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信上车碰壁,腾讯选择“云造车”( 四 )


腾讯智能汽车云提供一站式算法开发、训练框架——TI-One , 可大量节约算法训练的成本 。 在数据接入环节 , 最高可节省80%工作量;在数据处理环节 , 降低70%的标注成本;在模型训练环节 , 算法开发 TCO(总体拥有成本)至少降低50% 。
最后是 , 生态 。
在刘澍泉看来 , 腾讯地图和云服务 , 更集成化、更动态的提供给客户 。 对于导航功能和高阶辅助驾驶的领航功能 , 以及包括后面更丰富的位置服务 , 都是优势所在 。 对于用户来说 ,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 在人驾驶的场景下 , 获得车道级精准指引 , 更少的偏航等 。 在人车共驾的场景下 , 提供更真实、更精准、更鲜活的导航信息 , 增加驾驶员在辅助驾驶过程中的信任感 。
再就是腾讯在C端积累的服务优势 。 “我们已经把微信、小程序的能力部署到座舱里面去 , 今天在后端有300多万的小程序 。 ”在刘澍泉看来 , 随着整体的云化升级 , 腾讯能够将整个数字生活类的服务 , 更好地嵌入到车里面去 。
总结下来 , 其实汽车云业务的开展 , 更像是腾讯先补全一个基础建设的能力 。 据内部人士向虎嗅透露 , 腾讯智慧出行将在下半年发布关于座舱云、车图相关的新产品 。 由此来看 , 腾讯的作法就是 , 让车企先上云 , 才能够让其原有的车联网生态、自动驾驶生态 , 更好地上车 。
写在最后
在汽车云业务领域 , 依旧逃不过在车联网领域所面临的“客户量增长瓶颈” 。
可以看到 , 智己汽车用阿里云、轻舟智航用字节的火山引擎 , 都是先有投资关系 , 再有业务合作关系 。 即便是华为与众多车企进行合作 , 不参与股权投资 , 但其参与新车型开发中所投入的成本 , 同样也是一部分隐形的筹码 。 百度就曾面临这一瓶颈 , 其最后的选择就是自己下场造车 , 把全套能力用在自己的产品上 。
当然 , 腾讯进入汽车行业以来 , 始终就在调整不碰硬件 , 只做汽车产业的数字化助力者 。 而类似的话 , 其实华为也说了很多次:华为不造车 , 但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 。
说真的 , 这话让腾讯说出来 , 效果比华为和余承东显然更好一些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