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躺平」的二代们,都出来创业了( 三 )


不想「躺平」的二代们,都出来创业了
文章图片
态创生物的实验室 , 图源受访者
哦 , 这跟父母给他安排的既定人生路当然是不一样的 , 所以组建实验室的钱他跟父母陆陆续续磨了两年才得以维持 。 2020年底 , 张志乾的团队搭建出兼具量产和普适性的TidetronAltra平台型菌株库 , 跨越了从实验室到工厂规模化量产的鸿沟 , 实现以生物发酵等方式在工厂规模化量产各类绿色、优质的原料产品 , 这些材料可应用于美妆、食物等领域 。
父母也曾劝他是否要将项目“卖个小钱”?但想了又想 , 张志乾还是想自己做 , 2020年下半年因实验需求 , 张志乾已经注册了一个公司 , 并拿到了一笔投资 。 从投资人的角度出发 , 如果这个事儿做成了 , 会对传统行业有颠覆性的改革 。 “可能基于对我的支持 , 以及看到我的坚持 , 他们愿意帮我去试一下这件事儿 。 ”2021年 , 张志乾用半年时间组建了一支团队 , 并在山东建成了一个生产工厂 , 态创生物正式投入运营 。
张志乾想起前阵子几个同龄人讨论起他们这个时代的人的多样性 , 大家有一个共识 , “很多创业者其实就是为了满足某一个很小的群体的需求 。 ”比如他的一个同样身为“厂二代”的朋友 , 创业做了滑雪板 , 只是因为他觉得市面上的滑雪板都不好用 , 想自己做一个觉得好用的品牌 。
90后的林元创业也是起于类似的初衷 , 他热爱户外运动 , 但觉得国内并未出现一个足够好的相关品牌 , 于是选择在此领域中开创一番天地 。
他父辈在2000年做起服装的外贸代工生意 , 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的创业黄金三十年 , 年入上亿 。
林元从小被送往国外 , 父母的盘算是在他学习艺术毕业后做些画廊相关的工作 , 慢且悠闲 。 但在被各种富二代的包围圈内成长 , 林元还是忍不住想做番大事 。 他先是踩着红利的尾巴尝试了一把互联网创业项目 , 后来又看到了国外户外品类的兴起 , 判断国内大势也要到了 , 于是准备入局 。
已经吃过一次互联网的亏了 , 父母不想让他再折腾了 , 为断掉林元创业的念头 , 甚至故意不给他启动资金 , 希望能把他逼到国外或者直接找个班上 。 但他们低估了儿子的创业决心 , 家里不给钱就出去找呗 , 很快 , 林元就拿到了一笔数百万美元的投资 。
既已开局 , 父母也无其他办法 , 不过好歹是相对熟悉的领域 , 他们似乎更踏实了些 , 只得支持 。
大胆、冒进 , 以及豁得出去的底气
蔡姗妮感觉母亲总是很忙 , “屁大点事都要到她这儿” , 蔡姗妮总说她 , “做了这么多年老板娘都不会管人 。 ”所以母亲的袜企规模也一直没有做大 , 永远固定在二三十人 。
而蔡姗妮呢 , 2014年起 , 便开始放权 , 请人进行管理 , 目前她的企业已经扩展到了130多人 。
相较之下 , 除去林元家里的企业外 , 文中二代创业者们的父辈企业规模都并不算大 , 甚至发展几十年都不如二代们这几年发展起的规模 , 一是限于上一代管理者保守的企业管理方式 , 另外则是两代人对于资本认知的差异 , 以及对企业发展的终极追求上的不同 。 而这也致使 , 在子女的创业过程中 , 除去对聘任人员的经验判断外 , 上一代很少有能被复用的资源传导给二代创业者 。 蔡姗妮说 , 现在父母能给予她最大的帮助 , 就是帮忙照顾好家里的孩子 。
2016年 , 蔡姗妮把目标客户从原有的B端转向C端 , 这是家族生意里从未触碰过的生意链一端 , 琐碎而艰难 。 “品牌还是要做 , 不然你很难在这个行业里面长存 。 ”在他们这个被袜子生产包围的环境中 , 蔡姗妮当然知道 , 在这里打价格战全无优势 , 她的突围只能靠设计和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