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花卉

鲜花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山节,又称转山节,是丽江永宁乡摩梭人祭祀女神金的盛大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在泸沽湖畔举行 。带有强烈的原始宗教色彩 。华山,形似狮子的格木山,耸立在泸沽湖畔,故又称狮子山 。根据民间传说,它是女神宝石的化身,保佑莫峻人民幸福和安全 。她是摩梭人的最高守护神,德高望重,代代祭祀 。延伸资料:形似狮子的格木山,矗立在泸沽湖畔,故又称狮子山 。民间传说,它是女神宝石的化身,主宰着永宁地区的兴衰,守护着人们的幸福和安全,使摩梭妇女强壮美丽,庄稼茂盛,牛羊兴旺 。她不仅非常漂亮,而且非常聪明 。她是周围山神的领袖,是摩梭人的最高保护神 。因此,摩梭人崇敬她,世世代代向她献祭 。参考:百度百科——花节
什么节日应该送什么样的花?各种花代表着什么意思?
元旦(公历1月1日)的节日鲜花通常用满天星、康乃馨等来增添喜庆吉祥的气氛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每年的1月1日是中国的大年初一,也就是公历大年初一 。这时,可以用白花蛇舌草、玫瑰、满天星、康乃馨、菊花、火烈鸟等花来表达万事如意、万事如意的希望 。此外,金鱼草还可以用来表达吉祥、愉悦的吉祥气氛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通常用牡丹、兰花等 。为了增添欢乐和吉祥的气氛 。中国春节是一个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 。俗话说“过年要有花,客厅放盆花”;这个时候,也是扩大社会关系的最佳时机 。企业的员工、客户、同事、老板、亲戚朋友都可以用鲜花作为礼物来传递感情,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 。农历新年正值早春,恰好是花卉生产的旺季 。各种花琳琅满目,争奇斗艳 。过年、庆吉祥、添财富的盆栽是最好的礼物,如四季橙、牡丹、桂花、杜鹃花、海棠、红梅、水仙、报春花、发财树、仙客来,以及各种兰花、观叶植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通常用火烈鸟来表示繁荣,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元宵节 。此时的火烈鸟繁花似锦,喜庆祥和 。用火烈鸟来表达繁荣、吉祥、喜庆、祥和、希望的气氛是最合适的 。此外,还有鞭炮来表达兴奋和喜悦 。情人节(公历2月14日)通常用玫瑰和郁金香来表达爱意 。每年的2月14日是情人节 。相传,它的起源是古罗马一位年轻的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被捕入狱,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失明的女儿,由他们悉心照料 。行刑前,圣瓦伦丁给女孩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她的深情 。在他被执行死刑的那一天,盲女在他的坟前种了一棵开着红花的杏树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这一天是2月14日 。现在情人节,很多男青年还会制作精美的情人节明信片工艺品进行求爱,并剪成蝴蝶和花朵,以示诚意和决心 。女孩们晚上会把月桂叶放在枕头上,希望能梦到自己的恋人 。通常,在情人节,送一朵红玫瑰来表达恋人之间的感情 。一朵半开的红玫瑰衬着美丽的绿叶,然后放入装有单朵花的透明塑料袋中,用丝带在花茎的下半部分系上一个美丽的蝴蝶结,形成一个美丽的小花束,作为情人节最好的礼物 。在情人节,玫瑰是世界上主要的礼物花之一,表现出专一、情感和活力 。玫瑰一般有深红色、粉色、黄色、白色等颜色 。著名品种有伊丽莎白女王(红色)和初恋(黄色) 。情人节送的最多的是红玫瑰 。该送爱人几朵玫瑰?当然,越多越好 。一枝对爱情情有独钟,另外三枝代表“我爱你” 。给6和8代表幸运数字,给11代表给你最爱的人10,另一个代表自己 。至于送24枝,是国际惯例,12枝一打,代表一年的12个月,寓意追求完美,年年月月献爱心 。(情人节送花不仅仅是热恋中的恋人的专利,对于变心的人,迷恋对方的人,也可以送花来表达内心的苦涩和不满 。通过“花语”的沟通,也许忘恩负义的人会因为感动而回头,夫妻间的误会会被澄清,第二次的重来!可供选择的花卉品种有郁金香、非洲菊、向日葵、康乃馨、红桃、向日葵百合和彩色海芋 。)妇女节(公历3月8日)通常用兰花来代表女性的优雅、高贵、善良、温暖 。每年的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在这一天,所有的女性朋友都可以休息和玩耍 。
也可以送花给奶奶、妈妈、阿姨、姐姐、妹妹、女朋友、女同事、女同学等 。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可选的花材有:兰花、康乃馨、满天星、百合、银莲花等 。代表女性的优雅、高贵、善良、温暖 。愿女人像那幽雅高贵的兰花,在阳春三月里美丽幸福 。清明节(公历4月5日)通常会送一些纯净的花来表达哀思 。每年4月5日是清明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去扫墓,祭拜祖先,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哀悼 。可送的花有三色堇、松柏枝等 。此外,在这一天,通常会送一些素色的花,而不是一些颜色鲜艳的花,因为白色、黄色和其他素色的花表达哀思 。鲜花(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通常用康乃馨和黄花菜来表达感激之情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 。作为一个孩子,我总是会买一些礼物或者鲜花,作为妈妈日常的辛苦和养育 。母亲节通常用一朵大的粉红色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花 。它象征着善良、真诚和母爱,因此有“母亲之花”和“圣花”的美誉 。据说,公元190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位虔诚的妇女安娜乔维斯(AnnaJowes)在她去世母亲的追悼会上献上一束康乃馨,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在母亲节,红色康乃馨被用来祝愿母亲健康长寿 。黄色康乃馨代表对母亲的感激;粉色康乃馨祈求母亲永远美丽;白色康乃馨是对已故母亲的一种悼念 。不要误发!除了康乃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康乃馨 。
代表“母亲之花”的植物,就是萱草(金针花),它的花语是“隐藏的爱,忘忧,疗愁”,其意非常贴切地比喻伟大的母爱,象征“妈妈您真伟大”,把它作为母亲节的赠花,也很相宜 。送花时既可送单支,也可送数支组成的花束,或插作成造型优美别致的插花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通常用茉莉花来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人民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并把茉莉花,银莲花,鹤望兰,唐菖蒲,蓬莱松,菊花等花扔进江中,来追怀爱国诗人屈原 。这些花的花语是:唐菖蒲:叶形似剑可以避邪 。茉莉花:清净纯洁,朴素自然 。鹤望兰:自由,幸福 。银莲花:吉祥如意 。儿童节 (公历六月一日)通常以送小石竹花为主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一般用多头的小石竹花作为儿童节用花,常挑选浅粉色和淡黄色的花朵,以充分体现儿童的稚嫩和天真烂漫的特点 。用这样的小石竹花插作成各种富有童趣的插花作品,是儿童节的最佳礼品 。另外可选送的花卉还有金鱼草、火鹤花、满天星、非洲菊、飞燕草和玫瑰等,代表快乐和无忧无虑的童年 。