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开一个药膳炖汤店 有名的药膳店

“咳?痰太多?
【想开一个药膳炖汤店 有名的药膳店】喝一杯潘高寿川贝枇杷露!
如果你有潘高寿川贝枇杷露,你会咳嗽,所以不要害怕!"
这是广东人从小就听过的经典广告
潘高寿川北枇杷露已成为一代岭南人的记忆
潘高寿品牌是中医药文化的代表
这是一份国家代表性项目清单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拥有“双民族遗产”的中药企业,
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生产工厂位于番禺区
作为一个著名的“老名字”
你对它背后的故事了解多少

想开一个药膳炖汤店 有名的药膳店

文章插图
清末,广东少年潘为了改变家庭困境,申请中国合同工去美国政府工作 。打工期间,经历了外国人欺负的痛苦,决定回国,希望用中医帮助人 。
他与名医之哥潘白石联手,在家乡开平打造了百年品牌——潘高寿 。
2009年,百年品牌潘高寿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凉茶秘方与术语”和“潘高寿中医药文化”,而华南老字号“潘高寿”则被视为岭南中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 。这个百年品牌是如何成为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中西融合 独创先进
清朝末年,美国政府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在中国东南沿海招募“中国合同工”,又称“猪” 。在这些去新大陆淘金的“猪”中,有一个叫潘的广东开平少年 。
离开家乡后,潘在金矿当苦力,在洗衣店当学徒.虽然受尽屈辱,吃了不少苦头,但这个年轻人慢慢攒下了一些积蓄 。清光绪十五年,潘石英带着自己挖的第一桶金“小猪”回到广东开平,与名医之哥潘白石一起干一番事业 。
1890年,潘白石、潘兄弟在广州街开了一家药店,门牌号为“长春东寺” 。长春东寺是一家前店后店 。前店卖药,后店做药丸 。10多人受雇于车间生产 。后来,潘白石的四儿子潘玉生将西方制药技术与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相结合,创制了川贝枇杷露,用于治疗常见咽喉疾病 。
想开一个药膳炖汤店 有名的药膳店

文章插图
白云山潘高寿制作总监叶耀成说:“潘高寿在100多年前就创造了川北枇杷露 。这款川贝枇杷露是中药和中药的结合 。当时,由于西风东渐,许多现代药学科学的东西发展到了中国 。川北枇杷露是东西方结合,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
针锋相对 口碑极佳


潘高寿药行一直采用传统方式生产:煮药是铁锅木柴、土炉明火,像民间“煲凉茶”一样,平时时工人还要去砍柴 。浓缩药液和煮糖也是用明火煎熬,木棍搅拌 。直到公私合营前,潘高寿药行仍是作坊式生产,雇工亦不到30人 。做了之后就手工一瓶一瓶地装起来,然后就走街串巷去卖,后来还打广告等等 。
20世纪30年代,德国出品名为“赫利西佛”的止咳药进入中国市场,销量一直不佳,因为当时“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已经在市场上口碑甚好、销量极佳 。“赫利西佛”在华南的代理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
为了扩大“赫利西佛”的影响力,与潘高寿争占市场份额,德国制药厂不惜投入重金开展宣传攻势,在报纸上刊登所谓征联启事,上联曰:“穿背琵琶,焉能弹高调”,矛头直指潘高寿的川贝枇杷露 。
面对“洋品牌”的挑衅,潘郁生也不甘示弱,很快就做出了反应,迅速在同一报章投稿应征,针锋相对地对出下联:“黑脷史弗,那得有良心” 。‘脷’在粤语里是‘舌头’的意思,‘史弗’在粤语中是‘屁股’的意思 。
征联一经刊出,人们都认为对出的下联诙谐幽默、揶揄之中透着睿智 。“洋品牌”恶意征联的挑衅行为弄巧成拙,一时在坊间被传为笑柄,品牌形象在广大市民心中大打折扣 。潘高寿则赢得了更多老百姓的信赖和拥戴,川贝枇杷露的销量有增无减 。
坚韧不拔 浴火重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安定的社会环境,让各行各业都得到了休养生息,一些惨淡经营的小企业有如枯木逢春,焕发了勃勃生机 。在这个历史大潮中,潘高寿也跟上历史的步伐,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公私合营以后,由于有了国家对企业的投资,潘高寿药厂的企业规模扩大了,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 。然而,就在“潘高寿”以全新的姿态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企业得以顺利发展之际,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变故 。
1959年10月23日深夜,潘高寿主要生产场地邻近的一家木屐工厂发生火灾,火势漫延,大火波及潘高寿厂区,无情的大火迅速吞噬着基本上全是砖木结构的厂房 。住在工厂附近的工友闻讯赶到现场,奋力参加扑救 。无奈火情实在凶猛,虽然消防队和参加扑救的群众合力扑救,厂房最终还是成了一片废墟 。
潘高寿在炮火和飞来横祸下数次易址仍浴火重生,潘高寿的创始与发展,折射着广东近代史 。长春洞经历了各种起死回生后,潘氏后人在药铺“长春洞”名后加上了“潘高寿”三个字,以纪念药铺的创始人潘百世 。潘高寿人以他坚强的坚守精神,让企业继续生存发展了下来 。
白云山潘高寿传承人卢其福说:“潘高寿历届的掌门人都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是遇到挫折他会想办法去克服它、去战胜它,困难的后边事实上很多时候风雨之后见彩虹,把这些困难克服了,克服之后可能会进步更快 。”



