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不包括 天使投资最多投多少

去年以来,各项金融支持政策相继出台,主管部门大力推动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导入,几家国有大银行在小额信贷领域持续发力 。从宏观数据来看,小额信贷增速等指标引人注目 。但在微观感知上,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声音持续高涨,制造业投资增速低迷 。有财经专栏作家甚至发表了题为《中国银行(601988)小额信贷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的论文,提出了以体育促进小额信贷和融资违背市场规律、不可持续的观点 。从征信来看,宏观与微观在小额信贷上差异较大的原因之一是征信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的银企信息不对称,宏观部门缺乏有效工具有效监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的收益 。苏州通过突破政府部门与公共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搭建了专门服务金融的信用数据大平台,找到了数据、机构、政策一体化的工作路径,构建了支持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助力小额信贷总量增加、结构调整、渠道拓展、模式转变、风险管控、成本降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在苏州设立小微企业数字信贷试验区 。
一、小微信贷的覆盖面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区域竞争存在马太效应,可能在特定时期造成小额信贷的区域供需失衡 。需求方面,准一二线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招商引资力度大,方式多,资源价格比一线城市低,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集中,为小微金融服务带来更多需求和高标准 。但在供给方面,除了少数金融机构总部聚集的城市外,其他城市的金融供给受到金融机构水平和规模的制约,小额信贷的广度和深度将与当地的经济活动和增长率不匹配 。
(一)有贷户增速低于贷款金额增速
由于民营企业的主体是小微企业,信贷领域小额信贷服务的重点必然是小微企业的贷款 。从征信的角度来看,小微企业的信用既要关注数量,也要关注方面 。如果区域内有贷款企业数量的增速跟不上贷款金额的增速,甚至出现贷款金额快速增长但有贷款企业数量较窄的现象,可能会损害新增贷款在普惠领域的作用 。但很多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银行缺乏对本地区企业和行业的信息获取渠道,获取客户的能力有限,导致长期有贷款的企业数量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 。
(二)有贷企业、首贷企业户数增速也远低于新设立企业增速
如果只关注有贷款的企业数量还不够,那我们就来说说新注册企业数量、有贷款企业数量、初始贷款企业数量的对比 。从一些样本数据来看,很多地方新增有贷款小微企业与新注册小微企业的比例约为1.5%,新增有初始贷款小微企业与新注册小微企业的比例约为7% 。不仅从绝对数字来看,新增有贷款和初始贷款的小微企业数量与新注册的小微企业数量相比少得可怜,而且从增速来看也差得远 。这很容易导致区域内小微企业对金融资源的竞争加剧,制约经济发展速度 。
(三)征信平台可以作为支撑小微信贷增量扩面的承重梁
发展小额信贷,支持实体经济,首先要考虑总量和覆盖面 。苏州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从区域经济金融战略角度谋划信用信息建设,从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入手,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地方国有信用信息机构,搭建覆盖业务运营各个维度的苏州信用信息平台,构建能够全面支持金融客户、风险识别和融资定价的数据产品和政策体系,让所有在当地执业的金融机构普遍享受政务和公共数据采集红利,吸引更多金融资源积极流入当地实体、小微企业 。目前,苏州信用信息平台已积累了72个单位的信息网络,汇集了600多项反映企业经营发展的微颗粒指标,包括工商税务部门掌握的企业纳税和财务报表、各类事业单位掌握的水、电、气、社保和公积金缴存信息、海关进出口和发明专利等 。并推出信用报告、客户筛选、评级评估等多层次信用信息产品,实现98项自2015年苏州市信用信息平台上线以来,金融机构接入数量和查询量持续增长,特别是2017年以来,信用信息平台查询量爆发式增长 。与查询量增长几乎同步的是,2017年一季度苏州市有贷款小微企业数量增速与新成立小微企业数量增速差距不断缩小,到2018年四季度增速持平 。更值得一提的是,自2019年初苏州市信用信息平台与7家银行联合推出专门服务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短而快”融资需求的线上第二贷产品以来,2019年一季度末,苏州已有贷款 。家庭和第一贷款人的增长率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新成立企业的增长率,令人振奋
舞 。数据不会说谎,验证了征信平台和征信产品可有效解决小微金融服务的主要痛点 。

