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 。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有一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
年例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 。粤西地区包括茂名市、湛江市、阳江市、云浮市、肇庆市,其中年例节最流行的在茂名市管辖的包括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湛江的吴川和濂江也比较流行,其余地方广西的南部也有但是并不常见 。年例节与一般的民俗节日不同,他由做年例的村庄在一年里选择某个固定的日子作为自己村子的年例日,所以年例节是“同节不同日”,每个村子的年例是错开来做到,一般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也有个别村庄一年有两个年例节的,但后一个俗称为“小年例”,一般不会特别重视) 。
信宜年例据说起源于唐朝中期的新春祖先祭祀,至今近千年历史 。
光绪《信宜县志》卷一舆地志十风俗载:“元宵,城市家悬彩灯,亲朋聚赏萧鼓,歌讴之声达旦 。多于是月乡傩,名曰年例 。”
《茂名市志》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 。‘年例’是当地民间祭祖、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 。
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
据《茂名市志》记载:“‘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其能,尽献于众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客人登门,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 。”文中所说的“年例节”即指年例 。又有记载:“‘年例节’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游神游灯锣鼓喧天 。”
年例习俗一:做年例
对主人家而言,年例是个“做”字 。一次年例一般可以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 。
“起年例”有 “游神”活动,家家户户准备“三牲”拜神和“摆醮”,一般要拜土地庙和灶君 。“正年例”则要从一大早就开始准备宴请的菜肴原料,搭起灶台,有的人家从中午就一直吃到晚上,迎来送往,热闹非凡 。到了第二天或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火烧纸船,菩萨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 。
年例习俗二:游神
游神简单来说就是把菩萨从庙里“请”出来,按预定的线路到每个厅堂搞一次摆醮,再转回庙里,完成一个圆圈式的流动,最后在凌晨时将纸船烧掉,这个活动才算彻底完成 。游神是年例最隆重的活动,一般由村中最有威望的长者或者是一些年轻的志愿者用轿抬着神像(不同地方供奉的对象不同,有冼夫人的神像,也有关公、康王等各路菩萨)出游,游神队伍还有彩旗、香炉、菩萨、道士、纸船、炮手、长喇叭、唢呐、锵、锣鼓等等,热闹非凡 。
年例习俗三:摆醮
摆醮,也有的称为“摆钟”或“摆忠”,是敬神的一种仪式,也是年例的“重头戏”之一 。大家把准备的“三牲”和丰富供品拿到自己家的门口、广场、村口或者是庙宇前摆出来供菩萨享用,称为“摆醮” 。
“三牲”指的是鸡、猪肉和鱼,而且颇有讲究的 。做“三牲”的鸡必须是大阉鸡,去毛去内脏整个泡熟成金黄色,端正地放在托盘里,鸡的头部向上微弯,旁边添上一刀过煮熟了的猪肉和一条鱼,此外是三茶五酒(三杯茶五杯酒)和元宝蜡烛,其余的就“自由发挥”了,可是各家各户都怕怠慢了菩萨,各种贡品是应有尽有,竭尽所能的供奉给菩萨的 。“摆醮”时道公佬唱读祝文,民众顶礼膜拜,三跪九叩,祈求神的庇佑,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大吉,然后是大放鞭炮 。
年例习俗三:清照
游鬼船,意为用纸做的约五米左右的大纸船游各大家族,收五鬼六害 。到零辰时分再将收鬼船送到最近的江边随江点火 。烧鬼害以祝愿本村人一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
年例习俗四:食年例
由于年例的时间是错开的,今天吃了这个村子的年例明天吃另一个村子的,今天我到你家吃年例明天你到我家吃年例,人人参与,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活动 。年例日家家户户广延宾客,早晚不停地宴请亲朋好友,宾客们随到随吃 。所有血亲姻亲表亲、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都热烈欢迎,主人家会竭尽所能的让客人吃得高兴吃得尽兴 。
年例习俗五:看年例
晚上有各种表演给菩萨的节目,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以讨得神的欢喜,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粤剧和被称为“鬼仔戏”的木偶戏是年例的必备节目和亮点之一 。年例前后,村民每家每户凑钱邀请剧团来演出,演出时间短则三两天,长则一个多星期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除了传统的节目外,电影、戏剧、音乐会、体育比赛、猜谜活动等健康向上的形式日渐成为人们的新选择 。
