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滴滴事件后网约车行业迎剧变,腾讯为如祺打开微信九宫格( 四 )


腾讯不造硬件是因为其在产业互联网时代要做传统产业数字化助手 , 要做连接器 , 而不是越俎代庖 。 虽然不造车 , 但“出行”却是典型的腾讯看好且下重注的产业 。
马化腾多次给乘车码等出行业务站台 , 给行业留下颇深印象 。 2019年在与广汽等联合成立的如祺出行上线的同月 , 腾讯将包括自动驾驶、车联网、汽车云等所有出行业务独立 , 整合成智慧出行事业部 , 业务涵盖车联网、自动驾驶、腾讯地图、腾讯位置服务、汽车后服务 , 以及公共交通、车主服务、网约车、乘车码等 。
根据界面新闻统计 , 从2010年到如祺上线 , 腾讯在汽车出行领域已进行55次投资 , 包括网约车、新能源、电商、地图导航、媒体、金融等 , 远超阿里同期的20次投资——其中就有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投资特斯拉 。
2017年腾讯通过旗下黄河投资以17.78亿美元在公开市场购买特斯拉816.75万股股票 , 占股5% , 如今这部分市值在325.8亿美元 。 对于投资逻辑当时腾讯的回应是“腾讯一直在推动生态共赢 , 希望通过鼓励内部创新和以资本支持新兴科技产业的方式 , 为世界更美好的将来添一分力 。 ”
这并不是一些人解读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 , 反倒体现出腾讯布局未来的风格:不懂的、不熟的、不专的 , 投资优秀企业 。 核心领域自己做 , 熟悉领域则以生态模式花大力气做 , 如智慧出行 。 “造车”只是“智慧出行”的一部分 , 腾讯不造车 , 但智慧出行生态却是全面布局:
一方面依托腾讯生态资源以及微信的流量场景 , 完成微信端出行生态入口的搭建 , 盘活出行服务板块的商业价值 , 满足用户出行的一切需求 , 让用户更好地从A到B;另一方面则给整个出行生态构建的一套数字化解决方案 。 前者是C , 后者是B , 通过C端资源撬动B端产业 , 再用B端资源反哺提升C端服务与完善C端体验 , 也是腾讯在不同产业下的打法 , 或者说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共振 。
2020年三季度腾讯财报中“出行交通”服务就已亮相 , 当时腾讯表示:出行交通、金融理财等服务 , 进一步盘活了微信生态 , 提供了更多高效便捷的民生服务 。 2020年9月腾讯智慧出行发起TIME生态合作伙伴计划 , 计划未来三年与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孵化超过500亿的产业新价值 , 在新生态、新体验、新营销、新人才四大维度发力 。
而微信九宫格给予如祺入口位置 , 正是腾讯深入推进智慧出行生态完善的举措 。 滴滴只是腾讯智慧出行生态的共享出行环节的一枚落子(且不是全部) , 腾讯的野心更大 。 如祺的起点 , 是因为马化腾和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一次闲聊中有了“共同成立一家移动出行公司”的想法 , 作为一家罕见的互联网巨头、车企、地方交通巨头与网约车巨头参与的移动出行新物种 , 如祺对各方来说都是一次探索 , 也是一个智慧出行生态圈的共创 , 也可以说是移动智慧出行的一种全新模式 , 如祺现在迎来国民级流量 , 也是其模式被市场验证的一个佐证 。
前段时间上汽董事长陈虹的一句话引发行业热议 。 在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 , 有投资者提问道 , 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陈虹说:“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 , 上汽是不能接受的 。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 如此一来 , 它就成了灵魂 , 而上汽就成了躯体 。 对于这样的结果 , 上汽是不能接受的 , 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 ”
矛盾无非是传统车企与科技巨头在智能汽车与自动驾驶的合作上 , 到底谁做大哥?腾讯+广汽+滴滴+广州公交联手投资的如祺 , 对上汽们的困惑有一定启发意义 。 “如祺”这种“多巨头联合投资”的模式可以复制 , 不只是在网约车领域 , 在自动驾驶上也值得一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