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单车|为什么共享单车跑不出巨头?

哈啰单车|为什么共享单车跑不出巨头?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市值榜,作者丨何玥阳,编辑丨嘉辛
1965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有组织者发起了一场白色自行车运动(Witte Fietsen),大量白色的自行车被放置街头,不固定、不上锁,供市民使用。后来,这个项目由于自行车遭到严重破坏、叫停等问题很快就终止了。
【 哈啰单车|为什么共享单车跑不出巨头?】荷兰人没有做成的事情,中国人却做成了。
50年后,中国一线城市街头冒出了五颜六色的无桩自行车,便捷、便宜、低碳、新奇,共享单车很快俘获了用户的心,也带火了共享经济。
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创业者瞄准这个市场,共享单车成了前几年最大的风口。
可是,一番乱战过后,大小企业非死即伤,除了急流勇退的胡玮炜和朱啸虎,几乎没有赢家。
在一片废墟里,没有参与投放战、补贴战的哈啰单车、青桔单车成为新市场秩序下的参与者,再加上更名换姓、改头换面后的摩拜(也就是现在的美团单车),三方共同瓜分着当今的共享单车市场。
随着竞争进入新阶段,他们面临着这个行业的终极问题,什么时候开始盈利,为什么到头来青桔、摩拜只能作为巨头的附属物,共享单车模式到底能不能走通?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01、从二人转到三国杀公交站、地铁口到家、到景点,从家到菜市场、商场,总是存在着不短不长的距离,是出行市场上客观存在的痛点。
共享单车的出现填补了短途出行方式的空白,加上收费低、年轻人对新奇事物的接受程度高,橙黄色风暴迅速席卷了各大城市。
“在早期阶段,扩张比防御更重要。”ofo创始人戴威深谙互联网思维的要义,所以第一场竞速赛就是占领用户的心智。
首先是投入战,包括单车的投放和宣传广告等。
走出校园不过三个月的时间,截至2016年底,ofo在全国的总投放量就达到了80万台,占领了51.2%的市场,摩拜的市场占有率为40.1%。
摩拜以自行车情怀引发共鸣,ofo则有“骑时可以更轻松”的直白广告;摩拜的自行车更智能,ofo更轻便;摩拜不容易坏,ofo收费更低……
竞争发生在各个方面。相同的是,二者都拿到了巨额的融资。从2016年9月开始,ofo和摩拜拿到的融资开始进入以亿美元计的阶段。摩拜的背后有腾讯、高瓴、华平等,ofo的身后站着金沙江、滴滴、真格等。
此后一直到2018年,共享单车都是其他行业无可比拟的风口。
在两大巨头之外,小鸣单车、小蓝单车、哈啰单车、骑呗等单车也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有人戏称共享单车创业的最大阻碍是没有颜色可以选了。其他单车敢于在明显双寡头的格局下杀入市场,进行竞争,除了有资本的诱惑,也因为用户几乎没有忠诚度。
比如,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摩拜和ofo双平台用户的数量从21万增加到了121.6万。
进入2017年,投入战还在继续,补贴战也打响了。补贴战的形式有免费骑、红包单车和充值奖励,基本是一家发起活动,另一家必定会跟上。
所有人都知道,打架的目的是耗死对方。这场竞争中,唯一的壁垒是资金。
ofo的一位联合创始人说:“(拿到软银孙正义)18亿美元的融资,可以把所有对手打到地上爬不起来”,另一位用“我们觉得要上天”形容拿到软银投资意向书后的心情。
也正是这份投资意向书把ofo拖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双方曾商议ofo要实现3000万的日单目标,决战摩拜。2017年3月起,ofo单月要采购300万至400万辆单车,约合3亿美元。3月份的4.5亿美元和4月份的D+轮融资,到五月份就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