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痛车文化又回潮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 作者:星晖 , 编辑:园长 , 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
互联网是一本没有起始页的字典 , 不同代际的语汇挤在同一页纸上 , 酿成许多未解的谜团 。
比方说 , 第一次见到“痛车”这个说法的人 , 多少会有些摸不着头脑 。
可如果去电商平台上搜索一番 , 你会发现这个关键词似乎稀松平常 , 且紧随其后的购物关联词花样繁多 , 囊括了“痛包”、“痛衣”乃至“痛笔袋” 。
意想不到的字眼组合起来 , 意思越看越离奇 。 而这些神秘暗号落在00后、05后甚至10后的用户眼里 , 则可谓直白得无以复加 , 连解释都无甚必要 , 徒留下依旧一头雾水的圈外人 。
为什么痛车文化又回潮了?
文章图片
不可避免地 , 一阵关乎年龄的惆怅感于此时油然而生 , 让人一夜间理解了当年问自己“打call是什么”的父亲母亲 。
不懂就问 , 今天的年轻人们 , 到底在“痛”什么?
“痛”度分级指南理解“痛车”最简单的方法 , 是直视它们 。
一眼望去 , 大片大片的大胆色彩、娇俏或帅气的二次元人物 , 以及……四颗凑数的轮胎 。 这就是一辆痛车的基本面貌 。
若是马路上驶过一辆痛车 , 和周身千百个黑白灰铁罐一对比 , 那份视觉冲击力简直能与艾尔伯特镜头里的红气球匹敌 。
为什么痛车文化又回潮了?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说白了 , 所谓“痛车”就是一种拥有特定改装风格的汽车 。
关于“痛车”的由来 , 人们公认其源头是日本的汽车改装文化 , 与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文化联系紧密 。 但论及具体的命名 , 那就有些众说纷纭了 。
有人相信这一说法是将车身贴画类比人体纹身 , 从人纹身的痛感引申出“痛车” 。 也有人相信 , “痛车”痛在会因为特殊改装而招致额外的税金或罚款等 。
一种通俗的解释是 , 痛车代表了车主的个人喜好 , 在公路上会引发种种异样目光 , 车主虽然喜爱自己的图案 , 但不免感到尴尬、羞耻 , 因而演化出“痛”的说法 。
在语言层面上 , 一说是彩绘车英语的误读 , 即“paint-pain” 。 另一说与词汇本身的多义性有关 , 将“痛车”与“视线が痛い”“見ていて痛々しい車”等说法关联起来 , 指向一种脱离常规的状态 。
为什么痛车文化又回潮了?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这么想来 , 倘若用今天的汉语流行语来作比 , 那么“痛车”也许是一场痛并快乐着的“社会性死亡” 。
总而言之 , “痛车”的本质是亚文化产物 。 正如ACGN粉丝心仪的周边手办 , “痛车”的存在就像一个宣告所爱的超大型手办 , 是所有者彰显个性的选择 。
由“痛”之一字触类旁通 , 爱好者们发明广义的“痛”的冠名 ,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痛包”“痛衣” 。 它们的共同点是 , 在原有物件的基础上大量增加ACGN元素 , 最终诞生出一类独特 , 或者说稍显浮夸的造型 。
比如专门设计的“痛包” , 其标志就是有足够大的透明夹层 , 从而能让包主在夹层里装满饰品 。 一个合格的痛包只要背出门 , 就能让所有人看到“你最爱的是什么” 。
为什么痛车文化又回潮了?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当二次元潮流席卷全世界时 , “痛”文化的理念也随之散播 , 且逐渐壮大 。 我们在这里列举一套不严谨的分级小诀窍 , 帮助大家大致理解这份幸福的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