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AIR张亚勤院士:自动驾驶决赛在2030|中国自动驾驶十人专访( 三 )


在乘用车规模方面 , 我国2021年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 , 连续13年保持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 。 但更重要的是 , 自动驾驶技术正在逐步下放 , 并在乘用车上落地应用 。 在今年上半年 , 国内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达到228万辆 , 市场渗透率升至32.4% , 同比增长46.2% 。
规模所带来的优势之一是 , 数据量 。
张亚勤在2008年曾经提到过一个观点:“未来最珍贵的资源不是石油 , 而是数据和算法 。 ”这一观点放到今天的自动驾驶产业 , 依然适用 。
像目前百度的L4无人车 , 收集的数据量就达到2TB/台/天 , 其中包括了传感器、感知结果、车辆状态等全量数据 , 每天百度自动驾驶车队的数据总量达到300-400TB 。 而一般量产乘用车 , 包含高价值的数据 , 如特殊场景等 , 上传数据量也能达到约11G/车/月 。
而数据的最大用途是驱动自动驾驶体验持续提升 , 也就是所谓的“数据闭环” 。 比如 , 模型训练闭环:在发生一些极端场景的时候 , 采集车外的环境数据 , 回传到云端 , 进行数据标注、数据清洗、模型训练等 , 迭代出新的模型 , 经过仿真环境的测试和验证、实车上的测试和验证后 , 最终实现软件更新 。
规模所带来的优势之二是 , 成本下降 。
“在传感器方面 , 比如激光雷达 , 中国这几年已经在快速创新和落地已经比美国做得好了 。 ”在张亚勤看来 , 美国最早在做激光雷达的时候 , 机械式激光雷达要几万美金 , 而现在像禾赛科技、大疆车载、华为等等的一批企业 , 把激光雷达的成本降到了1000美金以内 , 这个时候就可以大规模量产上车了 。
清华AIR张亚勤院士:自动驾驶决赛在2030|中国自动驾驶十人专访】诚然 , 欧美市场目前主要是在L4级无人车搭载激光雷达 , 并且大多是机械式激光雷达 , 外观突兀且无法满足乘用车的车规级要求 。 而中国汽车产业率先将半固态激光雷达 , 在乘用车上进行量产 , 并大规模交付给普通用户使用 。
清华AIR张亚勤院士:自动驾驶决赛在2030|中国自动驾驶十人专访
文章图片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 , 去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激光雷达数量还不到8000颗 , 今年1-9月 , 前装搭载激光雷达的数量已达5.7万颗 , 预计全年达12万颗 , 增长10倍以上 , 很多新型L2车已在开始使用激光雷达 。
规模所带来的优势之三是 , 商业闭环 。
张亚勤认为 , 若完全依赖单车智能 , cornercase(长尾问题)将更难以得到解决 , 如果计算能力无法快速突破、硬件价格无法快速下降 , 则自动驾驶商业落地将需要很长时间 。 如果使用交通设施和周围环境智能(V2X) , 在数据感知 , 算法鲁棒性 , 安全冗余等都会有大幅度的改进 。 自动驾驶的快速大规模应用必须依赖单车智能和V2X的结合 。
用更简单的话来说 , 就是智能的车 , 智慧的路和强大的云 。 既有安全性和体验的跃升 , 也有基建的覆盖 , 以及车辆规模的提升和硬件成本的下降——由此形成商业闭环 , 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
“在落地方案方面 , 我觉得中国是走在美国前面的 , 比如车路协同 。 北京在亦庄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测试基地 。 美国、欧洲其实讲得很早了 , 但是真正做的快的、落地好的还是中国 。 ”张亚勤说道 。 清华AIR张亚勤院士:自动驾驶决赛在2030|中国自动驾驶十人专访
文章图片
去泡沫不可否认 , 随着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深入 , 会有越来越多新玩家半路出道、乘机而入 , 试图在繁荣的资本游戏中分一杯羹 。 而如今 , “过热期”已然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