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半月谈对话嘉宾罗锋(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智能传感交叉科学中心副主任...|交叉学科,脱颖而出的机遇

本文转自:半月谈
对话嘉宾
罗锋(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智能传感交叉科学中心副主任)
程思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基础心理学方向博士后)
张梦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博士生)
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 ,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 , 我国交叉学科快速发展 。 2021年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 , 首次对交叉学科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 , 建立交叉学科放管结合的设置机制和调整退出机制等 。 如何用好交叉学科这个“催化剂”?其发展道路上又有哪些困难挑战?深耕于交叉学科领域的学者 , 有着自己的思考 。
不易 , 却更有探索乐趣
罗锋:我国的交叉学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 很多新的研究方向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质 。 除了在顶层设计上进行交叉学科布局外 , 国内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体现交叉性质的学院、研究中心等 。 如南开大学建立的多个交叉科学中心 , 就是聚焦国家发展需要 , 融合南开大学的优势学科 , 集聚了不同学科志同道合的师生 。
放眼全球 , 各个国家的交叉学科发展情况各异 。 以欧洲为例 , 早期的学术交叉更多是由科学家自身兴趣激发出的 。 他们热衷学术交流 , 以学生交换体系和教师交换体系为支撑 , 研究人员经常进行学术上的短期交流 , 各个课题组之间互换博士生 。 这种交叉更注重交流 , 而非具体课题 。 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 , 围绕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 在交流中碰撞出交叉学科方向 。
本文转自:半月谈对话嘉宾罗锋(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智能传感交叉科学中心副主任...|交叉学科,脱颖而出的机遇】美国的学术交叉与欧洲不同 , 更多是源于国家的需求 , 以及大型公司的需求 , 体现出更为明显的需求导向 , 围绕着未来需求重点 , 形成学术交叉的资源配置 。
本文转自:半月谈对话嘉宾罗锋(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智能传感交叉科学中心副主任...|交叉学科,脱颖而出的机遇
文章图片
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南开大学智能传感交叉科学中心副主任罗锋工作照 。
程思琪:对于交叉学科研究 , 我最深的感受是“不易” 。 如何在维持本心的基础上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点 , 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
传播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在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甚至思考问题的方式上都存在巨大差异 , 这也是不少交叉学科研究者会面临的共性问题 。 传播学看待问题的视角更宏观和抽象 , 认知神经科学则更微观和具象 。 跨学科研究者的合作也是一个需要花时间去磨合的过程 , 一些科学问题需要不断讨论甚至争执 , 才能达到一个平衡点 。
当然 , 成果发表困难也仍是面临的问题之一 。 跨学科研究成果最难的是“属性”标签的确定 , 传播学杂志会觉得它不够传播学 , 认知科学杂志会觉得它不像认知科学 , 寻找合适的交叉学科性质的杂志 , 是相当困难和令人烦恼的 。
张梦迪:同意 , 我们也面临不少现实问题 。 一方面 , 是老师和同学们在野外调研明长城保护现状时 , 要与恶劣的天气和艰苦的自然环境搏斗;另一方面 , 是我在计算机前 , 要与代码、与bug搏斗 。 野外工作采集到了上百万张明长城图片 , 而我在电脑前也写了上万行代码 。 我们有着不一样的战场 , 但多看、多学、多观察、多请教 , 尽可能让自己同时拥有两种学科观察问题的角度 , 就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
碰撞出新火花 , 拓展出新天地
罗锋:大学通识教育 , 是奠定学生兴趣、打开交叉学科大门的重要基础 。 目前我国大学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 , 让初入高校的学子们能够获得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 , 这为未来学科间的交叉积累了可能性 。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 会在不经意间播下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