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人才大量外流?美国芯片专家都是华人?小镇做题家的话一针见血( 二 )




李爱珍 , 世界著名科学家 , 我国半导体的功臣 , 4次落选中科院院士后成美国院士;
2012年 , 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风生水起的许晨阳毅然回国报效国家 , 36岁当选“庞加莱讲座教席” , 成为第一位来自美洲以外的数学家(中国国籍) , 37岁斩获“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 。
就在大家以为他会一直为国效力时 , 许晨阳因落选院士 , 选择了出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 并留下了“国内对青年人才重视程度”不够的话 。
2020年11月10日 , 在麻省理工学院执教的许晨阳荣获2021年度科尔代数学奖 , 让无数人为之感叹 。
2017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 , 清华建校以来“最年轻女博导” , 37岁就带领团队攻克困扰了世界结构生物学界长达半个世纪难题的美女科学家颜宁落选 。
不久之后 , 颜宁选择了出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 担任那里的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职位 。 两年后 , 颜宁顺利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 多次申请国内院士被拒 , 至今也未成国内院士 。

这个环境里 , 人才也好 , 高学历的大学生也好 , 都被打压得一无是处 , 很多有资历的领导层似乎以打压为乐 , 人才留在这里 , 不仅仅拿不到高薪 , 给了一些工资还被老板认为是一种“施舍” 。
可能只有我们会认为人才的环境会比我们好得多 , 想着毕竟是人才 , 国家重视 , 但现实中 , 环境的管控是自上而下的 。 试问我们自己现在的处境 , 如果有机会 , 有资本 , 我们难道不想摆脱这样的单位吗?

当然 ,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就是前两天几个明星引发的争论 , 撕开了当今社会环境丑恶的面纱 , 评论区有一位“小镇做题家”的话直接指出了当下最大的问题 , 也给出了解决措施 。
“如果明星的机会和日薪用来给科学家发工资 , 哪还有人才外流?”
“如果国民对待科学家都像对待明星那么宽容 , 哪还有人才外流?”

有了好的薪资 , 有了好的平台 , 有了更多的支持和机会 , 谁不愿意留在国内安稳舒适的发展 , 大老远跑去国外受那个罪 , 但凡国内外对待人才的态度不差那么多 , 人才大量外流的事情都不会如此严重 。

小时候告诉你科学家们在艰苦的条件中奋斗 , 是为了让你记住他们能够在艰难条件下不放弃的精神 , 而不是成为你认为“科学家就是应该穷”的理所当然 。

教育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 因此近几年来也做出了许多改动 , 比如在各大高校评比时 。 将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作为最重要的标准 , 国家也不断增加对重点大学的资助 , 帮助改善学习环境和待遇 。
但就现在而言 , 这项举措对于整体改变科研人员待遇的效果 ,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显著 , 人才的待遇越来越低 , 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 ,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 并不是可喜的趋势 。

什么是第一生产力?是流量吗?是娱乐吗?是演员吗?是科学技术 , 当从事科学技术的人才不能够得到匹配他们应有地位的应有报酬 , 又怎么能要求他们为爱苦熬几十年呢?
而作为普通人 , 作为社会环境塑造的一份子 , 我们也能为这个社会的好转做很多事情 , 而这同样也是在为我们自己生活的好转做出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