父亲节 (六月第三个星期天)通常以送秋石斛为主每年的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父亲是一家之主,除了有养育之恩外,终日为事业、家计奔波、忙碌,劳苦功高,这一天趁此佳节,不妨用鲜花来表达一下孝心 。秋石斛具有刚毅之美,花语是“父爱、能力、喜悦、欢迎”,代表“父亲之花”,父亲节这一天,成为大家最爱的首选 。另外,其他如菊花、向日葵、百合、君子兰、文心兰等,其花语均有象征“尊敬父亲”、“平凡也伟大”的意义,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他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人家,最好送以代表健康、长寿的观叶植物或小品盆栽,如松、竹、梅、枫、柏、人参榕、万年青等 。情人节鲜花 (农历七月初七)通常用千日红、睡莲来表达爱慕之情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在中国,男女之间的爱情的表达,可能比西方人要含蓄,情侣、夫妻之间常常“爱你在心口难开”,此时此刻,若能以赠花传情,透过花语来诠释爱恋之情,当能一切尽在不言中 。七夕时正值夏季,可选之花非常之多,除玫瑰之外,还有千日红、爱情花、鸡冠花、星辰花、睡莲、仙丹花、梦幻花、卡斯比亚、小红鸟、天堂鸟等等,都是理想的可赠之花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通常用兰花来表达思念之情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三大民间节日之一,“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习以用月饼、礼盒来馈赠亲友、联络感情;但近年来,有许多人把传统的月饼、礼盒,改用“花卉”当赠礼,这已成为时尚、新潮之风 。中秋花礼大多以兰花为主,各种观叶植物为次,兰花可用花篮、古瓷或特殊的容器组合盆栽,花期长,姿色高贵典雅,颇受欢迎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通常用非洲菊来表达追求丰富多采的生活九九重阳登高远望,饮酒赏菊,抚今追昔 。我国的重阳节是全家团聚的日子 。此时,应用菊花,非洲菊来做为走亲访友的花礼 。因为菊花象征高洁、长寿 。非洲菊代表吉祥如意追求丰富多采的生活 。教师节鲜花速递 (公历九月十日)通常用木兰花、蔷薇花、月桂树来表感激之情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老师传道、授课、解惑,春风化雨,诲人不倦,是学生迈向人生光明前途的启蒙者,培育英才,令人没齿不忘 。为感谢师恩,趁此佳节表达感恩、怀念之意,赠花是最高尚的选择 。教师节赠花通常都用简单的花束,选择的花材,当然能以花语诠释“感谢、爱、怀念、祝福”者为最佳 。如木兰花代表灵魂高尚;蔷薇花冠代表美德;月桂树环代表功劳、荣誉;悬铃木代表才华横溢等 。圣诞节 (公历十二月二十五日 )通常以一品红作为圣诞花12月25日,纪念耶酥基督的诞生,同时也是普通庆祝的世俗节日 。现在的圣诞节,通常以一品红作为圣诞花,花色有红、粉、白色,状似星星,好象下凡的天使,含有祝福之意 。在这个节日里,可用一品红鲜花或人造花插做成各种形式的插花作品,伴以蜡烛,用来装点环境,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我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风俗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直采用阴历(亦称夏历、农历、旧历) 。民国以来虽然采用了阳历(亦称公历),但按千百年传统下来的风俗,人们仍然习惯按阴历过时令节年,随着时代变迁,有些节年风俗淡化了,消失了,有的则相传至今 。这些节年主要有: 春节、上元、填仓、龙抬头、清明、端午、六月六 、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历书、冬至 。春节 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年禧",通称"春节" 。这是全民性的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期间,按习俗,一般有祭神,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访亲友;游览先坛庙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等活动 。具体内容有腊八、扫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元旦、祭财神、开市、"人日"、顺星等 。腊八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统节日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 。"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一天就开始了 。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徒中称腊八为"成道节" 。民间有熬粥供佛、馈送亲友邻居、自食,以及有来泡"腊八蒜"的风俗习惯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 。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老北京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灶神,俗称"灶王爷" 。据《准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 。清末明初以来,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书,其中有"灶王爷"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 。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 。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 。"民间盛传:"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 。"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所以当二十三晚上给他送行时,就用江米或麦芽做成的糖来粘住他的嘴,"意为塞满口,使上天不得多言也"(《中华全国风俗志》),或贴上一副对联,要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 。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 。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年前的市肆 从头年的腊月十五日起街上便普遍进入春节的节日状态 。《京都风俗志》记载:"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 。如案几笔墨,人从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弦目,则卖画副则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 。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 。点缀渲染节日气氛的行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各画棚子售年画;对子摊写卖联对、横批、门心、抱柱、斗方、春条、佛对;买挂钱的,卖元宝的,卖供花的,卖绒花、绢花的,卖松木枝、芝麻秸的,卖灯笼的,卖关东糖的,卖杂拌儿的,卖花炮的,……一应俱全 。