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特斯拉市值首破万亿,新能源汽车的火还能烧多久?|钛度热评( 三 )


从造车的三股势力而言,初心角度即可辨识出其未来发展走向。比如以特斯拉、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往往拥有横空出世的想象力,较早入场也较早起到引领作用;而传统车企如比亚迪、五菱等,要面临的则是“软件”系统的协同,容易陷入到既有燃油车思路的限制与束缚。互联网大厂的跨界则是从系统开始,往往入局较晚,呈现“追风”之势。但这并不完全意味着不能占据领先优势,互联网大厂有天然的超级用户流量优势、软件研发优势、充沛现金流优势,这是后发新势力所望尘莫及的。当然挑战也同在,比如硬件方面的整合、从0到1跨界的艰难。
综合而言,三大势力各有千秋。而哪种模式能脱颖而出,最后还是要看消费端的用户体验。尤其是在巅峰出行模式的新能源领域。换言之,只有真正拥有雄厚技术实力、做到用户思维、在交付服务售后全流程获得用户肯定的新能源品牌,才能笑到最后。
行业观察者维与唯:
在传统汽车产业链中,整车厂需掌握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等核心技术,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车企逐渐分离,整车厂可以外采电池、电控和电机,降低了整车厂的进入门槛。小米的软件化是优势,但并不看好集成,(小米会最像特斯拉),百度基于AI大数据,在做不断试点和底层开放(更偏向于苹果、谷歌);比亚迪印象观念中还是只有电池优级,其它暂无,五菱的营销最深入人心的,既是: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制造什么,是品牌形象升级更是拉满了全民民族荣誉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五菱深抓痛点,全网营销,利用子车产品线优势,也推出了多款爆款车。
互联网趋势观察家、新媒体联盟创始人袁国宝:
互联网公司加入造车大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形势所迫,在互联网公司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唯有转型能带给互联网公司更大的生存空间。
随着汽车智能网联的趋势,智能汽车已经被看作PC、智能手机后的第三代移动终端,互联网和智能汽车现在处于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时代,一个公司同时拥有互联网产业和汽车产业,将会为自己带来巨大的收益。
传统车企相较于互联网公司造车,它在掌握外界更迭信息这一步就输了。互联网公司可以迅速的掌握用户需求,甚至可以创造用户需求,但传统车企只能顺应时代和市场的步伐。可能一场游戏已经结束了,传统车企才刚入局。
资深媒体人祖腾飞:
碳中和是全球大趋势,新能源汽车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所以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是全球共识。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供给端丰富度不断提升,刺激需求端持续旺盛,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步入较长期的高增长阶段。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无论是新造车还是传统车企创新都将迎来一轮新的机遇。
同时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里国内新能源车将进入加速整合期,部分资金吃紧的车企将逐步出清,余下的玩家继续争夺这块巨大的蛋糕。
首席商业评论创始人卫明:
传统车企很早就能做电驱动车了,但从用户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来看,关键在于智能座舱和智慧交通带来的体验升级和商业模式升级,而新能源汽车只是正好是智能汽车实现体验升级的绝佳载体而已。所以,从这点上来看,我更看好造车新势力与科技企业能实现这个升级。
蓝媒汇联创兼运营总监岳轻:
互联网公司为什么造车,不是技术决定的,而是风口决定的。因为互联网公司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借着一个又一个风口起飞的,新能源车这个风口,同质化愈发严重的互联网公司只要掉队,未来就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