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小数据”引出的大成果(上)( 四 )


为什么“西瓜模型”无法解释上述现象呢?首先 , α粒子大角度偏转不能解释为若干次小角度偏转的积累 , 因为这种可能性比1/8000小得多 。 第二 , α粒子大角度偏转不可能是α粒子受到实心球内电子撞击的结果 , 因为α粒子的质量约为电子的7300倍—一个大质量的粒子撞击一个小质量的粒子时 , 大质量的粒子怎么会发生大角度偏转呢?这正如大铅球撞击小乒乓球时 , 大铅球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那样 。 第三 , α粒子大角度偏转不可能是实心球内带正电的部分对α粒子作用的结果 , 因为带正电的α粒子会受到实心球内正电荷的排斥作用 , 不可能有剧烈的碰撞而大角度偏转 。
1909年 , 卢瑟福没有漠视上述1/8000的“少数派” , 而是报道了他们的发现 , 以期引起同行的研究 。 他自己也在苦思冥想 , 好几个星期之后 , 终于经过数学推算 , 在1910年年底证明:“只有假设正电球的直径小于原子作用球的直径 , α粒子穿过单个原子时 , 才有可能产生大角度散射 。 ”据此 , 他进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卢瑟福模型”—简称“卢模型” 。
“卢模型”的要点是: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很小的原子核 , 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 , 以及电子以外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体积很小的电子在很大的空间中绕核旋转;整个原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而显电中性;电子绕核旋转所需向心力 , 是核对它的库仑力 。
1911年3月7日 , 卢瑟福在曼彻斯特哲学会上做了题为《α、β的散射和原子的构造》的报告 , 公开了他的研究成果 , 这一报告还刊登在同年英国的《哲学杂志》上 。
卢瑟福的成功 , 得益于抓住了“小数据”—1/8000 。 当然 , 中国古代哲人老子早就给出了这个“普适”的哲理:“天下难事 , 必做于易……天下大事 , 必做于细 。 ”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小数据”引出的大成果(上)】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