除夕 旧历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春节达到高潮,最为隆重、热闹 。为了点缀点景,烘托"纳福迎新"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心、请条,用红纸写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抬头见喜"、"全院生辉"、"槽头兴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安"、"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喜庆、吉利话 。还要贴门神,贴挂钱等 。) 过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年禧,要在佛龛神像前上供,供品有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饭、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素炒菜等 。家宅六神,如灶王、财神、土地等都要上供、烧香 。因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日焚化升天去了,这一天要请一张新的灶王爷像贴上,以便常年奉祀"保平安" 。年禧是还有祭祖的风俗习惯,以体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除夕晚上举行家宴 。老北京小年禧饭菜吃喝,主食、菜肴都有传统的固定套子 。主食以水饺为主 。除夕晚饭家人要齐,所谓"团圆饭" 。菜饭尽可能丰富些,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席间要多说彼此祝愿的话,充满欢乐气氛,这顿饭可以慢慢吃,有的一直吃到深夜,接下来"守岁" 。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要"守岁"至次日凌晨,表示年老的人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祝老辈正年益寿的意思 。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接下来就是举行接神和团拜活动 。进入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辈主持,按《宪书》上说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主持人举香率众到院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礼节程序后,全家进行团拜,首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辈们的拜年,行头叩首礼,说些祝愿的吉祥话,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龄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 。元旦 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亲友、同事中的"官客"(男人)互相拜年 。"堂客"(妇女)要等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清代,官员们元旦互相拜年,是一种不成文的礼节,又是逢迎上司、联络同事的机会 。为减少往来途劳,兴行"团拜" 。清·艺兰生《侧帽馀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孰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民国以后,机关、团体的"团拜"更为盛行 。民间的互相拜年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如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对同事、朋友礼节性的拜访,对人家欠情的作感谢性的拜访,对左邻右舍平时常有交往的作串门式的抱拳说"恭喜发财"等 。祭财神 财神是多阶层普遍信奉的神灵 。正月处二早晨,老北京住户和商号都要祭财神 。开市 从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铺户都上起护窗板和一些绘有《水泊梁山》、《桃园三结义》、《精忠报国》等连环画的窗帘,表示过年休息 。过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过去了,一些店铺就举"送神"礼,放鞭炮,在热烈的祝愿气氛中打开护窗门,露出事先贴好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营业了 。人日 旧历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 。这个古老的节日少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马,始生人 。"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中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 。认为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若阴晦则兆灾患 。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这一天要吃春饼(一种双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并且剪饼于庚院,叫"熏天" 。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见了 。顺星 顺星也叫祭星 。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 。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 。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上元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旧历正月十五日应是民间传统的"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灯节"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朝时就开始以正月十五应为"元宵节" 。《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致明而终 。"到了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为国教,为祝贺道教的"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诞辰而举行祝节活动,元宵节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为佛、道两教特色的节日,活动有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张灯、观灯是元宵节日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 。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罢灯" 。明代有所谓"灯市",那时东城灯市口是灯与市合一的,清代将灯与市分开,但仍习惯叫灯市,实际上是灯会,属娱乐性质 。那时,元宵夜市肆很讲究张灯,各家铺户争奇斗胜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一的花灯,有纱绢、玻璃、羊角的种种差别,上面有绘人物的如《列国》、《三国》、《水浒》、《西游》、《封神》、《聊斋》等;有绘花卉,兰、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药的;有绘禽兽,胫鸾凤龙虎,以及马、牛、猫、犬、虫、蟹鱼虾的,颜色鲜艳多异,形态逼真,品种繁多 。