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色,以扮演故事人物、童话人物或动植物为表演艺术,它不受表演形式和场地限制,极富观赏性和互动性,小朋友们尤其喜欢 。明清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多以地色配合舞龙、醒狮等开展节庆巡游活动 。
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地色民间活动是大沙乡悦盛里(今称莲洲镇文锋村)的十位先民群体性创建的,于1941年兴起,流传至今,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2007年3月29日公布为珠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广东珠海斗门莲洲地色】 斗门莲洲地色历史悠久,在清末期间广泛流传于大沙乡一带 。最早表演的内容是“八仙过海” 。
1941年以前,大沙乡多开展以舞龙醒狮和请戏为主的民间活动 。当年春节,周瑞、徐福、罗先勤、罗结满、罗炳林、罗买焕、罗友、徐买炳、杨柏兆、罗春庆等同乡人,集中在本村的一间茅屋,商量提出表演“八大仙”的项目 。为了演好“八仙”,周瑞、徐福等人得知东安村麟怡里周佐欢(打铁吞)请戏班演出亏了本,周佐欢按合约扣留了戏班的服饰和道具 。他们便想办法找周佐欢商量租借服饰和道具,周佐欢知道他们的情况,便同意了 。
当时是用十斗谷租赁了部分适用的服饰、道具和化妆品,唯独扮演铁拐李角色的道具没有,就在附近一间茅厕里取扒灰的镑柄,便作拐杖之用;而何仙姑的花篮欠缺鲜花,便回家在园内取新鲜的桃花作道具饰物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刚好及时代表悦盛里参加大沙乡春节民间活动 。不知情的人问悦盛里为何不敢参加醒狮比赛,知情的人一边观看一边笑着答道“今春多了一景,往常不一样,好看好看!”,周瑞、徐福主动解释,因购买醒狮时迟,就索性换个项目,不失体面,总算为本村添一份光彩 。
文化大革命期间,地色“八仙过海”作为“四旧”被废除,地色“八仙过海”的服饰、道具被“造反派”砸烂或烧毁,地色表演被禁止长达二十多年,曾一度失传 。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地色”八仙过海”表演活动才陆续恢复,通过地色老艺人的不断搜集和整理,每年的五月初五,村民们通过巡游的形式祭祖、治水,后来地色表演才延伸到春节、元宵、中秋节等重大节日中,一直保持到现在 。
随着地色“八仙过海”影响力不断扩大,地色表演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在大型庆典、欢庆重大节日中都有地色表演 。地色“八仙过海”成了莲州人民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文体活动 。通过传承人的整理、口传、身教,带出了一批年轻的“八仙”表演者,使地色“八仙过海”的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
- 广东珠海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
- 广东珠海斗门“疍家” 遡源及习俗
- 广东珠海乾务婚嫁习俗
- 广东珠海斗门习俗 女婿三十岁外母送裤子
- 广东珠海斗门喜庆和丧事家宴习俗
- 广东珠海斗门古时婚俗
- 广东湛江安铺古镇
- 广东南雄三影塔 北宋年间的奇塔
- 广东潮汕陈慈黉故居
- 广东汕头贵屿三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