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AIR张亚勤院士:自动驾驶决赛在2030|中国自动驾驶十人专访( 五 )


清华AIR张亚勤院士:自动驾驶决赛在2030|中国自动驾驶十人专访
文章图片
决赛在2030
对于终局来说 , 自动驾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是 , 安全 。
那么 , 到底需要多安全 , 才能算安全呢?
在张亚勤看来 , 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标准需相较人类驾驶提高至少一个数量级 , 达到十倍于人类驾驶的安全系数 。 举个例子 , 如果人开车是3万公里出一次事故的话 , 那么自动驾驶车辆就要做到30万公里一次 。
不仅如此 , 自动驾驶还将会极大地提升交通安全 。 世界卫生组织的《道路交通伤害报告》中指出 , 全球每年有135万人死于交通意外 。 其中95%以上是人为错误导致的 , 而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大幅降低人为事故隐患 。
然而 , 自动驾驶汽车要实现高于人类驾驶十倍的安全 , 并非一蹴而就 。 在张亚勤看来 , 有几个具体的技术挑战需要逐步去解决 。
挑战之一是可泛化性 。
“我们现在做人工智能算法往往是处理一些特定任务 , 但现实的交通场景十分复杂 , 包括天气、交通状况、突发事件等 。 你的算法是不是可以应对不可预测的事件 , 这是算法的一个泛化性的问题 。 ”张亚勤表示 。
最近几年典型的事故 , 就是自动驾驶撞上侧翻的大货车 , 侧翻的货车车顶缺少纹理特征 , 看起来就像白色的云 , 这种情况下仅依靠视觉的自动驾驶无法判断距离 。 随着技术的改进、车载激光雷达的低成本大规模普及、多模态数据融合感知的发展 , 这样的事故风险会逐渐降低 , 但是真实世界远比这要复杂 。
其次 , 挑战还来自于规模化 。
自动驾驶从测试到大规模商业部署 , 对技术本身的完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在张亚勤看来 , “不管是算法也好 , 系统也好 , 硬件也好 , 芯片和操作系统也好 , 要把它们都完美的集成 , 并且不能犯错误 , 这是一个很难的事 。 ”
举个例子 , 自动驾驶车辆需要一系列的传感器来共同完成感知任务 。 不同传感器各司其职 。 激光雷达可以直接采集距离信息 , 实现三维环境匹配及盲点探测;而摄像头则可以实现物体的快速辨认和车道识别 , 所采集的信息包含色彩和更多细节;在恶劣天气下 , 相较于激光雷达和摄像头也会有更好的表现 。 所有传感器联合起来构成对车辆所处环境全方位的立体扫描 。
归根结底 , 自动驾驶也是一个复杂的狭义人工智能问题 , 可以被分解为有边界的子领域技术问题 。 张亚勤认为 , “它更多的是一个特定任务的认知 , 尽管很复杂 , 但还是可以解决的 , 所以说无人驾驶是可以实现的 。 ”
当问及“无人驾驶最终何时落地”时 , 张亚勤的回答是:“我预估2030年吧” 。 话语间虽有些犹豫 , 但他又进一步解释道:“目前已经开始有不少企业开始尝试商业落地 。 我认为当10%的新车是无人驾驶的 , 那么就开始有规模效应了,就落地了“ 。 当然这是指在开放环境下的乘用车 。 无人驾驶在矿区 , 景区 , 物流等场所会更快规模化 。
最后 , 张亚勤还呼吁:“我们步子可以稍微走快点 , 下一步把安全员拿走 , 车里面就不要有人了 , 要真正这样做测试 。 这是个鸡和蛋的问题 , 你要是不这么测试 , 那你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 ”
写在最后
终点是明确的——无人驾驶 , 时间表也逐渐明了——2030年 , 挑战更是清晰可见的——安全 。 但唯一不够清晰的是 , 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方式 。 而这需要行业各界一同探索和努力 。
本质上来讲 , 自动驾驶本身不是单一的汽车行业问题 , 而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人工智能难题 。 正如张亚勤院士所言 , 自动驾驶是未来5年AI领域最具挑战和最复杂的任务 , 也是推动全球汽车工业变革最重要的技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