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载了抖音,也逃不过人情和技术的大网( 四 )


这种技术还使机器能理解那些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原因是如何与我们对某些事情的参与度、购物的模式 , 以及联网的能力联系起来的 。
举例来说 , 当下是“短视频吞噬互联网”的时代 , 视频分析技术很关键 , 美国有一家名叫VidMob的公司 , 开发了目前世界上领先的视频优化平台“敏捷创意工作室” 。
敏捷创意工作室可以自动提取视频中的元数据并进行情绪分析 , 识别出视频中的情绪、物体、标识、人和单词 , 还可以检测到视频中人物的面部表情 , 比如喜悦、惊讶或厌恶 。
分析这些干嘛呢?
它会去看这些元素是如何与KPI对应的 , 比如说哪些元素导致了用户从视频中退出 , 然后它能自动对视频进行编辑 , 来提升用户的留存率 。
VidMob对TikTok、脸书、推特等的视频都进行过大量分析 , 得出很多让我们感动震惊的结论 , 比如TikTok短视频里主体对象的脸部填充不足框架的20%时 , 点击率能提高31%;主体对象直接观看相机时 , 其视频点击率降低1.7倍 。
真的是每个使你沉迷的表情、动作、话语都经过了精深的分析和计算 , 也把你观看视频时的行为都算到了细微 。
更重要的是 , 技术的精进永远都是在路上 , 只会把你算得更细 。
锡南·阿拉尔在《炒作机器》中提到 , 脸书的技术专利中 , 有通过比较手机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数据来推断两个人面对面行走 , 还是朝同方向行走;
还有技术可以通过用户拍摄照片的相机镜头上的灰尘颗粒 , 推断两个人上传的照片是否出自同一台相机 , 来揣测你们的关系 。
还有这几年比较火的脑机接口 , 目的是实时解码我们大脑的活动 , 让用户在不接触键盘的情况下 , 仅通过思考就控制各种社交技术 。
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 , 大部分社会性物种都会对孤独产生一些厌恶 。 有研究发现 , 被从种群中隔离 , 置于孤独状态下的老鼠出现了脑损伤迹象 。
科学家认为 , 人类的孤独感之所以一直存在 , 是因为它对进化有利 。 为什么呢?
大部分人都抵挡不住孤独感 , 虽然我们一直说要学会独处 , 但谁都知道独处和隔离带来的痛苦 , 就会去寻求伴侣带来获得一些安全感 。
这就像饥饿、干渴和疼痛会促使我们去寻找食物、水源和安全庇护所一样 , 孤独感也会促使我们去创造、修复和维系我们的社会关系 。
孤独感会通过调节我们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系统来造成神经系统的损伤 , 而我们会寻求通过加强社交来修复这种损伤 。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就一直被互相绑定着 , 当我们相互之间进行沟通、联系和协调时 , 我们在精神意识上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 。 所以我们相信 , 世界上有很多个相似的我们 , 天黑了我们仰望同一片天空 。
机器也洞悉到了这一点 , 鼓励我们通过相互之间的在线联系、参与和分享来获得更多这种形式的奖励 , 刺激多巴胺奖励系统以获得快乐、狂喜和销魂的感觉 。
所以脸书合伙人之一肖恩·帕克在2017年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在设计的时候 , 我们主要思考的是 , 我们如何才能够尽可能多地消耗你的时间和你的注意力?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稍稍给你一点儿多巴胺 , 因为如果有人对一张照片、一个帖子或者无论什么东西进行了点赞或评论 , 那么这些点赞和评论就会让你在网上贡献出更多的内容 , 而这些新的内容又会让你获得更多点赞和评论 。 这是一个社会认同的反馈循环……这利用的实际上是人类心理上的一个弱点 。 ”
当机器把人性的细微之处算计到了极致、再抽取出来撩拨我们时 , 那些让我们感觉到发自肺腑的东西 , 会不会也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