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涌入聚合约车,腾讯、华为给赛道添堵( 四 )


03搅动网约车江湖
值得玩味的是 , 华为与腾讯先后传出了开启聚合出行服务消息之际 , 恰恰是在高德打车被吹上舆论风口之时 ,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 , 但从客观上来说 , 高德打车的确成了被对比的那一个 , 相信其也感受到了威胁 。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 , 长尾网约车之所以愿意加入高德之类的聚合平台 , 主要是因为其需要借助聚合平台流量优势 。 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 , 加入高德这类聚合平台的网约车企业已经众多且不断增加 , 而聚合平台在用户打车时推荐顺序一般为低价优先 , 用户也可以自己手动选择价格区间 。 价格越低 , 被用户“选中”的机会越大 , “价低者得”可能成为未来聚合打车平台的常态 。
而这样的现实也就决定了 , 第三方网约车平台一方面对流量极度渴求 , 对聚合平台的忠诚度却并不高;另一方面 , 持续的价格战让小平台们只能从司机和车辆上挤压利润 , 而这无疑将带来严重的合规问题 。
比如最近出事的有约车 , 如果没有高德的流量带飞 , 相信多数人这辈子很可能都不会与“有约车”产生交集 , 然而 , 在高德的流量平台上 , 低价竞争让有象约车就有了生存空间 。
而早在2021年7月份 , 高德打车现在所面临的合规问题就已经开始量变的过程 , 彼时 , 有大量打车用户流向高德打车 , 但与此同时 , 高德打车的相关用户投诉事件也出现暴增 。 据黑猫投诉统计 , 当年7月 , 高德打车投诉环比增加168% , 同比暴增1131% 。
也是在此次高德打车事件之前 ,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就曾表示 , 在原本的网约车模式下 , 一旦产生纠纷或争议 , 首先被追责的就是平台 , 在“聚合模式”下 , 平台如何保证第三方车辆的安全、发生事故后的追责对象是平台还是第三方、用户会不会变成“被踢来踢去的皮球”等都有待明确 , “除了解决运力紧张以外 , 网约车该有的问题 , 聚合模式或许并不会少 , 搞不好由于‘多边’而令问题更为复杂化 。 ”
因此 , 针对高德所暴露的合规问题 , 腾讯和华为采取了相对谨慎的市场切入策略 , 在接入平台上选择了更有实力的首汽约车、神州约车等合作伙伴 , 这显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 以高德事件为衬托 , 华为、腾讯与高德、百度、美团们的口碑将产生对比和分化 , 这是后者所不得不面临的担忧 。
如此谨慎的态度也必然让华为、腾讯在业务扩展速度和广度上受到限制 。
不过 , 就腾讯和华为而言 , 这似乎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 毕竟前者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微信流量池 , 只需要花时间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即可;而华为 , 则在国内互联网市场拥有极高的号召力 , 高端手机、智能设备、智能汽车、鸿蒙系统等产品的成功即是明证 。
需要指出的是 , 虽然腾讯、华为赛道相同 , 推出时间近似 , 但两者的发展方向可能会存在差异 。 比如 , 腾讯作为流量之王 , 其曾经在滴滴烧钱称霸之路上给予关键支持 , 要钱给钱、要流量给流量 , 在未来的发展中其很有可能继续扮演支持者的角色 , 通过流量+投资的形式来绑定更多合作伙伴 , 与高德打车平台上的足部平台形成相对优势 。
华为的目标可能更偏向于汽车本身 , 以Petal出行此次接入的神州专车为例 , 它的车源来自神州租车 , 而后者一直是国内最大的单一汽车采购商 , 高峰期的年购车成本高达数十亿元 。 通过与神州专车合作 , 华为有机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