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就开始售多种不同形式的走马灯 。《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灯灭则顿止矣 。"从这天起,小孩们成群结队提着灯笼四处游耍,无不欢天喜地 。上元之夜,万家空巷,纷纷上街观灯,"肘足相挨都不觉,布衣尘污贵人貂 。"(《都门竹枝词》)形容当时观灯之盛 。放焰火也是上元夜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 。清·谢文翘《都门新年词》中说:"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 上元节的灯市历来有猜谜的活动,俗称打灯虎 。这项活动很吸引人,猜灯谜可以使人增加知识,锻炼思维敏捷,活跃节日气氛 。清人赵骏烈的《燕京灯市竹枝词》中说:"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 。多数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走胡同 。"说明当时灯市打灯虎的引人入胜热烈气氛 。上元节应节的食品是元宵,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燕京岁时记》云:"市卖食品,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 。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至今,北京人仍然保留着正月十五吃元宵的风俗习惯 。填仓 老北京俗传正月二十三日为"小填仓",二十五日为"大填仓" 。清代,京师多大粮商米贩这时都要祭祀仓神,市民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活储备 。清·《帝京岁时纪胜》栽:"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 。" 其实,真正的"填仓"活动是在农村 。郊区农民流传谚语说"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平时农民生活很苦,填仓节时吃顿小米干饭杂面汤就算不错了 。正月二十五黎明,农村家家户户在院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粮囤的意思 。龙抬头 旧历二月初二龙抬头 。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 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 。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当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的说法 。人们出于对龙抬头出来兴云化雨并威镇百虫的祈望,二月二这天就尽量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 。如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 。儿童这天剃头叫"剃龙头",妇女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为避免伤了"龙眼" 。清明 清明是旧历的一个重要节气 。清明扫墓祭祖的风俗由来已久 。秦以前已经有扫墓的风俗,但不一定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从唐朝开始盛行起来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楹,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清明扫墓这个风俗习惯相传至今 。旧时,北京人清明扫墓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 。因家庭经济等条件不同,祭扫方式也多有区别 。去郊区扫墓,有的祭毕就地围坐聚餐引酒,有的放起风筝,有的用柳条编成罗圈状戴在头上,说"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既是扫墓又是春游,既寄对先人的哀思,又尽自己春之游兴 。端午 旧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老北京人习惯俗称为五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端阳" 。端阳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由来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 。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 。抗日战争时又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时,在南方讲究举行"龙舟竞渡",在北京明清两代则讲究"熙游避灾" 。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坛"避毒",天坛是祈年圣地、各胜,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乐;过午,有的到鱼池或高粱桥、满井、草桥、积水潭等处"饮醵熙游" 。端午应节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枣粽子,蘸白糖吃 。时令鲜品是樱桃、桑椹 。糕点铺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 。人们以这些时鲜和应节糕点用来上供或互相送礼 。北京人俗谓"善正月,恶五月" 。因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 。清人柴桑《燕京记》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 。"从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 。为辟邪,京城端午时,人们还纷纷买蒲鞋穿上过节 。端午节还有"扔灾"一说 。节前,手巧的妇女以五彩绫罗制成小虎、葫芦、樱桃、桑椹、瓜豆、葱、蒜形状,用彩线串起来,五月初一那天系于小儿的钗头或背上、胸前;小姑娘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粽子",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通称"葫芦"、"续命缕" 。到了五月初五午时之后摘下来,连同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葫芦揭下来,一起仍到门外,叫"扔灾"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饮黄酒,在小孩头上用雄黄画一"王"字,有的还用雄黄涂小孩的耳鼻孔,说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孔中去 。六月六 旧历六月初六本不为节,因时值盛暑物医霉烂损坏,因此,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黎民都有晾晒、洗浴活动的习惯 。六月六这一天如天气晴朗,皇宫晾辇舆、仪仗、典籍,庙宇举"晾经会",老百姓晾衣物、洗澡、洗发 。民间相传,这一天晾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子,猫狗等家畜都要赶到河里洗个澡 。