年例的起源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社戏、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 。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但是它为什么会出现在粤西一带而不是其他地方呢?更多的人相信它与粤西名人冼夫人有着直接的关系 。
冼太夫人名冼英,南朝末、隋朝初,岭南俚族的女首领,嫁南朝梁高凉太守冯宝,积极助陈统一岭南 。因击败反陈的广州刺史欧阳纥有功被封为石龙夫人,后又击败王仲宣叛乱,隋文帝封她为谯国夫人,并设置了谯国夫人幕府(将军府),颁发了印章,允许她调拨所辖地区的六州兵马 。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
1400多年来,冼夫人一直受到民间的敬仰和崇拜,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已经形成一套“初一、十五拜冼太,困忧求冼太,小孙契冼太,夫妻不和求冼太,诞辰祭祀冼太的习俗” 。这些习俗以及纪念活动随着历史的冲洗而形成今天的“年例”传统风俗 。
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白、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 。这样的“年例”习俗在这一带的出现,这不能说只是一个巧合 。人们总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用某种形式去纪念自己的亲人和有功德、有威望的人 。如果按照这一理念推理,在冼太夫人所到之处,人们是永远也不会忘记她所建功勋 。在以后的年代里,这里的人们和冼太夫人的后裔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时间、习惯举行纪念冼太夫人的活动、仪式 。
今天的民间“年例”习俗,只有在这一地区才有,这应是一种历史的痕迹 。
年例独具地方特色的风俗表演
1、镇隆独有的十八飘色
信宜飘色流传于镇隆镇 。分布区域主要是在镇隆地区,其中有:镇隆跃进街、解放街、前进街、八坊村、北畔、镇隆开发区、水口镇、北界镇等地方 。活动多的地方有:镇隆、市区、东镇镇、大木垌、新里垌等附近地区 。
信宜镇隆古城飘色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华夏悠久历史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戏剧人物,通过生动人物的表演,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风俗、情趣和审美观,表现了粤西地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研究镇隆古城将是研究粤西地区文化、风俗的一种极好方式 。
飘色是广东民间一种流动舞台上的戏剧造型艺术 。通常由两三个小孩在板上扮演神话故事或历史传奇中的人物及场面,由四个人抬着缓慢行进,同时还有八音锣鼓队奏乐伴随,供人观赏 。《廿载繁华梦》第二回:“先定下佛山五福、吉祥两家的头号仪仗,文马二十顶,飘色十馀座,鼓乐马务大小十馀副 。”
飘色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 。所谓飘色,是由三至四人推着一张长约二米、宽约一米,高约零点八米的色台,色台上凌空飘起造型各异的人物或动物,仅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犹如腾云驾雾般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巧夺天工的画面令人称奇叹服 。信宜镇隆独有的十八人大型高难度飘色,以其飘体庞大、气势磅礴和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被中国民俗专家赞誉为中国民间民俗艺术一绝 。
2、古傩戏发展而成的人班戏
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中谈到窦州信宜县风俗时载:“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以求“驱邪除恶,物阜民安” 。
人班戏由古傩戏发展而成,娱神娱己 。是年例的重要项目 。《清.光绪》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土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 。”
信宜人“装戏剧鼓乐”“演戏迎神”的习俗 。促使人班戏的发展,所谓“人班戏”是指少至几个人,最多十几个人组成的乡土粤剧小班子,使用简单的道具,搭建简单的戏台,用富于人情味的乡间俚语表演 。
