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创意学系列(一):概念空间探索的比喻( 三 )


因此 , 将全域作为自变量代入定义规则函数 , 就得到一切有意义的点子组成的集合 , 我们将这个集合称作是概念空间(ConceptualSpace) 。
计算创意学系列(一):概念空间探索的比喻】有读者可能会质疑 , 一个点子是不是有意义 , 真的是非黑即白的事情吗?尤其在艺术创作的领域 , 一件作品是不是符合创作主题 , 答案可能是模棱两可的 。 为了回应这个质疑 , 我们可以适当泛化(Generalize)我们这里所使用的集合概念 , 使用模糊理论(FuzzyTheory)中的模糊集合(FuzzySet)的集合定义 。
模糊集合是一种边界模糊的集合 。 在传统的集合中 , 一个数学实体是不是一个集合的元素 ,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是或不是两种 , 因此集合有很明确的边界 。 而一个数学实体是不是一个模糊集合的元素 ,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0和1之间的某个实数——答案越接近1 , 这个数学实体就越属于这个模糊集合——因此模糊集合的边界可以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灰度地带 。
因此 , 概念空间就可以被看作是有意义的点子所组成的一个模糊集合 。
为了将概念空间探索这个非科学性的比喻转化为科学性的理论 , 我们还需要去定义这个语境下“探索”这个概念的含义 。 “探索”意味着 , 在某个空间中 , 以某种顺序去“考察”这个空间中的实体 , 将未知的实体转变为已知的实体——扩大已知实体所组成的子空间——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某个搜索目标相关属性在这个空间中的分布 。
这里的关键是 , “按某种顺序”去查阅 。 正是这种查阅顺序在荒蛮无序的概念空间中开辟了道路、建立了方位感 , 也为探讨“某个搜索目标相关属性在这个空间中的分布”提供了基础 。
于是 , 我们在概念空间探索的理论中再引入遍历(Traversal)规则这个概念 。 遍历规则告诉一个思考主体 , 从某一个作为起点的点子出发 , 如何到达下一个需要去考察的点子 , 以此赋予这个思考主体在概念空间中四处移动探索的能力 。
遍历规则的概念 , 对应到人作为创造力的主体的情况 , 来源于每个人不同的思考、联想习惯和在这个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技能等等 , 因此理所当然是因人而异的 。 从梵高的《星空(TheStarryNight)》出发 , 有的人会考虑这种冷彻之下暗藏熊熊燃烧的热忱的情绪还能以什么其他的方式进行表达 , 有的人则会着眼于鲜亮的蓝色和黄色的对比而思考这种色彩运用还能出现在什么其他的情境下 。
一个领域的高手和初学者也自然会有不同的遍历规则——一个极有经验的大师会快速跳转到他擅长的子空间、或者本能性地知晓某个子空间是不会有结果的 , 而初学者则可能有更加保守谨慎的探索作风、也更容易误入歧途 。
当然 , 考察点子的顺序也不完全由创造力主体自身的探索能力和探索习惯决定 , 它还跟规定了当前探索目标的定义规则相关 。 在不同的创作主题面前 , 创作者很自然会改变点子的考察顺序 。
另一个对考察点子的顺序造成影响的因素是创作者的审美倾向 。 设想一个创作者由一个点子出发 , 想到了多个点子可以作为下一个考察对象 , 这个时候 , 主体的审美倾向——或者说主体对点子潜在价值的判断 , 就决定了选择其中哪一个点子进行考察 。
因此 , 我们再引入价值函数的概念 。 价值函数是将全域中的元素映射到实数的函数——将任意一个点子作为自变量代入价值函数 , 就得到一个反映了这个点子可能带来的审美价值的量化数值 。
因此 , 代表创作者自身能力和思考联想习惯的遍历规则、规定了创作主题的定义规则和代表创作者的审美倾向的价值函数 , 共同决定了在概念空间中进行探索的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