前清光绪十年(1884年)以前,銮仪卫驯象所,历年都在这天设仪仗,以鼓乐前导,将象群赶到宣武门外西牐水滨去洗澡,观者如潮,颇为壮观 。郊区农民在六月六前后大都注意观察庄稼长势,说"六月六,看谷秀" 。有的还把这一天称作"虫王节",在田间、庭院焚者致祭,祈望防止虫灾,保丰收 。七夕 旧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 。相传是天上牛郎织女星一年一度过银河相会的时刻 。旧时,民间有"乞巧"的习俗,称"乞巧节" 。织女心灵手巧,曾在凡间把织布、绣花的技巧传授给妇女们,妇女们在七月七日晚上凡人相约,在庭院或花园里焚香拜银河、拜双星,默默祈祷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幸运,也心灵手巧起来,少女希望自己长的更美丽或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则希望早生贵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宠爱 。早年,梨园(戏剧界)每值七夕,要演《鹊桥会》或昆曲《长生殿》,《天河配》等"应景戏" 。中元节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 。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 。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地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地诞辰 。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 。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 。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 。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秋节 旧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中秋节,团圆节,俗称八月节 。旧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 。《周礼》曰:"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据说中秋节在两汉时已具雏形,至唐代已兴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 。北宋太宗年间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节日里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风俗,明清以来的京师,此风一直沿袭不衰 。中秋多种果子成熟上市,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称它是"果子节" 。中秋节有家家户户吃月饼的传统习惯 。节前,京城各大糕点铺都应时出售中秋月饼,以"自来红"和"自来白"为主,品种繁多 。中秋节吃月饼,作为节日礼品互增亲友的习俗相传至今 。重阳节 旧历九月初九日,俗称"重九"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这天又叫重阳节 。远在三国时期,重阳的名称已经出现,魏晋以来,重阳节已成为中国人很重视的一个节日 。古时,重阳节活动很丰富,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 。明代皇宫自九月初一起吃花糕,九月九日重阳,皇帝亲自到万寿山登高 。民间百姓也争相效仿,每逢重阳,人们便带上酒具、茶具到香山或灵显宫,报国寺的高阁上饮宴坐乐 。清代,北城居民多到真觉寺五塔金刚宝座台上登高 。南城居民多到左安门内法藏寺弥陀塔去登高 。此外,游人较多的是阜成门外钓鱼台 。由于重阳节之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所以人们称此举为"辞青" 。登高,"辞青"时,照例都要野餐,主要是以松枝,松塔烧起火来,围坐一起吃烤肉,饮白酒、菊花酒助兴 。文人墨客有即兴吟诗作词者 。民国以后,这种风俗逐渐淡薄,至三、四十年代,只留下老人们的传说,民间并无实际活动 。重阳前后,民间仅留下了吃烤羊肉,涮羊肉和吃花糕的风俗 。寒衣节 旧历十月初一日为寒衣节,亦称冥阴节,是一年中的三大鬼节之一 。老北京人照例要给亡故的祖先"送寒衣" 。清末明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纸点买寒衣纸 。它是一种彩色蜡花纸,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印上红色图案,也有素色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 。一般都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也有剪成衣裤状的,也有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火 。历书 旧时,十月初一日钦天监颁历 。《燕京岁时记》载:"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衢巷之间也有负箱唱卖者 。" 皇历即"宪书",亦称"通书" 。清末明初,市面上贩卖所谓"大本新年历",上面印着《大清光绪全序通书》、《中华民国全序通书》 。通书日历以外的部分谓之"序",有的序多于正文 。甚至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子文》、《朱子治家格言》统统附上 。民国以后,有当代伟人像,文明结婚仪式图等 。日历部分的表头上有火车表(仅站名顺序)和诸神、佛圣诞日期表 。日历以阴历为单位 。人们买来这本通书后,首先用朱笔在封面上写上:"灯下无忌,夜观大吉" 。这种"通书"一直发行到1949年 。冬至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 。因此值得庆贺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宫内有百观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旧像元旦一样 。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冬至之日,京师个大道观有盛大法会 。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 。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得第一大世纪 。古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 。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 。古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37788271.html谢谢我国的传统节日和这些节日的民风民俗春节俗称过年,时间从初一至十五日 。正月初一接年祭祖、初一零时起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即“开年” 。这一天,一般不走亲访友,有的人吃斋,人们出门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等 。初二拜年,各家各户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拜年 。一般是晚辈携带礼品到长辈家里拜年 。出嫁的女子也在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娘家贺年 。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开市贸易 。