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能驾驶供应商:华为向上,大疆向下

华为|智能驾驶供应商:华为向上,大疆向下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据麦肯锡预测 , 2025年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9万亿美元 。 在智能汽车市场持续释放利好之下 , 车企将成为最直接的利益既得者 , 但车厂一级供应商的收益也不容小觑 。 除了博世、大陆、电装等国际Tier1之外 , 华为、大疆等巨头也凭借供应商身份挤进智能汽车市场 。
随着这类科技厂商的入局 , 不仅会革新智能驾驶技术 , 还能够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智能化竞争 , 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驾驶体验 。
科技巨头“上车”寻未来
华为和大疆的科技实力在全球市场都有目共睹 , 这类成名已久的科技巨头也忍不住“上车”来寻找企业未来 , 自然与其当下的境遇脱不开关系 。
一方面 , 华为和大疆同病相怜 , 即主营业务遇到瓶颈 , 急需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 华为、大疆这类行业巨头大多是靠主营业务撑起想象空间 , 进而带动其他各项业务的持续增长 , 如此一来大厂们的主营业务必须保持强劲的韧性 , 否则就会反噬企业原有的生存空间 。 而自华为和大疆的主营业务遇险后 , 其想象空间显然受到了一定限制 。
具体来说 , 华为作为老牌ICT厂商 , 其手机业务一度能与苹果掰手腕 , 但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 , 华为旗下的手机产品销量持续下滑 , 其在高端手机市场的占比也持续缩小 。 而华为手机出货量的下滑也直接反映在其营收上 , 据财报显示 , 2021年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为2434亿元 , 同比下滑49.6% , 其消费者业务的营收占比也降低至38.2% 。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 , 大疆无人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76% , 一度垄断着消费级无人机市场 。 然而 , 由于行业管控、禁飞等原因 , 大疆的无人机业务也开始走下坡路 , 其营收也有所放缓 。 据乐居财经《汽车V线》报道 , 大疆的营收和净利润在2018和2019年只有个位数增长 , 直到2020年才实现同比30%的营收增速(涨至约240亿元)和33%的净利润增速(涨至约64亿元) 。
另一方面 , 华为、大疆想要转型并非易事 , 而是需要找到一条与其自身长期发展相匹配的赛道 。 众所周知 , 华为和大疆均未上市 , 但其估值并不低 。 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1胡润中国500强》显示 , 华为的估值已达1万亿元 。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中国独角兽TOP100》显示 , 大疆的估值为1660亿元 。
正所谓 , 船大难调头 , 这句话也应验在诸如华为、大疆这类大体量企业的身上 。 在面临业务转型时 , 企业们不仅要抓住风口 , 还要预测新赛道的长度与广度 , 这条赛道既要承载起其市场估值 , 又要支撑起企业的后续想象空间 。 然而 , 纵观各条赛道 , 或是赛道小众 , 或是赛道后续韧性不足 , 或是与其企业定位相去甚远 , 唯有万亿级规模的智能汽车市场才能为华为、大疆这类科技大厂撑起后续的成长空间 。
值得一提的是 , 华为、大疆多年来的技术沉淀也足以支撑起它们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野心 。 华为聚焦ICT技术 , 长于算法 , 能够以其自身积累为车企提供增量服务;而大疆纵横无人机领域多年 , 可以凭借深厚的视觉能力储备 , 助推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 。
华为和大疆就像一对难兄难弟 , 起初各自称王 , 紧接着主营业务遇困 , 各自又凭借科技基因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 可以预见的是 , 当其技术大规模应用与智能汽车市场后 , 必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盈利空间 。
车企们的双向选择
从新能源汽车赛道来看 , 并非所有车企都能玩转智能驾驶 , 反而深受其困 。 面对华为和大疆的“上车”动作 , 这些车企又是什么反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