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载了抖音,也逃不过人情和技术的大网( 二 )


锡南·阿拉尔曾经在脸书位于加州门洛帕克的总部看到了墙上的一行字“社交网络就是电脑” 。
他认为正如这句话所讲 , 我们这个世界本质上已经变成了一台庞大的信息处理器 , 其功能就是传递穿梭其间的各种思想、概念和观点 。
而由微信、抖音、快手、脸书、推特等汇集在一起所构成的、通过数字化方式连接在一起的社交网络就是“电脑” 。
这部电脑的算法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 , 什么时候能看到 , 我们在网络上应该和谁联系 , 什么关注多一些、什么少一些 。
从这个视角出发 , 现代化的信息秩序实际上是一个正在不断演化的、代理人类事务的网络 , 实际控制信息流动的就是各种算法 。
算法构筑的小世界
社交网络中很关键的角色是算法 , 它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 。 但算法再牛 , 也不可能脱离人硬生生创作一套运行机制 , 它只能是在吸收我们思想、行为和观点基础上 , 反过来策划我们在信息流中看到的那些 。
但我们人类思想、行为和观点那么多 , 应该从哪里下手?
要织成社交网络 , 当然是从人情这张网下手了 。
人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喜欢跟性格、喜好等像自己的人成为朋友、伴侣 , 跟聊得投机的人搞合作 , 所谓“物以类聚 , 人以群分” 。
这是人类骨子里就带着的人情属性 ,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就说到推动人认知革命很重要的就是八卦的能力 , 八卦讨论的不就是谁好谁坏 , 谁可以交朋友 , 谁要离得远远的吗?
别小看这种能力 , 这能迅速让人进行识别“同类” , 快速确定关系 , 促成合作 。
“人以群分”的最小单元是三个人 , 为什么?
假设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 , 我有两个好朋友 , 一个是考上北大的张华 , 另一个是进了中等技术学校的李萍 , 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 我跟张华、跟李萍分别都是“强关系” 。
虽然张华、李萍之前不认识 , 学历也相差甚大 , 但他们俩互相不认识的可能性极小 。
因为他们都认识我 , 跟我兴趣爱好可能都相同 , 我们三个经常在一起玩 , 他们俩也会建立起或强或弱的关系 。
一旦他们俩建立了联系 , 那这个三角关系就很可能越来越稳固 。 因为如果张华、李萍互相看不顺眼 , 那他们就会减少与我相见 , 避免见到另一个人 , 甚至揣测我跟谁关系更好一些 , 引发一些责难 , 三角关系就崩了 。
所以为了避免一系列麻烦 , 我们三个内心都会有维系这个关系稳固的倾向 , 形成一个闭合的三角形 , 这被称为“三元闭包” 。
人类就是由无数这样基础上的小圈子组成 , 这种同质性使沟通变得更容易 , 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预测朋友的行为 , 更方便建立信任 , 降低了维持关系所需要的成本及建立新关系时可能面临的风险 。
这样就让越来越多相似的人组成团 , 再加上偶尔会出现的弱连接 , 成为一个“很小的世界” 。
任何两个人都可以通过很短的路径产生关联 。 所以就有了“六度人脉”说法 , 即社会上任何两个人之间间隔的人都不会超过6个 。
多说一句 , 不超过6个人是在有好友推荐机制的社交网络上 , 像脸书 , 两个人之间的间隔甚至连5度都不到 , 这个理论拿到线下就垮了 , 因为社交网络的“小世界”远比我们真实的大千世界要小得多 。
说这些干嘛呢?
这种熟人网络催生的能量是巨大的 。 当年脸书刚创办时 , 美国第一大社交网站是MySpace , 脸书怎么打败这个行业老大的?
脸书瞄准了大学校园里的学生 , 让他们从自己所在的人群聚类中招募用户 , 而不是跨越不同的人群招募用户 , 一下子提升了用户体验到的安全感和熟悉度 , 人越聚越多 , 脸书也就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