初七为人日,老人说这是众人的生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这天早上,各家各户煎年糕、炒粉利、热粽子吃;晚上还杀鸡饮宴 。初八有谷日节之说,初九有天日节之说,也有的地方称天公生,初十是地日节也称石头节 。初十一到十五的元宵节等 。乡间在十二日、十三日这两天,欢聚在庙里观看演春傩和师公戏 。元宵节元宵节的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灯节,以闹花灯、观灯为主要内容,并吃糯米面做的元宵,在此之前有舞龙、舞狮,舞龙的标名“祥龙”;舞狮的叫“瑞狮” 。龙狮出发前就给各商号、大店送帖,通知有龙狮队来拜年,龙狮队一到门前,店主先在旁边放一串鞭炮,待大狮靠后,小狮子上前时,便燃放鞭炮向小狮子掷去,俗称“烧狮” 。也有入屋舞狮的,名曰“扫荡”,意为把污晦邪气扫掉 。每年舞狮舞龙活动持续到元宵节 。清明节(寒食) 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 祭祖、扫墓清明前后几天,各家各户做五色糯饭,备上祭品去拜山(即扫墓),以祭祀先人 。现在人们还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扫墓,缅怀革命烈士的光辉业绩 。寒食为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 。但依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 。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有传说在清明节这天吃点“寒食”一年内就可以放心吃“寒食”了 。糍粑节 、药王节四月初八,邕州官话有句民谚:四月八,吃“腊萨”(即垃圾) 。相传此日又为神农药王诞期,神农氏尝百药,治百病 。所以一些妇女在这一天到近郊采摘臭藤、白头翁、野艾之类的植物,以糖及大米粉制油糍粑,名曰吃“腊萨”,说是可以治百病 。这天还有浴佛节之说,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 。《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端午节 五月初五,亦称“端阳”、“端午”、“端五” 。这一天,各家用苇叶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又名凉粽或三角粽或粽子 。人们还用艾绒制成猴状或三角符状的香囊或彩色丝线缠成的菱角等挂在小孩胸前以防病;有的用红绒丝织成的小网兜装着一颗臭珠(即臭丸);有的则用雄黄、臭黄、朱砂等中药包在一只小布袋里,袋里用红绿绒绣以各种动物图案和吉祥字样,称为香包 。人们用当天从街上买回来的香蒲草、艾叶枝、酒饼果叶、路边青等草药来煮水洗澡,说是可以治皮肤病及去邪气,还有赛龙舟、悬艾和菖莆于门辟邪等,又称端五节、端阳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雨节(关公磨刀日) 夏历的五月十三 。雨节又叫关公诞、关公磨刀日,众所周知,我国民间关公崇拜的现象非常普遍,关羽被附会成了各种神,这是一种民间信仰文化现象,关公和下雨联系了起来,使他具有了一定的“雨水神”的属性 。天贶节六月初六,乡间各家各户用新米煮饭吃,称“食新节” 。初六这一天,还杀鸡煮肉,到田头祭祀田祖,祈求晚造丰收 。人们还把家中衣服棉被拿到户外曝晒,故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谚语,亦称姑姑节七夕节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星期,即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农历七月初七,传说牛郎织女神话,青年妇女供奉瓜果,向织女“乞巧,还有传说七夕之夜在葡萄藤下能听到牛郎织女对话和七夕之夜所有喜鹊都要为他们相会搭桥即:鹊桥 。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有说十四日)又称盂兰节,主要是祭祀已亡故的先人,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地藏节 农历七月三十日 。中秋节 八月十五,亲朋好友,习以月饼相馈送;出嫁女儿,也买月饼、柚子等回娘家 。晚上,合家团聚,在当空之处,摆上月饼、茗茶、蜜柚、花生、九爪芋等食品,焚香拜祭月神,叫赏月 。小孩手拿各式花灯,如刘海戏金蟾、走马灯等,游街串巷,嬉戏为乐 。有的小孩还把酸柚挖空,插上点燃的蜡烛,空柚皮上雕上四个金钱洞,在街上踢滚玩,叫做“剥碌灯”(即柚子灯) 。重阳节九月初九,又称敬老节,古人以为九是阳数,百月都逢九,所以称重阳 。这天人们佩茱萸、赏菊、饮菊酒,到郊外登高放纸鸢,以舒展情怀,是举行秋季郊游的节日 。祭祖节 十月初一,民间有祭祀祖先之俗,并剪制冥衣送到祖坟前焚化,叫做“送寒衣” 。又称十月朝、烧衣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 。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 。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我国都有那些传统节日?他们的由来是什么?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我国传统节日简介春节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 。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 。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 。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 。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 。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 。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 。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 。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清明节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 。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节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 。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 。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取九九重阳之意 。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 。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 。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冬至节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 。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 。这天,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不同民俗的传统节日 。