小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不包括 天使投资最多投多少

文章插图
二、小微信贷覆盖率结构不平衡
(一)不同行业小微信贷覆盖率差异大
截至2018年末,苏州征信平台已收录了本市35万户活跃的小微企业,从行业分类看,分布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这5大主要行业的有30万户,占全部收录小微企业的85.71% 。五大行业中,信贷覆盖率最高的是制造业,最低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业,相差了18.37% 。造成不同行业信贷覆盖率差异的一个原因在于部分银行传统的风控理念,制造业企业重资产较多,土地、厂房和设备都可以用于抵押,而技术研发类企业轻资产多,押品较少 。
(二)同一城市不同区域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也有差异
截至2018年末,苏州大市范围内各市(区)GDP名列前茅是昆山市,注册企业数排在前列的也是昆山市,而信贷覆盖率排名前列则是经济总量在辖内相对较小的太仓市,信贷覆盖率比最低的区高出了6.04% 。可能的原因是太仓市设立注册的企业总量相比其他区市要少,但是入驻的金融机构数量和获得的金融资源并不少,在苏州小微企业对金融资源竞争总体较为激烈的环境中,太仓企业获得贷款相对容易一些,幸运的成为了洼地中的高地 。
(三)征信平台可以成为助推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导流渠
在金融资源增量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发展小微金融就更需要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存量资金的最大效用 。在具体操作中,哪些企业亟需信贷支持,支持了多少,支持的效果如何,难以掌握和监测,很多好政策未能真正落地 。苏州探索是以征信平台为核心,驱动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服务机构和支持政策间的协调联动 。在前端,开发互联网债权、股权融资撮合系统,帮助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线上融资对接,着力解决需求和服务的匹配问题 。在中端,实现征信平台与撮合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助推金融机构依托征信数据转变小微金融风控和考核机制,设立专职运营部门,配置单独信贷计划,增加服务和产品供给 。在后端,基于征信平台掌握的大数据,给小微企业打上人才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种标签,为运用财政资金给予金融机构奖励及风险对冲提供了依据,撬动了金融资源精准支持符合产业导向的小微企业,用中观和微观数据精准感知融资对接成果和资金运用成效,保障政策及时预调微调 。通过线上融资撮合、征信体系建设和金融支持政策的三箭齐发,更多符合产业导向的小微企业获得了精准支持,企业发展的更好了,地方税源增加了,还保证了就业和社会稳定 。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在苏州征信平台及线上融资撮合系统的支持下,累计9897户企业获得了贷款,金额5830亿元,其中3029户企业是依靠政府增信分担风险的信保贷产品解决融资的,金额176亿元,还有41户企业获得了股权融资,金额22亿元 。

