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互联网缩编,碳中和接盘,千万人才新蓝海涌现?( 二 )


从互联网跨越到双碳 , 看似鸿沟宽广难以逾越 , 其实并非如此 。
施耐德电气数字化服务产品管理高级经理黄咏博士介绍 , 施耐德电气在招聘产品经理、行业专家等岗位时 , “比较看重经验” , 但“招聘开发人员 , 不会特别看重行业经历 , 更多看技术能力 , 看逻辑思维 。 虽然软件开发目的不一样 , 但其实路径、工具一致 , 而且能源管理是施耐德电气的传统强项 , 我们有很多Know-How的积累 , 也有很多应用案例作为参考 , 软件人才和行业专家 , 可以打配合战 。 ”
此外 , 当下能源和工业类软件人才相对匮乏 , 非要吹毛求疵 , 要求相关从业经历 , 也不现实 , “我们招聘的很多人员 , 其实来自互联网大厂” , 黄咏透露 。
上述看法也呼应了吴鹏博的经历 , 跨界而来后 , 他并未感到多少不适 , 很快就能上手了 。
可见 , 互联网技术人才投身双碳赛道 , 既可望 , 也可及——目前 , 能源管理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精细化阶段 , 在感知监测、智能决策、科学执行环节 , 数字化人才都可以大显身手 。
黄咏亲历了这一变化 , 行走在工厂里 , 他曾颇为惊讶的发现 , 技术人员很多手握大数据、AI相关书籍 , 主动过来和他探讨 。
【Apple Watch|互联网缩编,碳中和接盘,千万人才新蓝海涌现?】“互联网技术人才 , 到我们部门大有可为” , 黄咏说 。
双碳风口的数字化追风人先后专注于互联网、双碳领域的猎头杰克发现 , 后者对于人才的吸引力 , “不止高薪 。 其实 , 双碳岗位的常态化薪水 , 比不上互联网大厂巅峰期的待遇 , 很多吸引力是软性的 。 ”
“正能量” , 是吴鹏博跳槽来此的原因之一 。
在互联网大厂工作期间 , 公司主线业务大都指向了娱乐 。 但其实 , 他本人既不爱看直播 , 也不爱打网游 , 如非工作需要 , 他压根不会在直播间里下单商品 , “找不到工作价值” 。
而选择双碳赛道 , 是因为“工作价值落在地上 , 实实在在” 。
有一组数据曾让他心潮澎湃——在施耐德电气的助攻下 , 一条5000吨日产量的水泥生产线 , 能够有效消除因操作员水平差异所带来的3%的能耗差距 , 每年约可减少84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 近些年 , 社会对振兴实体经济的呼喊声越来越高 , 而他似乎受到某种召唤 。
尽管心意已决 , 但入职之时 , 他依然有些忐忑:自己不太了解行业会不会被边缘化?工业类软件量级不如动辄几亿的前东家 , 自己的技术是不是没有施展空间?
半年过去 , 吴鹏博的上述担心 , 逐渐风吹云散 。
在这里 , 他的技术能力不仅没有停滞退化 , 反而得到了成长 。 在互联网大厂时 , 技术人员的岗位分得很细致 , 比如 , 吴鹏博主要专注前端 , 而在施耐德电气 , 他有机会接触后端 , “培养了全栈能力” 。
此外 , To C领域的开发经验 , 并非没有用处 , 反哺到工业领域 , 也能“锦上添花” 。
比如 , 在来自大厂的开发人员建议下 , 施耐德电气修改了相关软件的界面——过去 , 客户需要输入信息 , 才能发出指令 , 现在按键即可操作 , “更便捷更简单了” 。

对此 , 黄咏解释 , “过去工业软件追求功能性 , 体验友好度不足 , 这恰好是互联网的强项 。 ”
界面优化还只是冰山一角 , 在施耐德电气 , 这种IT和OT成功结合的案例比比皆是 。 软件开发人员不会只坐在办公室敲代码 , 而是要花大量时间和行业专家在一起 , 和客户在一起 。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 一方面能深入行业应用场景 , 加速自身知识积累和技术提升 , 另一方面当看到自己做的东西能在客户现场发挥实际作用 ,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认同感很不一样” , 吴鹏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