我国先民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创立了许多民俗节庆,既包括生产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饮食文化,也有礼仪文化,还有朴素神奇的科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回答者:飘羽寒鹰 - 经理 五级 6-25 08:20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 。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 。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 。正月拜年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 。立春祭农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 。元宵灯火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 。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 。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 。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 。三月曲水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酒赋诗 。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 。寒食禁火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 。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故事说: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 。文公回国当了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 。子推于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 。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 。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 。元张养浩曲《中吕 。兼尧民歌 。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六 。清明上坟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 。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 。四月佛诞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 。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 。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 。端午龙舟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 。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 。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 。海外华人只是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 。七夕乞巧在七月七日晚,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 。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十 。中元鬼节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 。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按佛经,这个故事说: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叫,跑回来禀告佛 。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 。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 。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去接受食物 。”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苦 。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 。”佛说:“说得好!”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 。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乱窜”,而不知其究里 。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节”(Hallo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 。盂兰盆会可能在东晋时出现,现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复有,太封建迷信了 。十一 。中秋赏月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就开始了 。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下的词 。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鄙人有帖说明,不赘 。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不见于南宋笔记的记载,传说是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中秋节在两宋时很热闹,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的中秋夜,都人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点点的钱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十二 。重阳登高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远的好时候 。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 。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登高坡之顶,饮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浑然一体,所以想到长寿 。重阳节解放后已经不再有庆祝活动 。十三 。腊八煮粥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 。到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此风俗可能来自佛教对中国民间巫神活动的渗透改造,这一天,和尚们看见大家都在祭祀传统巫教神祗,恐于其教义宣传不利,乃趁热闹来个粥会施舍斋饭给贫苦无依的人民吃,以抵消“邪教”的影响,但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照例拿来,反正是变着花样吃就是了,于是就发明了“腊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动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类活动完全消灭了,东汉张衡的《东京赋》还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种恶鬼 。