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在消费互联网平台创业黄昏,再论中国电商格局的变数( 三 )



资本收紧 , 消费互联网平台难上岸
“垂直电商故事翻篇了 , 消费互联网平台创业也翻篇了 。 ”李成东认为 , 除了中国消费者习惯之外 , 资本退出通道的关闭 , 直接导致垂直电商、乃至整个消费互联网平台时代的终结 。
今天的蜜芽已经收敛锋芒进入大平台的流量池 。 而众多媒体报蜜芽昔日的辉煌 , 必定都会提到的是蜜芽华丽的融资历史:连续3年登上“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 巅峰时估值接近百亿元 。 自2011年成立以来 , 蜜芽3年内完成5轮融资 , 融资额共计超过20亿元 , 背后投资机构包括险峰华兴、真格基金、红杉等一线知名机构 。 蜜芽D轮的1.5亿美元融资 , 刷新了母婴行业当时的融资金额纪录 。
换一个角度 ,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 全球大放水量化宽松的背景下 , 大批廉价资本涌入中国市场 。 他们大力下注蜜芽 , 是寄希望于以廉价资本+烧钱补贴+控制市场的方式 , 烧出下一个阿里 , 下一个京东 , 下一个可能辉煌的综合电商平台 。 对于当时的资本来说 , 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 那么宁可错投1000个 , 也不能放过1个——看看后来有多少资本酸酸的表示自己“错过了拼多多” , 就能明白当时的市场里 , 资本多么不值钱 , 好项目一个难求 。 垂直电商蜜芽的“独角兽”冠冕 , 很大程度上是站在资本风口而获得的 。
2017~2020年发生的事情 , 也确实验证了资本的疯狂有其合理性——在阿里和京东的夹缝里 , 拼多多凭借社交流量和白牌商家杀出一条血路;新冠疫情家里蹲培养了消费者对直播的习惯 , 对本地即时消费的习惯、对社区团购的习惯 , 抖音、快手、兴盛优选……电商行业的内卷在2020年达到了近几年内的巅峰 。 社区团购这个看似狭窄的赛道内 , 融资金额动辄10亿美元 , 相比之下 , 母婴电商1亿美元的那点融资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
然而 , 这一切都在2021年画上了休止符 。 因为众所周知的大国博弈等原因 , 2021年起 , 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公司就成了遥不可及的远方 。 如今 , 业务扎实 , 有流量基础的小红书、得物 , 已经估值很高、骑虎难下 , 上岸IPO难度都在增加 。 如果没有政策突变 , 完全可以冲刺IPO上岸的兴盛优选 , 上岸难度也增加到不确定 。
腾讯和阿里的市值也都在几年内的低点 。 自从“遏制资本无序扩张”这只有形之手发挥威力 , 在流量红利不再的存量市场 , 冰冷的资本市场和高企的资本成本面前 , 钟爱创新的腾讯也选择了“躺平” , 对新业务say no 。
二级市场如此 , 一级市场自然而然进入寒冬 。 据星无限资本2022年4月对140名投资人的问卷调查 , 消费、互联网、科技金融是投资事件减少最多的三大赛道 , 70%的投资人认为今年美元基金的投资次数比去年更少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互联网投融资运行情况》报告显示 , 2022Q1 , 中国互联网投融资案例数环比减少35.3% , 同比减少38.3%;披露的金额环比减少42.6% , 同比减少76.7% , 而且自2021年就呈现递减趋势 。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在这样的市场里 , 成立超过10年 , 融资多轮 , 在综合电商平台强大双边市场效应下 , 不仅没有杀出来 , 反而越来越边缘化的垂直电商 , 不得不摘下资本风口获得的独角兽冠冕 , 走下神坛 , 做个普通公司 , 闷声经营 。
视角拉到时间维度 , 今天的创业者们想从0到1 , 再做一个消费互联网平台 , 让中国互联网再出现一个拼多多、一个快手 , 其难度和5年前 , 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 可以说 , 消费互联网平台创业的窗口期已经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