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老板”盯上了每日优鲜( 三 )


随着一二线城市涌入生鲜赛道的玩家越来越多 , 生鲜电商在这些城市的市场渗透率也逐渐饱和 , 复购率成为生鲜类APP竞争的胜负手 。
然而在产品质量和服务差异化不明显的情况下 , 用户到底打开哪个APP , 优惠力度成为关键指标 。 本就毛利不高的前置仓生鲜电商们 , 在这一块并没有优势 。
获新和复购都面临问题 , 每日优鲜就只剩下一条路:砍掉效益低的前置仓 , 像叮咚买菜一样局部地区实现盈利 , 自我造血 。
03缩减规模以自救?
每日优鲜也是这么做的 。
据《财经十一人》报道 , 截至今年6月底 , 每日优鲜在全国13个城市有前置仓站点 , 而随后公司在3天内连续关闭了9个城市业务 。 只留下北京、上海、天津和廊坊四个城市的业务 。 战线向北京大本营收缩 。
而在2019年 , 巅峰时期 , 每日优鲜运营了20多个城市的1500多个前置仓站点 。
这一波大撤退 , 是投降的白旗还是以退为进的战略 , 外界莫衷一是 。 每日优鲜的一些知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 , 表示每日优鲜此次业务调整的范围主要涉及一些业务量相对较小的低线城市 , 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盈利情况 。
但收缩这一步棋 , 也不乏被动的因素 。
据《财经》报道 , 因为每日优鲜此前拖欠供应商货款 , 已经导致不少供应商选择停止合作 , 愿意合作的供应商则大幅提高进货价 。
每日生鲜与供应商关系恶化后 , 此前SKU多达4000个的竞争优势也在下降 。 由于平台上的货品种类越来越少 , 每日优鲜的订单量也持续下滑 , 最高时曾下滑超过30% 。
缩减到几个城市可能有利于改善财务问题 , 也意味着每日优鲜计划在2021年成长为千亿规模的生鲜零售平台的宏大计划破产 , 此后 , 前置仓改造生鲜的故事 , 最好的结局也只能是小而美 。
每日优鲜的另一个自救方向是转型智慧菜场、零售云 。
2020年下半年 , 每日优鲜推出了智慧生鲜业务 , 2021年启动了零售云业务 。
智慧生鲜业务致力于将线下菜市场改造成智慧菜场 , 相较于玩家众多的前置仓模式 , 智慧菜场是一片蓝海 。
作为民生消费的刚需行业 , 我国生鲜零售行业规模有万亿级别的市场体量 。
多种触达消费者的渠道中 , 互联网新兴的电商渠道有增速没总量 , 2020年销售额占比仅有14.6% 。 而基于传统消费习惯 , 菜市场仍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生鲜零售渠道 , 在一二线城市中占比35%~50% , 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超过60% 。
每日优鲜合伙人兼CFO王珺曾表示 , 每日优鲜切入零售云和智慧菜场 , 发力无人零售等平台型业务 , 有望抢占25%甚至是40%的市场份额 。
看起来赛道的前景并不差 , 然而每日优鲜想吃下这块市场 , 至少还得面对以下三个问题 。
第一 , 标准化 。
生鲜产品包括水产、干货、蔬菜、瓜果等多个大类众多小类非标品 , 还会随着地域和季节产生变化 , 如果要将这些产品信息标准化、数字化 , 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
而且菜场供应链上游渠道非常非富 , 大至农业公司、小至农户个人 , 商品来源复杂 , 即便有大数据可以追踪溯源 , 品质也难以精准掌控 。
每日优鲜固然可以自建农场统一供应 , 但农场农产品的供应能力是否能深入三四线下沉市场?打通农业生态链的成本几何?都有待讨论 。
第二 , 市场管理 。
由于菜场模式主要在三四线城市 , 根据招商证券的市场调研 , 摊贩是中老年居多 , 因此商户的使用教学以及对于标准的接纳度是改造的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