“人班戏”由“地堂戏”发展而成,由于是表演给神看的,以讨得神的欢喜,便承了“地堂戏”滑稽,幽默的表演特点 。表演形式分为演、唱、逗几方面,风格诙谐活泼,富于地方色彩和田园风味,并在演出过程中即兴穿插祝词贺语以观众开心 。人班戏,借鉴粤剧艺术角色行当分为“三脸”(大花脸、二花脸、黑脸),“四净”(小生、武生、老生、丑生),“五旦”(花旦、散发、色旦、梅香旦、少旦).唱腔艺术,保留以具有原始民俗特色的唱词结构 。基本上保留民用的七字句格式,也可根据剧情内容的需要加活动短句 。音乐明快活泼,由长腔、变体板腔、小曲曲牌和锣鼓谱四个部分组成 。
3、年例木偶戏
信宜木偶戏俗称“鬼戏”,其风格颇具粤西地方特色,其独特古朴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 。演出时,艺人坐在幕后戏箱上,一手操纵木偶,一手敲打击乐,一边动作一边伴唱,角色唱造吹打均由演出者一人全面操纵,艺人要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面操纵木偶,一边击鼓鸣金,还模仿利用各人物不同声调去说唱,“鬼戏”的唱腔已形成“木偶腔”独成一派,均采用山歌曲调演变而成,曲词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组合成句 。如传统戏>中用山歌唱:“的人讲我好夸张,三斗米饭未吃胀,阿嫂叫我帮起屋,用对禾桶去担浆.”还有些艺人可随编随唱,这就是俗话说的“爆肚戏” 。据说,有一个小班的艺人在年例(元宵节)演出时,忙乱中出错了“傀头”,观众大声狂叫:“喂喂,出错傀头罗!”怎知,这艺人急中生智即时唱出:“你话出错傀头就出过,应出花旦怎知出着喽罗 。”!即时逗得观众们大笑不止.“鬼戏”的唱腔源于信宜山歌,而今信宜山歌又因“鬼戏”而广泛流传 。
4、文化遗产广东八音
八音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最古老乐种之一,属民间音乐 。八音至少早在宋代就出现 。因使用8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 。
演出时由两人也有多人抬着一架彩绸、花串、球穗、图案等装饰的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曲调高昂洪亮,演奏时周而复始,旋律欢快,气氛热烈而流畅 。其乐曲因场合不同而异 。茂名地区的群众喜欢在欢庆的节日请八音锣鼓助庆,八音锣鼓奏起,整个村庄完全沉浸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中 。做年例游神,自然少不了八音锣鼓,它那欢快激昂的节奏振奋人心,使整个游神队伍气势磅礴,让人对神肃然起敬 。游神时它一般跟在神的后面,它那“咚咚”声源远远便可入耳,很多人根据锣鼓声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到自家摆醮的时候了 。锣鼓声大了,证明游神的队伍快到了,人们就赶紧把桌子搬出去,摆起供品,等着神的到来 。每一年的年例,人们用锣鼓迎来了神,又用锣鼓把神送走,“咚咚”的锣鼓声足以让神“感受”到人们对它的尊敬 。
广东茂名八音的资料,该资料写着:“八音,一种吹打乐组合,由8人组成,有吹、击、弦乐器 。有固定的曲谱和曲牌,根据婚丧、祭祀或庆典要求选用 。演奏时有规定的服饰,一般穿艳丽袍褂礼服,抬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八音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盛行于茂名信宜镇隆地区,其中以德乔的最盛名 。”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时授曾重登广东省高州府茂名县正堂,曾重登辞官返乡时把八音也带回家乡福建省德化 。
5、白花灯巡游
俗称“点灯” 。源于明清,流传于信宜镇隆镇,专为庆贺和启报婴儿出生用 。灯型男女有别,男庄重,女轻巧 。凡有孩子正月初十前出生的人家,必须在来年或本年做备白花灯,农历正月初十持灯拜祖及土地,然后挂于土地庙,还要做一种当地特色的米制品分发给本村同祖宗的村民 。白花灯在元宵节时擎灯巡游 。
6、春牛舞
【广东信宜年例风俗】 源于明代,盛行于晚清,流传于信宜新图地区(茶山、安莪、朱砂、旺砂、贵子、洪冠、平塘、合水等乡镇) 。《信宜县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上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 。”春牛图仿制模型,先以树枝和竹篾扎好躯架、四肢尾巴和头角,然后粘糊纸张或布料,再略加装饰点缀而成,舞春牛时,两人钻入布制的牛身内,一人握住牛头,左右上下摆动,后面一人拱背摇动牛尾 。这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春牛舞,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和他们一起辛勤劳作的耕牛,充分表现人对这“农家宝贝”的爱怜,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和期望 。
- 广东信宜婚礼习俗:新娘出嫁要撑伞
- 广东信宜开年日民俗
- 广东赤坎古镇 中国第五名古镇
- 广东珠海斗门七月三十装路香习俗
- 广东珠海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
- 广东珠海斗门莲洲地色
- 广东珠海斗门“疍家” 遡源及习俗
- 广东珠海乾务婚嫁习俗
- 广东珠海斗门习俗 女婿三十岁外母送裤子
- 广东珠海斗门喜庆和丧事家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