小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不包括 天使投资最多投多少

文章插图
三、小微金融中信用贷款的作用发挥不足
(一)信用贷款占比较低与小微企业经营特征密切相关
发达国家和地区信贷业务主要是信用类贷款,而信用贷款在我国银行业对公贷款中占比很小,银行对公信贷普遍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或担保,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有时还要求抵押、担保兼有 。因为银行传统小微信贷风控思维认为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规范、不稳定的特征,必须采取强抵押、强担保措施 。从单一维度的数据看,这有一定的道理 。例如,小微企业公积金缴存率比大中型企业低的多 。又如,小微企业向税务部门提供的财务报表报送率也远低于大中型企业 。再如,小微企业营业收入波动率大,往往到了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和利润就会有大幅波动 。与此同时,影响小微企业正常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就多,企业违约成本较高 。这一点,无论是近期的股权质押、债券违约暴雷企业,还是2012年前后部分地区钢贸行业系统性风险都已充分揭示 。正是基于上述客观情况,才导致了部分基层银行在小微信贷中出现一些典当化现象,即便是当前小微金融热潮下,唯抵押、重担保依然严重,银行在面对轻资产的小微企业申请信用贷款时,依然顾虑重重,惜贷、难贷、拒贷现象依然存在 。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信用贷款在小微金融服务中无用武之地了呢,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 。小微企业面广量大,当征信大数据汇集后,就会发现其实还有很多优秀的小微企业“待字闺中无人识” 。仍以苏州征信平台入库的企业看,2018年,全市同时符合按时缴纳各类税费,按时缴纳社保和公积金,企业用工人数持续6个月正增长,连续两个年度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且从没有过贷款这5个苛刻条件的小微企业就有1726家,这些企业完全可以作为信用贷款的潜在客户 。
(二)征信平台可以成为信用类贷款的助推器
要想逐步解决信用贷款占比较低的问题,苏州的做法仍然是充分发挥征信平台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首先是要让数据说话 。要让银行愿意给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从征信的角度说,必须让银行更全面、精准的了解企业,具体来说要由征信平台提供能反映企业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发展趋势,以及小微企业经营主个人的资产及信用等四类数据,小微企业专项评分计量模型才能更准确,信用贷款审批模式才能逐步建立 。其次是确立顶层设计 。根据工作经验,上述数据主要掌握在市级政府的相关部委办局和公共事业单位手中,而且并不在政务公开及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归集目录中 。因此要能实现工作的可持续,就需要建立一套政府+市场的长效化工作机制 。再次是升级获客渠道及风控技术 。改造现有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控技术和业务流程,将原有依靠人工方式转变为互联网获客和人工智能审批,推动信用评级和授信技术实现非现场、全自动和数据化作业 。苏州征信平台自2017年推出企业筛选模块后,为银行根据自身风险偏好获客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线上渠道 。截至目前,已有25家银行累计筛选企业2541批次,导出企业数十万户次,其中5629家小微企业因此获得了首贷 。2019年1月,苏州征信联合中国银行、建设银行(601939)等7家金融机构推出了征信贷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500万元以下的在线申请、秒批秒贷、随借随还的信用贷款,同时运用征信数据和模型实现一企一策精准利率定价 。征信贷产品自上线至今不到半年的时间,已累计为734家企业,授信8.27亿元,户均112万元,户均利率为6.29% 。

