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即时零售,用满足新需求替代了“零和游戏”

丁磊|即时零售,用满足新需求替代了“零和游戏”

文章图片

丁磊|即时零售,用满足新需求替代了“零和游戏”



撰文:杨阳
版式:邓尖
最近 , 90后店主刘成火了 。
这个北京通州的百货小店店主 , 以80平米的店面干出了百万的月销售额 , 羡煞无数超市和夫妻店 。
小店的崛起既出乎意外又合情合理:在疫情期间 , 线下客流量减少 , 通过外卖骑手讲围居民日常所需在30分钟左右送达 。 小店的服务半径 , 也从周围1-2公里 , 扩大到了5-6公里 。
百货小店疫情期间月销百万的背后 , 说明两点:一方面 , 作为新业态的即时零售 , 让“万物皆可到家”;另一方面 , 中国经济的韧性跃然纸上 , 即时零售也帮实体门店获得新的增长 。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 即时零售的意义 , 不仅在于满足了居民的必选消费 , 解决了“应急需求” , 更难能可贵的是 , 它撬动了一块此前未曾开发的市场——突发需求 , 这是一块增量市场 , 不需要零和竞争 。
“即时零售” , 将逐步发展为实体零售新的增长点 。
如果当年有“小哥”
即时零售是个新鲜词 央视定义为:核心是本地门店加即时配送 , 是外卖与实体结合产生的新业态 , 连接了实体经济和消费者 , 激发了新消费需求 。
在杨姐看来 , 即时零售至少要有三个“支点”:千千万万超市和夫妻店、零售平台 , 以及高效的配送体系:线下实体超市起到了前置仓的功能 , 将商品陈列到了距离消费者最近的配送点 , 零售平台起到了信息汇集的沟通作用 , 高效的配送体系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履约与交付 。
挖掘即时消费市场的想法 , 此前不是没人想过 。 早在十多年前 , 中国某电商巨头就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 , 他们让旗下商超都上网 , 让每个商超能够通过系统覆盖到周围三公里以内的消费者——但是 , 后来因为当时的网上购物群体和购物习惯尚未形成而最终作罢 。
几年前 , 一些小型连锁超市也做了类似尝试 。 北京某小区门口的超市就有这种上门服务 , 消费者买够45元以上 , 就可以由超市店员送货上门——但后来也终止了 , 因为超市店员太少 , 忙不过来 。
而从另一个侧面看 , 自主创业的小店店主和垂直品类的商家其实更需要这个体系 。
2006年 , 一个咖啡店创业女孩的失败 , 正是由于昂贵的“最后一公里” , 最终导致了她的咖啡店无奈关门——尽管把咖啡店开在了CBD中心 , 同时也提供代餐、水果捞、饮料 , 但每个月用于请人专门做配送就需要两个全职 , 人员工资每月近万元 , 几乎吃掉了小店全部利润 。 如果一单不能有10杯以上咖啡和食物 , 那么这单就会亏钱 。 这样一来 , 一两杯的咖啡订单就必须放弃 , 小店创业者支撑了半年就只能被迫改行 。
但是现在 , 这一巨大障碍已经被中国特有的即时零售平台解决 。 人们的消费需求一直都有 , 即时消费市场一直都存在 , 关键是能够开发这一市场的“基础设施”成熟度 。
那么 , 接下来出现了一个问题 , 这一市场有多大?

挖掘市场新“动能”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显示 , 今年6月份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已经达到了38742亿元 , 同比增长了3.1% 。 还有一个公开数据是 , 在美团上 , 今年1-7月便利店和超市的交易量增长了54% , 其中夫妻小店增幅高达110% 。
在这些增长的数据背后 , 其实并不都是传统线下需求转到了线上 , 更重要的是即时零售开辟了新的购物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