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所拥有的便利店的数量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便利蜂数字化,零售人效革命的“伪命题”?( 三 )


比如 , 便利店行业中 , 数字化带来的提升明显被“人为放大”了 。 数字化的过程中 , 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数字化产生的价值 , 能否大于数字化的投入 。
也就是说 , 对于一部分毛利率比较高 , 且受技术因素影响较大的行业 , 数字化能够直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 典型比如互联网广告行业 , 毛利率足够高 , 且大数据、算法的应用使得广告投放更精准 , 因此数字化能够带来直接的生产效率提升 。
对于大多数毛利率比较低的行业 , 数字化的价值更多在于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 。
比如零售行业中的商超和便利店 。 换句话来说 , 数字化并不能真正改变零售业原有的结构成本 , 而是优化了部分成本结构 , 比如供应链、比如人效 。
从成本结构上来看 , 房租、人力是影响便利店盈利水平的两大因素 。
据《2021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职工薪酬和房租成本占据了近60% , 而行业毛利率仅为25.8% , 净利率也只有2.4% 。
对比之下 , 房租成本属于不可控成本 , 降低的空间不大 , 而人力成本则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
也就是说 , 便利店数字化的目的可能会是一场“零售人效革命” 。
便利店的数字化 , 所能达到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对人力成本的压缩 。 或者说 , 像曾经的外卖平台一样 , 通过算法来对人力进行最大限度地压榨 。 目前来看 , 便利蜂的数字化 , 最直接的结果可能是对人力成本的极致压缩 。 据悉 , 数字化系统介入下 , 便利蜂可以整体将门店店员减少1-2人 。
不过 , 在实用的服务型AI应用之前 , 所谓“人效革命”其实是个伪命题 。
真正的人效革命不是成本的部分替代 , 而是技术应用对成本结构的改变 。 比如 , 网约车行业的人效革命其实是自动驾驶对网约车司机的替代 。
便利店会不会发生这样的成本结构改变?从目前无人超市的运营情况来看 , 似乎很难做到 。
事实上 , 在被问到数字化的目标是否是无人化时 , 便利蜂集团总裁陈明曾对媒体表示 , 便利蜂门店不会完全无人化 。 也就是说在当下 , 便利店零售不会完全剥离人力成本 。
“为了更好地发挥店员的主观能动性 , 便利蜂就把繁琐的、可标准化的、精细的工作内容交给了系统 。 ”便利蜂集团总裁陈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店员节省出来的大量工作时间就能用来做更好的服务 , 比如在待客方面 , 清洁卫生、效期检查、食品加工复热等需要灵活应对的工作 , 我们就可以让店员来实现 。 ”
数字化系统的确降低了运营一家店面对店员人数的需求 , 但这并不意味着服务的质量就一定有所提升 。
便利蜂的数字化 , 目的在于提高人效和降低运营成本 , 这样并没有错 , 但一昧地追求高效 , 和严苛的管理 , 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服务质量的下降 。
一个意大利人开了一家工厂 , 工人们每天准时8点下班 , 但这个意大利人发现员工们如果减少抽烟时间、缩短午休时间 , 工作7小时也能完成工作量 。 于是与工会商量后 , 允许员工在工作完成后就提前下班 , 但员工抽烟、休闲聊天的时间会被挤压 。 一周以后 , 意大利人取消了这个计划 , 因为他发现虽然效率提升了 , 但产品的良品率却下降了 。
这个意大利人用实践证明了某些情况下 , 人的最高劳动效率并不是生产力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解 。 因为 , 冰冷的制度对人的管理本质上是“反人性的强制约束” 。
在便利店零售数字化中 , 技术对人的约束使得管理节奏更加紧凑 , 优点自然在于SOP更加严格、并且管理的颗粒度更细化而且可以复制 , 但缺点在于它总是在做“加法” , 不断增加细节 , 增加每个环节的可控度 , 而忽视了最终的目的其实是服务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