小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不包括 天使投资最多投多少

文章插图
四、股权融资作业模式需要审视和提升
(一)当前股权融资特别是天使投资的一些特点
一是作业模式仍较为传统 。我国股权融资起步较晚,市场化投资人、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缺少运用征信数据筛选企业和项目的渠道和经验,往往是圈子里一有“好项目”,各家机构就蜂拥而上,而对大多数默默耕耘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缺乏关注了解的渠道 。二是天使投资量小面窄 。上述作业模式导致了目前我国股权市场上从事天使投资机构和基金较少,投资角度与银行相同,新设企业不确定性高,风险识别难度大,尽管风险回报也高,但在尽职调查中需投入大量的人力,业务体量肯定有限 。而大多数创新企业既缺乏人脉资源,也不具备股权融资经验,很难有效对接股权机构 。三是政府类引导基金较为保守 。在缺乏数据支撑情况下,政府类引导基金风险管理及考核制度较为审慎,引导基金有信贷化的趋势,每个项目都要顾虑成功率和回报率,不能发生损失,导致参与天使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
(二)征信平台可以成为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高架桥
苏州征信平台为破解以上问题提供了多维服务 。一是打通资金供需双方对接渠道 。依托征信数据建设的股权对接撮合系统,既可以单向撮合企业与股权机构之间的融资需求与供给,还可以深度分析企业及融资项目的情况,提供智能投顾服务,形成企业、股权机构、银行之间的投贷联动业务闭环 。二是减少尽职调查成本 。通过为股权机构、基金管理人分析企业情况提供全面、准确和及时的报告和个性化服务,协助开展项目筛选和尽调决策,提高投前审核及投后管理工作效率 。三是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合理考评机制 。在对管理团队的考核评价中,充分用平台和数据说话,对合理范围内的投资失误给予容错空间,鼓励引导基金在天使投资领域更主动作为 。苏州结合征信平台开发的股权融资撮合系统上线至今,已注册股权机构79家,管辖基金91支,已累计为106家企业提供了40亿元的股权融资 。
五、扫楼扫街式的人海战术和单兵突进式的业务创新难以持续
(一)信贷工厂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是经营成本 。以信贷工厂为代表的小微信贷技术和模式,通过集中大批营销人员和审批人员采取标准化流程开展小微信贷作业,确能提升信贷作业效率 。但每个业务人员服务的企业数量毕竟有限,银行不可能无限堆砌人力资源,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仍无法全面得到信贷支持 。与此同时,增加业务人员就会增加运营成本,最终还是体现在利率定价中 。二是道德风险 。人毕竟不是系统和机器,人工审批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完全统一,而小微金融的特点就是对象多、金额小、利润薄和时间短,建立与大额信贷相同的审批及风控机制不切实际,这就可能导致基层信贷人员出现两种极端情况,有的担心出风险将来秋后算账不敢作为,也有极个别人谋求个人私利胡乱作为 。
(二)数字金融服务创新应兼顾集约化、公平性和效益性
一方面,小微企业融资线上化一定是未来小微金融的发展趋势 。传统金融风控模式对大中型企业很有效,但在应对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时则有些无能为力 。当前,互联网、征信大数据和生物识别等数字金融的突破和创新,的确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提供了抓手,带来了革命性变革 。但另一方面,推进小微金融创新也不应过度鼓励单兵突进模式 。当前,不少金融机构设立了数字金融或金融科技的专营机构,但部分单位的工作重点不是技术创新应用,而是谋求统合数据,有的是和部委办局合作获取数据,有的则是在市场上大量外购数据,看似产品和服务让人眼花缭乱,但可能也会带来一些情况 。具体来说包括主体、边界和效益三个方面 。首先看主体,如由金融机构直接归集数据,出于增加本单位客户及收益的考虑,大概率存在垄断数据的冲动,可能会造成新的信息孤岛 。即便是金融机构向外开放数据,为保持自身的比较优势,也许会进行额外收费或者对数据有所保留,增加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本,不利于小微金融的整体推进 。而由征信机构发挥数据归集的主导作用,由于服务对象天然就是全体金融机构,更符合普惠金融的业务特性 。其次看边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数据是有边界的,相信很少会有金融机构愿意主动把自己核心的客户数据开放给同行,但技术是无边界的,只要能降低业务成本,无疑可以借鉴运用,即便需要付费 。金融机构与征信机构进行数据交换则不需要担心数据边界问题,因为征信机构对全部金融机构都是一视同仁的,这就保证了公平性 。当然,对于征信机构来说,数据无边界但业务有界线 。征信机构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按金融机构需要归集数据,但在业务上必须保持第三方的客观独立性,不应谋求直接参与放贷、担保等信用活动获利,一旦征信机构直接通过放贷等信用活动获利,那又成了垄断数据的金融机构,很难再保持客观独立 。最后看效益,如果每家金融机构都去对接数据源,毫无疑问会产生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对信息源单位来说不胜其烦,对金融机构来说则协调难度大,可持续性存疑,显然不如征信机构统筹归集和提供数据效益高 。而且一家金融机构创新能力再强但规模毕竟有限,风险偏好肯定有所侧重,小微金融应该是多方参与、合作共赢,才能把蛋糕做大 。
(三)征信建设可以有效助力数字金融服务创新
一方面,征信平台可以成为数字金融创新的实验场 。征信大数据有效归集后,可以有效支撑精准获客、线上快贷、智能投顾等各种金融产品和应用场景,助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物识别等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广泛应用 。苏州征信平台搭建以后,接入的金融机构基于征信数据开发了信保贷、征信贷、信E贴等丰富多样的线上金融服务产品,有效实现了融资对接线上化,征信数据产品化、审批风控自动化和服务供给集约化 。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苏州依托征信平台的各线上金融服务产品已累计帮助2038户小微企业获得首贷,金额128亿元 。
另一方面,征信平台可以成为数字金融风控的安全阀 。当前,数字金融创新方兴未艾、小微企业信贷量升价跌之际,也可能正是金融风险潜在积聚之时 。而征信大数据归集后,可以在金融风险防控中做许多未曾想也无法做的尝试 。苏州征信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全部入库企业的违约概率,并通过分析违约先导性指标,监测企业融资前后的经营情况和异动,协助金融机构提前预警处置 。与此同时,承建金融大数据预警监测平台,开展宏观和中观层面风险分析,持续关注特定区域、行业和名单内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为地方金融主管部门防范处置系统性、重要性金融风险提供抓手 。事实上,只有充分解决了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顾虑,提供可靠的应用工具,才有可能建立更适合小微金融的考核机制,真正实现从考核收益转变为考核增量,从关注单笔不良转变为关注整体不良率,让基层金融机构放开手脚推进小微业务 。

