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36氪专访王田苗|科学家的创新是长板理论,硬科技创业是木桶理论( 三 )


此外 ,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 无论是创始团队还是投资人 , 都需要对赛道的慢热属性有感知 , 保持耐心 , 保持期待 。
36氪:机器人企业做到上市需要很长时间 , 这对创始人是一种压力吗?
王田苗:做机器人可能要有一种情怀 , 一种毅力 , 需要有长期性 。 如果只是抓风口 , 抢利润 , 在主赛道站不稳的情况下 , 就会被迭代出局 。
硬科技是长跑 , 需要耐力、定力 , 周期蛮长的 。 国家看到了这个 , 所以开放了科创板、北交所 , 在我看来这也是为成果转化提高效率的一种方式 。 如果没有这种渠道 , 可能在硬科技领域创业的人会很少 , 路太长 , 看不清楚 。
所有往往硬科技的创业者一定要具备热爱、专注、耐心的情怀 , 只有这样才能跨越市场低迷、奋斗痛苦、时间障碍 。
36氪:无论是教学还是孵化 , 您都在硬科技创业圈多年 , 您眼中的创业者画像是怎样的?
王田苗:硬科技创业整体年龄偏大 , 可能这类创业者不仅需要长期积累的知识 , 而且需要经过风雨的见识 ,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走向市场的不归之路一定需要具备胆识 。
创业者有3个黄金期 。
一是 20 多岁时 , 一腔热血 , 没有负担 , 敢闯敢拼 。 制造业产业链条很长 , 存在模式创新产业的可能 , 你会发现只要离 C 端近 , 供应链短 , 就可以创业;
二是博士毕业时 , 30 岁上下 , 有智商 , 有梦想 , 内在世界是理性、强烈的 , 但没有接触社会 , 不了解市场运作、资源、资本 。 这种情况下 , 他通常是跟随老师的状态 , 需要老师引导 , 发现自己是更适合技术开发 , 还是更适合销售 , 或者适合企业管理 。
三是40 岁的创业者 , 他们基本上非常坚定 , 对硬科技、社会都很了解 。 在我看来 , 这样的人 , 如果有商业能力 , 路会走得很长 。 如果他们的商业能力弱 , 也可以通过匹配优秀的商业合伙人的方式 , 提高创业成功率 。
36氪:对企业而言 , 仅依靠单一业务生存 , 对风险的抵抗力会很差 。 那企业要如何在自己的业务见顶时 , 选择并发展第二曲线?
王田苗:我觉得一方面在可能条件下联合申请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 得到产学研合作基础支撑 , 为to大B产品打磨与示范建立第一个落地场景应用切入点 , 另一方面一定要走向to小B市场 , 加强硬件与软件的结合 , 加强产品与服务结合 , 加强产品与应用工程项目结合 , 适时时候可以从一横一纵两个维度思考战略业务的布局 。
纵指的是深入服务 , 我们投资孵化了一个高空无人机发动机项目 , 叫中发天信 , 他已经完成翼龙无人机配套所需的所有考核和实验 , 技术实力很强 , 但这个场景配套列装长期很长有可能是低频 。 他们选择第二曲线的方式 , 是将无人机买过来做服务 , 基于红外、吊舱、部件制造、驾驶操纵等自身优势技术做运维 , 其业务就变成了高频的服务 。
机器人有很多细分领域 , 包装、上下料是高频模块 , 那把生产线配置、控制软件配套做好 , 做出一个整体解决方案 , 叫做一纵;再将这套产品 , 从一个行业复制到另外一个行业 , 就叫一纵再一纵 。
基于某个产业 , 向上下游拓展 , 提供产业链层面的更全产品系列 , 如发那科从只做机器人 , 到提供控制器、电机 , 就叫一纵再一横 。
36氪:现在企业招人很难 , 机器人行业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招不到好用的人而且软硬件人才的工资存在较大差距 , 这是否会对团队整合有难度?您有什么思考的办法吗?
王田苗:这个问题确实蛮有挑战 , 尤其是机器人产业和需要芯片设计、底层软件开发、弱电强电结合等高层次人才的产业竞争时候 。 机器人赛道属于长周期 , 需要慢慢成长 , 要量力而行 , 不能盲目烧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