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科赛生物:聚焦胎牛血清、无血清培养基和鉴定试剂国产化,打造细胞培养中国芯

踏入生命科学领域32年 , 创业24年 , 坚持自主研发16年 , 一路风风雨雨 , 依科赛生物创始人陈旭始终对行业充满希望 。 “我感受到国内生命科学产业的蓬勃生命力 , 感受到技术的日新月异 , 生命科学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 ”
从时间的长河往回看 , 陈旭的选择在变 , 但“做中国人自己的生物试剂 , 为中国自己的生命科学事业服务”这句话一直指引着他 , 从代理国外产品的吉泰生物 , 走向自主研发的依科赛生物 , 从民族品牌的践行者 , 到打造细胞培养“中国芯”的先行者 , 陈旭始终不忘初心 , 在推进生物医药上游关键原材料国产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
依科赛生物:聚焦胎牛血清、无血清培养基和鉴定试剂国产化,打造细胞培养中国芯
文章图片
依科赛生物创始人陈旭
怀揣理想 ,
踏入生物医药上游
1990年 , 陈旭从南开大学生物系毕业 , 进入到132制药厂从事化学原料药技术工作 。
三年的药品研发经历让陈旭意识到 , 生物医药上游的品类多 , 技术更迭快 , 对工艺和专业知识的要求高 。 陈旭深信 , 生物医药上游的未来将非常广阔 。
怀揣着学生时代对生命科学的一片热忱 , 和药物研发经历带来的对于生物医药上游领域的了解 , 1993年 , 陈旭加入华美生物 , 正式进入生物医药学上游工具领域 。
在这家中国最早做生物试剂的公司 , 六年时间 , 从技术到销售 , 到国际业务出口 , 再到管理 , 陈旭经历了多个岗位的打磨历练 , 让他对公司运作的各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 也做出了一番成绩 。 期间 , 陈旭完成上海分公司销售额三倍增长 , 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 , 为后来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创立吉泰生物 , 其实源自于客户的需求 。 彼时30出头的陈旭 , 对生物医药的未来有着许多美好的期待和追求 , 也渴望能够在行业施展才华 。 而华美作为合资企业 , 中外方理念差距较大 , 企业内部矛盾日益凸显 , 影响了公司进一步发展 。 几年下来 , 陈旭萌生了离开的念头 。
离开华美后 , 1998年 , 陈旭创立了吉泰生物 , 从代理国外产品入手 , 引进国外的生物试剂、耗材和仪器 , 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国生命科学发展所需 。
“当时不像现在 , 还没有风险投资 , 要靠自己找钱把公司建立起来 。 ”陈旭回忆道 。 在当时 , 国内的生物医药行业正处于萌芽时期 , 需要从国外引进大量优秀的试剂耗材和设备 , 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 。 对于陈旭来说 , 这是一件非常有使命感 , 同时还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事 。
没有资金 , 陈旭就向朋友借了两万元做启动资金 。 没有办公室 , 陈旭便租了套一室的房间 , 在家办公 。 没有产品 , 吉泰生物从代理起步 , 利用前期积累的客户基础 , 在吉泰成立的第一年就做到了500万元的营业额 。
直到现在提起那段经历 , 陈旭还很感慨 。 早期积累的市场和人脉资源 , 团队的不懈努力 , 为吉泰打好了基础 , 积蓄了能量 , 先后拿到两百多个国外品牌代理 , 被行业称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沃尔玛”“黄埔军校” , 陈旭也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作“校长” 。
1998年到2008年 , 是中国生物医药从萌芽到觉醒的十年 , 也是吉泰生物从创立到发展壮大的十年 。 从3人的创业团队 , 到覆盖全国网络的200人战队 , 从最初的500万营业额 , 到两个多亿的超量规模 。 十年时间 , 吉泰生物扎根生命科学上游工具细分领域 , 并稳稳做到了行业龙头的位置 。
从代理到自研 ,
在阵痛中转型
在吉泰生物成立十年时 , 已经做到国内生命科学上游代理的龙头 。 但在代理过程中 , 由于缺少话语权 , 常常受制于欧美厂家 。 这不止是吉泰的困境 , 也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