小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不包括 天使投资最多投多少

文章插图
六、一企一策的融资定价机制尚未确立
(一)融资难问题与定价机制密切相关
先解决企业融资难,再解决融资贵是当前小微金融的共识 。事实上,当前小微企业融资覆盖面仍较窄,有贷企业户数增长并不是特别快,这主要与当前全面参与小微金融的机构主体仍较少有关 。尽管近期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国有银行小微信贷增长迅猛,但不少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和信贷机构的参与积极性反而下降了 。主要原因是中小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较国有大行要高的多,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风险偏好与大银行趋同甚至出于资产安全考虑会更高 。原本大银行不太注重小微信贷,中小银行通过错位经营积累了一批优质小微信贷客户,当大银行采取全面铺开小微信贷的措施后,中小银行的优质小微信贷客户在大银行更低资金价格吸引下迅速被抢走了,除非主动降低风险标准,否则很难再有突破 。由此出现了有的地方看似小微信贷如火如荼,但实际有贷企业户数并未增加的现象 。
(二)小微信贷利率定价“一刀切”不太科学
当前有些银行要求小微信贷利率不得高于大中型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这可能的确难以长期坚持 。首先,近年来银行自身的资金成本总体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当前7天同业拆借利率在3%左右;一年期理财产品平均利率为4.39%,分别比2016年增长了47个BP和32个BP 。第二,合理的利润也是支撑小微金融可持续推进的保障 。第三,银行运营成本与人员工资、物价水平正相关 。第四,客观上来说小微企业的平均违约概率确实高于大中型企业,风险溢价就应比大中型企业高一些 。一刀切的小微利率定价机制,有可能反而会挫伤基层银行和信贷人员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会滋生一些套利行为,不利于金融和房地产等市场的稳定 。
(三)征信建设可以有效解决精准定价问题
从征信视角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应该走更市场化道路 。苏州征信平台运用征信大数据开发了小微企业信贷额度测算模型、利率定价模型,通过提供第三方评分评价,让风险溢价更精准,终极目标是让有融资需求且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融资,调动全体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 。通过金融软约束手段,让那些诚信经营、业绩良好的小微企业自然能更高效、更低成本获得信贷,将虚拟的信用财富转化为真正的物质财富,而那些经营不诚信、不规范的企业则受到资金价格的制裁 。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苏州有贷小微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为5.16%,比2016年下降了56个BP 。
【小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不包括 天使投资最多投多少】(作者系苏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苏州大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