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36氪专访王田苗|科学家的创新是长板理论,硬科技创业是木桶理论( 六 )


而机器人技术的成熟、中国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 , 和劳动力短缺现象 , 也推动着以往用不了、用不起机器人的产业 , 开始有了专为细分行业服务的机器人产品 , 中国工业机器人公司有了发展机会 。
未来 , 机器人还将继续朝着刚柔耦合、人机协同、情感陪同的方向 , 继续发展 , 增强作为工具形态、情感层面 , 帮助人、陪伴人的价值 。 当然还要研究相关的伦理道德法规 , 机器人科技应该向善 。
36氪:您关注机器人多年 , 可以分享一下您眼中的机器人产业吗?
王田苗:机器人诞生于人类的想象 。 20世纪20年代 , 资本主义高速发展 , 作家开始幻想一种不知疲倦的机器 , “机器人”一词诞生 。 而当美国人真正发明机器人时 , 期待的是一个跳舞的舞伴、一位高尔夫球友 。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 机器人被用于搬运放射性材料的处理 , 出现在工业场景 , 让人免受现场辐射的伤害 。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 , 机器人相关专利出现于1954年 , 人工智能则出现1956年 , 哈佛实验室很快用机器人对人工智能进行测试 , 尝试完成机械臂摆积木、抓水杯等动作 。 不过 , 由于成本问题 , 机器人技术一直被束之高阁 。
36氪:让机器人来到现实世界、工业世界的机会是什么?
王田苗: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形态息息相关 。 70年代 , 随着家电产业 , 摩托车和汽车产业兴起 , 日本的企业开始思考标准化问题 , 希望将机器关到一个铁笼子里 , 以固定的方式完成上下料、焊接、涂装等动作 , 机器人领域四大家族由此诞生 。 各行各业也看到了使用机器人的可能 , 机器人行业迎来爆发 。
由于老龄化社会用工难招 , 由于人性不愿意从事单调重复、繁重危险工作 , 由于智能制造出海难以优秀技工进行维护、扩张 , 机器人是长期刚性需求的 , 走向工业、商业、政府、社会、家庭、农业、国防等也成为机器人时代的必然 。
36氪:从研究、产学研、孵化等角度看 , 未来5年机器人领域还有哪些机会?
王田苗:首先有几个行业还需要打透 , 包括深入粘性的应用与新产品的研发拓展还有创业机会 , 例如商务清洁、农副产品加工与配送、医疗康复、无人机物流、自动驾驶落地等 。 另外我认为是一些机器人没有进入的行业 , 有创业孵化的机会 , 一是农业机器人也是一个未来赛道 , 还有建筑的标准化机器人;二是汽车电池的回收、环保 , 增长区间会很大;三是养老陪护;主要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服务于儿女、养老机构和养老院 , 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老人;还有一个是机器换人软件 , 如超级自动化软件 , 面对智慧城市 , 面对全生命周期的个人助理 , 我个人感觉这几个方向还蛮有意义的 , 可能会衍生出特别优秀的公司 。
36氪:除了产业 , 学术领域 , 您觉得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有什么?
王田苗:情感交互 , 包括非结构化环境 , 偏重于识别、认知、推理的人工智能层面;还有刚柔耦合机器人 , 像软体、人工肌肉、人造皮肤、3D打印、MEMS芯片与感知驱动一体化等;以及多机协同、人机协同 , 像我们所说的云机器人等 。
在底层的数学、底层的材料、底层的使用控制这些维度 , 如果我们把它放到一个开放变化的环境 , 如何能在保证安全的时候 , 又降低成本 , 也是科学家需要探索的问题 。
36氪:目前各国发展机器人行业时 , 侧重点有何不同?
王田苗:美国喜欢云机器人 , 客户可以下载一个APP , 然后尝试不同的衣服、发型、娱乐等 , 即模块化机器人 , 但这件事硬件进展还很慢 , 所以云机器人在等待着应用机器人的发展 ,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虚拟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