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企业管理理论的创新与管理技术的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回望与展望( 二 )

因此,人与企业如何结合就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人物,有的场合也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巴纳德将“战略”一词第一次引入商业领域。巴纳德认为,在一个企业中,经理人的作用就是作为信息相互联系的枢纽,并对组织中的各个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以便使组织正常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他提出了经理人员需具有三项基本职能,分别是:
目标:制定共同的战略目标;
连接:系统性的建立业务流程,加强员工之间的联系,推动实现目标的计划落地;
维持:包括士气的维持,诱因的维持,监督、监察、控制等的维持,作用是保持组织系统的生命力。
巴纳德首次提出了以共同的战略目标为导向,引导组织完成计划的战略方法论,可以说是如今正火的“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的原型。随后,德鲁克、熊彼特等人在他基础上结合欧美企业的发展对现代管理理论进行推广和创新。
这样一来,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五大要素就凑齐了:战略、组织、流程、计划和文化。这五大要素中除了文化之外,其他四个要素都可以建立相对清晰的规范和标准,并且对执行过程进行管控,对结果进行衡量,因此,管理技术(即管理信息系统)也在20世纪中期粉墨登场,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飞快的发展起来。
02 管理技术发展的回顾管理信息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的岁月。工业社会诞生以来, 人们就一直在尝试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穿孔卡片机以及机械计算机都曾经被前辈们应用在管理领域。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尽管当时数据处理还属于计算机科学的应用领域,但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引起了管理学界的注意。 20世纪50年代,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提出了管理依赖于信息和决策的概念,这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是因为管理方面的卓越成就而唯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他的代表作《管理行为-管理性组织决策过程研究》影响了大半个世纪。
现在的普遍认知把管理技术在欧美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这一阶段是指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1954年GE公司安装的第一台商用数据处理计算机,开创了信息技术系统化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先河。在这一时期, 管理信息系统以商业企业中的单项事务子系统为主,主要利用电子计算机代替局部数据量大、操作方法简单的业务处理,如工资核算、物料管理等。 其目的主要是单纯用计算机代替人的重复性劳动,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萌芽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批处理。
2)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这一时期,计算机在商业、企业以及各领域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实现分散管理和集中服务相结合的形式,针对不同的业务建立以数据处理为基础的各种业务信息系统。 这个阶段的信息系统开始具备实时处理的能力。硬件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容量的磁盘。 数据以文件方式储存在磁盘上,实现了单机的数据存储以及离线的数据共享。 在软件方面也出现了操作系统,有了应用程序的萌芽。
3)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 在这一时期, 管理信息系统逐步从单一的处理事务发展到同时具备事务处理和管理控制的能力。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计算机在性能上的提高和价格上的进一步降低,同时C/S架构的出现,为计算机的广泛使用铺平了道路。分布式系统技术的出现使操作系统更加完善,数据库以及各类应用软件也逐渐兴起。这个阶段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开始结合起来了,典型的应用就是MRP(物料需求计划)理论的出现以及应用的产生。MRP对于管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把计划、流程和组织结合起来,以一个完整链路的视角去管理和执行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