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轮融资|投资人跌下神坛:半年0出手,转行送外卖( 三 )


投资逻辑变了 , 半年投不中一个项目过去十年 , 中国本土的投资市场遵循着一个共同的逻辑:只要疯狂增长 , 挤进第一梯队 , 便有源源不断的融资来续命 , 扩张是他们最先考虑的事情 , 而不是利润 。
但现在 , 投资逻辑发生了变化 。 去年下半年开始投资人就开始提 , “要维持公司自造血能力” , 即向被投公司要盈利 。 对于公司赢利性要求变高 , 对于赛道更谨慎 。
过去 , 投资人认为 , 只有百亿以上规模市场的品类才有机会生长出大公司 。 但现在大家的思考是 , 品类大意味着竞争也会激烈 , “必须拥有足够强的逻辑才能支撑是否出手” 。 当然 , 这其中更重要的要求是利润 。
身为一线投资经理的宋清明显感觉到 , 工作变清闲了 。 现在他每周只需要见四五个创业者 , 工作量直接减半 。
但他不敢让自己慢下来 。 占中国创投行业半壁江山的某头部机构裁撤消费组、优化TMT的消息 , 让每一个一线投资经理都感到害怕 。
上海疫情期间 , 宋清被迫居家办公 , 他每天都很焦虑 。 没有办法出差 , 访谈调研 , 但还需要找到新项目稳住老板情绪 。 创投圈同行大方向转到了元宇宙、Web3 。 他们机构虽然对外宣称 , 坚定的看好消费赛道 , 老板也给他们几个看消费赛道的投资人吃过定心丸 , 说不会裁员、不会撤掉消费组 , 坚定不移看消费 。 但大家内心并非没有动摇 。
曾经大火的互联网和消费赛道如今正面临的现实是:推不动案子 , 也找不到好案子 。
今年已经过半 , 宋清至今没有出手过任何项目 。 现在他对年终奖已经没有预期 , 觉得整个机构能够投1-2个项目就不错了 。 一位专注自动驾驶方向的投资人告诉Tech星球 , 现在他基本就靠着每月的底薪度日 。
市场已经冷了下来 。 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5月底公布了一组数据 , 在其投资的GP中 , 47%的机构募资进度符合预期 , 53%的机构在募资进度上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 , 或多或少降低了目标募资金额 。
募资变得极其艰难 。 一位机构合伙人告诉Tech星球 , VC很早跟LP沟通 , 很多属于双方签完了协议 , 但并未打款 。 这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分叉口 , 整个行情不行了 , 不少LP撕毁协议不再打款 。
一位投资人称 , 不少美元投资机构 , 被LP撤资 , 相当于直接没有子弹 , 情况非常惨 。 LP愿意遵守协议打钱 , 机构这边也几乎没有项目可以出手 。
一位二线机构合伙人表示 , 现在机构投项目不像去年手松 , 去年可投可不投的项目还会看一看 , 今年就干脆不看了 。 机构理性了 , 项目也理性了 。
项目少了 , 奖金少了 , 投资经理们也开始消费降级 。 翟远告诉Tech星球 , 以前都去星巴克点大杯 , 后来是雀巢的罐装咖啡 , 再后来是速溶咖啡 。 以前买阿迪、耐克的袜子 , 现在拼多多9.9包邮 , 以前短裤都要买CK , 现在早就不追求品牌了 。
所有的一切释放出一个信号:没有那么多项目 , 没有那么多钱 , 投资机构也不再需要那么多投资人了 。
一位二线机构合伙人告诉Tech星球 , 今年我们没有招聘 , 可能其他公司也是这个样子 , 因为疫情影响确实太大了 , 现在募资难度非常大 , 所以几乎都没有钱 , 怎么去招聘呢?
VC投资人出路在何方:转FA、自己下场创业?不少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开始寻找出路 。
一些投资人在视频号成为了知识博主 。 他们主要为创业者提供企业管理咨询和辅导 , 费用在2万/年-10万/年不等 。
刘敏曾经是一家小型投资机构的合伙人 , 但现在她的职务更确切地说 , 是一家跨境电商公司的合伙人 , 她看好东南亚市场 。 理由是 , 既然投不到好项目 , 看到合适的不如自己下场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