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天气|空间“天气预报”,危险早知道( 三 )


目前 ,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基本实现了日地因果链上“全过程”的自主观测 , 可为航天器发射及在轨运行提供空间天气预报及影响评估服务 , 为载人航天任务提供出舱时间窗预报 , 避免航天员遭遇严重的太阳高能粒子辐射 , 为航天员提供更高的出舱安全系数 。 如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指令长翟志刚 , 成为我国第一位太空出舱的航天员 。 当时 ,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就结合空间天气环境准确预报了出舱窗口时间 。
我们的空间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
宋乔介绍 , 空间天气预报员会收集最新的观测数据 , 包括各个波段的太阳图像、太阳X射线流量、太阳磁场、地磁指数、电离层状态等 , 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 然后结合观测数据、数值模拟等做出预报 , 与首席预报员进行会商 , 从而得出空间天气预报结论 , 并制作各种预报产品 。
“空间天气预报产品种类很多 , 包括日报、周报、月报、年报等 。 ”宋乔说 , 空间天气日报总结过去24小时的空间天气情况 , 并预报未来1-3天的空间天气状态 , 包括太阳活动水平、地磁活动水平以及电离层状态等;空间天气周报则是总结最近7天的空间天气态势 , 预报未来7天空间天气趋势 。 “当有大耀斑、地磁暴等重要的空间天气事件发生时 , 还会发布空间天气预报 , 让普通人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空间天气状态 。 ”
如今 , 空间天气预报也迈入了数值化时代 。 “以观测数据和科学理论为基础 , 通过太阳表面物理参数预测耀斑发生的概率、通过数值模型计算太阳风参数等方法正在不断发展 。 ”宋乔表示 , 随着各国探测飞船和卫星的发射 , 新的观测数据源源不断 , 空间天气预报水平将稳步提高 。
“太阳活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 就是大概每11年一个周期 , 有太阳活动高年 , 也有太阳活动低年 。 当然 , 这也只能说是一个趋势 , 并不绝对 。 而且太阳生命久远 , 我们基于有限的观测总结出了11年的周期 , 但随着未来的继续观测 , 发现的周期规律也可能会改变 。 ”在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空间天气预报台副台长郭建广看来 , 空间天气预报“刚刚踏进门槛” 。
(采访人员 崔兴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