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盟|看点、幻核双双关停,腾讯再割“二两肉”( 二 )


重压之下 , 腾讯决定加码短视频业务 , 除了重启停运一年多的微视外 , 内部多个团队连续推出了十几款独立短视频App 。 2019年年底腾讯员工大会上 , 任宇昕透露了微视的新目标:2020年达到5000万日活用户 。
显然 , 这时重启的微视 , 和彼时增速惊人的抖音相比 , 已是姗姗来迟 。
而在PCG内部 , 各个板块的“视频化”都逐渐在加码 。 “之前可能是倾尽全部资源倒给微视 , 但后面就变成几乎所有板块都在视频化 。 ”一位PCG员工回忆 。
其中 , 就包括以精品内容起家的资讯平台 , 腾讯新闻 。 2021年4月 , 产品出身的王诗沐接棒媒体出身的陈菊红 , 担任腾讯新闻负责人 , 开启了“向B站学定位 , 向头条学推荐”的改革之路 。
一位腾讯新闻员工回忆 , 王诗沐曾要求“全员All in短视频” 。 但没有相应的资金弹药 , 大家引不进来外面的号 , 就只能自己开视频号 , 来填充内容 。
视频变革 , 殃及池鱼在这场视频化的运动中 , 腾讯新闻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牺牲品 。
在上一任负责人王诗沐卸任前 , 腾讯新闻走“算法驱动”路线已久 。 这也是过去两年间 , 内部争议声较大的做法 。
多位腾讯新闻员工向《财经天下》周刊提到 , “没有认同感” 。 其中 , 很大一部分不认同感来自对负责人风格的不适应 , 以及整体方向调整的不认可 。
一派声音认为产品出身的王诗沐不懂内容 , 盲目崇拜算法 。 大方向上 , 他要把一个新闻资讯平台对标视频社区B站就是有效力证 。
据多位PCG内部员工表述 , 入职后不久 , 王诗沐就提出 , “腾讯新闻将对标B站” 。 彼时 , 和坐拥“Z世代”年轻用户的后者相比 , 包括腾讯新闻在内的一众传统资讯平台在用户年龄结构上 , 更趋近于中年 。 为了吸引并迎合新的目标用户 , 就必须对自己动刀 。
兴趣推荐开始变得愈发重要 , “tag”和“thing”出现在多位前员工的工作中 , 并逐渐占据了他们越来越多的精力 。 一位前员工回忆:“‘tag’类似B站的各个分区 , 等于将原本各频道下的子栏目拆分得更细、更碎;‘thing’即事件 , 其实长得和专题一样 , 运营就会感到疑惑 , 但王诗沐觉得 , 用户想了解一个过去发生的事件时 , 往往要找很久 , 这算是一个痛点 , 应该解决 。 ”

图/视觉中国
然而 , 原则上一篇文章只允许进入一个“tag” , 一个“thing”则至少需要覆盖七个不同角度、存在增量的内容 。 这造成的直接结果是 , 员工被奇怪的聚合逻辑和骤然增加的数量考核折腾得疲于奔命 , 而为了凑数 , 他们唯有将精华报道打散 , 再从一些过往观点分析中摘取填充 , 内容质量被迫稀释 。
尽管如此 , 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 。 该前员工认为 , B站是一个天然具有强兴趣导向的平台 , 不少用户在这里主动搜索和摄取内容 , 但作为一个资讯平台 , 腾讯新闻才是主动将内容提供给用户的一方 。 “平台功能和用户目的都不一样 , 还非要学B站 , 甚至给出了很多指标 , 比如‘年轻用户内容消费占比’这一条 , 这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内容类型 , 放在一起比不是很合理 。 ”
原本 , 王诗沐要求给每篇内容打上更垂类的标签 , 如果在一个算法基建良好的平台 , 这一要求实属合理 , 是为了便于算法识别和分发 。
但在腾讯新闻内部 , “算法基建差”的问题迟迟没能解决 。
“很多代码从规划之初应该就没好好设计 , 多年人事变动 , 更造成基建差的现状 。 ”一位员工举例 , 很长一段时间里 , 腾讯新闻App的私信功能形同虚设 , 发出去后收不到 , 也不知道对方没收到 , 造成了端内涉及到给用户抽奖、拉群之类的活动做不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