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地发射 。”在《荆楚岁时记》里还看见有记载,可是到了《东京梦华录》里,已经看不出有这样欢乐的庆祝场面了 。倒是“腊八粥”流传下来了,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有些现代巧媳妇还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 。除夕守岁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只不过春节联欢的精彩节目破坏了温馨的气氛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 。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看来那时的人团年和现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岁 。回答者:dg9113 - 举人 五级 6-25 08:24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回答者:lrui501 - 总监 八级 6-25 08:29二十四节气应该都算,还有7月15的鬼节也是,2月2也是,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回答者:s13836593038 - 魔法学徒 一级 6-25 10:12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一览表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 。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 。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 。正月拜年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 。立春祭农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 。元宵灯火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 。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 。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 。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 。三月曲水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酒赋诗 。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 。寒食禁火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 。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故事说: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 。文公回国当了国君以后,论功行赏保?挥薪樽油埔桓鋈嗣挥械玫铰晃弧W油朴?BR> 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 。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 。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 。元张养浩曲《中吕 。兼尧民歌 。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六 。清明上坟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 。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 。四月佛诞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 。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 。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 。端午龙舟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 。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 。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 。海外华人只是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 。七夕乞巧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载,不赘 。十 。中元鬼节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 。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按佛经,这个故事说: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叫,跑回来禀告佛 。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 。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 。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去接受食物 。”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苦 。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 。”佛说:“说得好!”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 。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 。希望符合你的要求 。一年十二月各月开什么花1月:南天竹、梅花、一品红、君于兰、水仙、腊梅,小苍兰、2月;山茶花、梅花,蟹爪莲、春鹃、小苍兰、马蹄莲、仙客来、3月:桃花、浦包花、樱草、瓜叶菊、春兰、四季海棠、君子兰、4月:蔷薇、佛手花、香橼花、碧桃、丁香、连翘、君子兰、春鹃、5月:石榴、叶子花、朱顶红、八仙花、夏鹃、天竺葵、6月:夹竹桃、白兰、八仙花、韭菜莲、夏鹃、茉莉、米兰、7月:叶子花、夹竹桃、白兰、文珠兰、韭菜莲、百子莲、茉莉、8月:珊瑚豆、大丽花、美人蕉、叶子花、夹竹桃、茉莉、米兰、9月:桂花、大丽花、美人蕉、米兰 。茉莉、珊瑚豆、夹竹桃、10月:果石榴、桂花、叶子花、米兰、大丽花、美人蕉、荷兰菊、11月:菊花、四季海棠 。12月:一品红、小苍兰、佛手掌、腊梅 。扩展资料十二神花在百花的传说中,以农历中的十二个月令的代表花,于是十二月令花神的传说最令人神往 。十二花神是中国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人们称之为花朝节,因此中国民间便有一个花朝之庆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参考资料来源:十二花神_百度百科【请介绍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