它既要澄清公共压力 , 又要化解增长压力 。
2020年 , 疫情稍缓后开始涉入的社区团购 , 固有疫情激发的在线需求与新基建风潮 , 也是“Food+platform”战略与增长机制的优化 。
说“优化” , 是因为社区团购并未打破“Food+platform”结构 。 无论优选、买菜还是闪购 , 仍围绕“吃” 。 高频、刚需、拉新、创收、倒逼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