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业财、开源、SCRM ——最热TO B赛道上,85后掀起创业狂潮( 四 )


从一个技术、一个Geek的玩具 , 或者最早的技术标签 , 达到具备产品化阶段或者真正具备企业级要求的质量——PingCAP在过去两年完成了这样的转变 。 用户越来越多地把它用在更为重要的场景里面 , 这些场景反过来促发了TiDB的进一步开发 。 开源生态的传播力让PingCAP快速迭代 。
“PingCAP目前最为重要的差异点是拥有非常活跃的开源社区 。 一旦把资源投入到开源社区 , 最后可能会撬动更大的资源 。 ”黄东旭告诉TO B新势力 。

黄东旭
当然 , 黄东旭也有自己的“痛苦” 。
“一个非常喜欢写程序的人 , 这是爱好;有时候需要你做一些爱好之外的事情 , 这就是人生 。 ”
他一半的时间在面试 , 挑选候选人或者见更多更厉害的人 。 另外一半时间里的二分之一在看整个系统的未来设计 , 包括关键的基础决策 。 “另外二分之一”对内部的小伙伴进行引导和分享(Mentoring) , 偏向更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工作 。
单纯写程序成为一种奢侈 。
周末有些自己的时间 , 他会作为社区的贡献者在TiDB社区做些代码贡献 。
PingCAP创立至今已经6年 , 黄东旭的身份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 。 头两年可能更像一个程序员 , 每天晚上写代码 , 白天去跟客户聊 , 后来慢慢就变成所谓的管理者、做一些更抽象的事情 , 他觉得这是一个必经之路 。
他对计算机的喜爱其实归结于他对美和秩序的渴求 , 包括对音乐 。
创业这件事情 , 包括公司的管理 , 某种程度是非常容易失去秩序的事情 , 他会有纠结吗?
“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 我觉得打造一个公司也像做一个机器 , 也不能叫机器 , 它由‘人’组成 , 它其实也是一个系统 。 其实很多理工科的思维可以放到做公司里面 。 ”
“最早我们三个创始人创业的时候 , 我们是做分布式系统的工程师 , 我们当时把很多分布式系统或者计算机领域的思想或者方法论用在管理模式中 , 比如互为副本、远程办公、分布式的context或control之类的 , 这些都是计算机里面的概念 。 ”
“这个公司是一个很理工科的公司 , 可能因为我个人的一些爱好 , 它又会有些人文色彩或者我所追求的审美在里面 。 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 它并不是很没有秩序的东西 。 ”
“我觉得系统一定会有很多极端情况 , 写程序也有很多bug 。 我并不是完全机械论 。 这个世界有趣就是因为它很混乱 , 在混乱中寻找秩序 , 这才是创造力的来源 。 反过来 , 构建一个完全有秩序的东西 , 它可能就死气沉沉 。 ”
从不被信任到成为最热的技术公司 。 PingCAP经历过最艰辛的一段时光 , 这段时光有点像黎明前的黑暗 , 花了足足一年时间写出第一个版本 , 但头三年中的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用户 。 每一家用户都说“这个东西挺好的 , 但是我就是不用 。 ”
“很煎熬 , 你会想是不是方向错了?是不是这个东西看起来很美 , 其实是大家不需要的东西?那段时间包括我、包括CEO Max(刘奇)虽然表面看上去挺镇定 , 但我们内心是非常焦虑的状态 。 ”
做了很多工作 , 但是没有任何正向的反馈 , 是不是还要去坚持?要不要做一些定制化 , 要不要做一些外包或者放弃原来坚持的产品方向?PingCAP从day 1开始要坚持做国际化 , 当时黄东旭一个人在美国 , 不认识谁 , 甚至英文也并不流利 。
这些考验在早期实实在在摆在那里 。
“我觉得之前这些时刻是比较艰难的时刻 , 从0到1 , 目前我还不能说平台处于从1到100的阶段 。 当然 , 我相信从1到100的过程中还会有更多的危险或者更多我们不知道或者甚至没有人知道的挑战 。 回顾过去这段时间 , 我觉得从0到1 , 大概到0.7的阶段是最煎熬的 。 ”黄东旭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