想开一个药膳炖汤店 有名的药膳店

文章插图


时代发展 生产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潘高寿落后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烧柴火的大铁锅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水平,落后的手工制作产能与市场的高需求,一方面让企业看到了商机,一方面也迫使企业必须进行改革,所以逐步将柴锅、铁锅等落后的生产方式淘汰掉,引进了很多国外先进的制药设备技术,潘高寿的创新才从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飞速发展 。
叶耀成说:“当时发展的非常高速,把原来的那些旧的铁锅、陶瓷都全部淘汰了,换成效率比较高的、很先进的一些设备,但是保留了潘高寿传统的制作工艺,根据原来制作的工艺和处方进行了优化,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和人员去研发 。”
1995年,潘高寿搬迁到番禺区东环街,开始投入了生产,设备厂房的扩张,企业员工的增长,潘高寿正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同年,彭惠炫毕业以后就到了潘高寿工作,在伴随企业发展的20多年里,他也见证了潘高寿人同舟共济的精神在新时代里依然保持发扬并传承 。
作为白云山潘高寿质量保证部高级经理,彭惠炫说,2003年特别是下半年,全公司进入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冲击阶段,所有人包括年轻的、新一代的、老员工也好,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努力为这个GMP认证做准备 。新的人基本后半年有几个月是家也不回,直接住在酒店里面 。最终在当年年底,终于迎接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MP检查,“在2004年通过了这个作为药品企业正式的必须的一个证书,没有这个证书就不能生产 。”



想开一个药膳炖汤店 有名的药膳店

文章插图




井井有条的车间生产线,从洁净生产车间的灌装到人工包装、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进入了高科技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
叶耀成说:“因为我们是从二零一几年才敢把我们川贝枇杷膏提高生产效率把它改成塑料瓶的,那么为什么改成塑料瓶,就是因为我们中国的做药的制药设备的水平跟不上我们的制药水平,我们从2013、2014年开始就研究这个,和上海的设备和锦州设备一起去研发,是三家去研发,最后是在2014、2015年就全面把这个设备全部自动化了 。”
之所以成为一百多年的品牌,传承尤为重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潘高寿花了很大力气在人手包装、各方面的单个体的操作,慢慢改变成目前这几年全新的自动流水生产和包装,同时大大的提高了工人的收入 。
“我们独创的产品保持了潘高寿这种特色和一种风味,,比如说你喝啤酒你就喝珠(江)啤(酒)和哈尔滨啤酒等等,各有各的风味仿冒不了 。我们的生产设备是根据我们的生产工艺和那个风味配方去配置的,保持了我们一直原有的特色,潘高寿的特色,而又效率提高很多 。”叶耀成说 。
潘高寿人一百多年在专注治咳领域上的成就,体现的不仅是工匠精神,也是他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诠释 。



想开一个药膳炖汤店 有名的药膳店

文章插图




卢其福说:“潘高寿‘非遗’的传承,我想第一是它必须得有物质基础,是吧 。那落在产品上,它的处方非常合理 。药材好药才好,你必须用对药,那个寒咳你不能用热咳的药,热咳不能用寒咳的药,就是哪怕你用的是好药,你方向不对,一样达不到治病的这个目的 。第二个它制作工艺以及它的质量非常有保障,那也就是它最终体现在它的疗效很好 。”
广府文化 亲身传承


在黄帝内经里有记载,肺为五脏之长,是管理调节五脏六腑运行的,一旦五脏六腑出了什么问题,就会影响到肺,从而表现为肺不舒服,人就会咳嗽,所以症状就出来了 。
潘高寿的养肺治肺文化,事实上对我们日常的养生保健或者治病是非常实用的 。番禺,是构建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饮食方面,当地老百姓日常喜欢煲汤、煲凉茶 。在煲汤时会根据自己的体质去加点药材,通过药膳饮食的方式来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
卢其福说:“那时候主要是针对风热咳嗽来进行处方设计,它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以及岭南地区的人的体质,设计了这款治咳川贝枇杷露 。随着介入止咳领域,就刚才我们也说了,导致咳嗽的原因非常多,所以潘高寿的视野很自然就会扩展 。”
近百年来,任凭星移斗转、四季更迭,这一治咳良药代代相传,显示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从而奠定了潘高寿“治咳专家”的历史地位 。在潘高寿众多被治愈的患者里,有众多的社会名人,包括著名的歌唱艺术家郭兰英、国学大师、书法家启功先生,社会活动家、政治活动家程思远等等…..
2013年,雾霾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雾霾天气肆虐,潘高寿携手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了国内首个防治PM2.5肺损伤研究 。该项目的完成开中医药领域对雾霾危害防护和治疗课题的先河 。这个举动也得到了中医泰斗邓铁涛的重视和认可 。
卢其福说,“非遗”这个称号对于潘高寿的文化自信非常重要,为了发扬和传承,他经常出现在社区的中医药科普推广场合,以及为省市区“非遗”的政府组织宣讲 。“我是非常乐意非常积极地去做这方面的传播,我想包括其他很多“非遗”项目可能也会存在相类同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让我们群众老百姓了解这个文化,不仅仅是看热闹,一些“术”的层面可能还要深入到“道”的层面去,让他们去了解这个东西的背后它的这些好处 。”
潘高寿的诞生,与民众普遍有益寿延年的美好愿望息息相关 。
据悉,潘高寿退休职工中80至90岁年龄段有30多人,70多岁的则有一大批,这批得享高寿的老员工代表再次诠释了中医药企业的“高寿基因” 。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双国遗”的中医药企业,潘高寿无疑是岭南中医药的杰出代表 。
潘高寿员工的“高寿现象”也折射着岭南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崛起,更体现了百年老字号创始人济人济世的情怀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