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乐琴江古村:中国东南满族第一村

琴江村 , 虽说古老又有名气 , 可它太小 , 连地图都不给它留个位置 。然而 , 八闽大地上 , 琴江村似乎是一位巨人 , 戴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桂冠 , 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芒 , 是福建省乃至中国南方汉人中唯一一处满族人聚居地 。
【福建长乐琴江古村:中国东南满族第一村】 数百年前 , 彪悍的北满汉子身披盔甲 , 风尘仆仆地走进有福之州的福州 , 创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兵民合一的军营营堡 , 是全国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文物价值的旗营遗址 , 一座叫你进得去出不来的迷宫式庄园 。这个只有151户 , 不到400个人口的村小落 , 居住着曾经主宰过清王朝257年的满州人后裔 。他们接过先辈的香火 , 延续和发展满族先贤创立的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民族精神 , 建造一个无与伦比的现代海军世家 。
村里的街街巷巷尽是一些早已远去了的历史遗迹 , 村民们如今过着恬静、平和、富庶的生活 。正如一首待中写着:“琴江流水似琴鸣 , 诗思画意温清音 。水师后人多俊秀 , 满汉交融新风情 。”
1982年春 , 满族自治大队成立 , 琴江人满怀豪情参加庆典 。一位目击者曾记下激动人心的场面:那天 , 琴江村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 , 旗人们扬眉吐气 , 那种自辛亥革命以来不敢讲满人血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他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高喊:“咱们是旗人!咱们是满人!”1999年又传来喜讯:琴江村被命名为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进入新世纪 , 历久弥新的琴江村散发出更大的魅力 , 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最美颖村” , 2010年入选为全国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 , 琴江村独特的民族与海防历史文化 , 终于得到社会广泛的肯定和尊重 。
琴江村位于风光秀丽的长乐市航城古镇 , 村里地理形状恰似一把古琴 , 村子紧贴闽江入海口三江口上 。江流淙淙、如琴如瑟 , 先为人它取名“琴江” , 并赋诗一道:“一片清辉月满舟 , 水天相映夜光浮 。耳边似觉琴音奏 , 韵出空江听水流” 。它巧妙地道出琴江自然风貌和优美的地理环境 。
清雍正六年(1728) , 世宗皇帝胤在紫禁城召见上应变朝觐的福州驻防军副都统阿尔赛 , 商议福州防卫问题 。阿尔赛早已意识到琴江地处闽江口 , 是扼控马江 , 捍卫省城福州的港口要塞 , 他回榕后与福州将军蔡良、总督高其倬等会商 , 急忙起草“建立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的奏折呈上清政策 。次年农历九月廿三日 , 清朝廷下诏 , 为监视和牵制驻防闽江口要镇的绿营(汉军) , 预防不测及严格缉查台湾和福建民间走私大米和土特产 , 便责令阿尔赛从朝廷嫡系的八旗军中的镶黄、镶白、正蓝、正白四旗中抽调513名官兵携带家眷编营入驻琴江 , 建立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 , 开辟“集中与机动相结合”的重点驻扎营区 , 确立为全国沿海四大水师之一的军事要塞地位 。都说军队是“铁打的营盘 , 流水的兵” , 而琴江旗营这铁打的营盘 , 却是固定的家庭兵 , 一个特殊的军事组织 , 配有将级军官3人 , 上校军衔4人 , 官员均为二品至四品 , 随军眷属为后勤官员和后备军士 。旗营比马尾福建北师早151年成立 , 是福建第一支水师 。
走进琴江村 , 古道依然 , 老屋照旧 , 那古老、怪异、神秘的旗街城堡建筑物令人赞叹!全村十二条大街分列左右两翼 , 中间夹着四条直巷 。每条街巷形状都极其相似 , 两排房屋相对而立 , 大街尽头紧横着一条小街 , 状如英文字母“T”字 。每条村道拐弯处都附设一座炮楼 。并建有将军行辕、军械库、火药库、钟鼓楼等一系列配套设施 。四周还垒一道3.5米高、1200米长的城墙 , 东西南北四方各设一座城门 , 形成一个“回”字形 。围城里街巷结构甚为复杂 , 找不到一条可以直通村外的道路 , 外来人如果没有旗人的引领 , 准叫你进得去出不来 。
这个经受了两百多年风雨剥钝的琴江八卦城 , 依旧屹立在三江口 , 在那众多古老建筑物中 , 最受人关注的是还保存一半的首里街(又称旗人街)街上几十所土木结构兵房依然未改当年的模样 。
每所住户门窗上所镂刻的各式各样奇花异草图案 , 线条清晰可辩 , 雕工细腻精美 , 充分展现出古人那精湛的雕刻艺术才能 。而令人感到好奇的还是每所房子屋面门首全都是门上套门的三个门户、69扇启合式狭长木门 , 中间两扇比左右的门扇稍大些 , 门前有一扇较低矮的门叫横隔门 , 大门被称为“六离门” , 屋主人与外人对话时隔着这道门 , 双方只听到话声见不到人影 。旗人说“门离门”是整座房屋的脸面 , 维护和弘扬水师官兵的民族气节 。据说设置“六离门”是出于一个典故 。
故事发生在明末清初 , 时任蓟辽总督、福建南安人洪承畴兵败降清 , 后被清委以江南总经略 。一天 , 洪承畴衣锦还乡 , 洪母耻其儿背叛明朝 , 丧失气节 , 不准他进屋相见 , 设下“六离门” , 让他站在屋前横隔门外听训诀别 。这故事在清代广为流传 。在旗营动工兴建时 , 主持营建的满族将领十分鄙视叛明降清的汉将、汉官 。参加房建的旗兵受着我国传统忠君爱国的道德影响 , 爱憎分明 。他们对于洪母义拒洪承畴于“六离门”外和痛斥其变节行为极为欣赏和推崇 。在建造兵房时设置了“六离门” , 借以启迪旗营官兵固守民族气节 。同时 , 当年旗营也是很重视对旗人的气节教育的 , 户户都有“永不投降”的家训 , 教育家人在敌人面前要宁死不屈 , 以保持民族气节 。每逢家中有人参军 , 临行前 , 家长必在“六离门”前再三叮咛:“绝不投降或当逃兵 , 否则永远不要回家 , 就当没有你这孩子 。”
清光绪十六年七月初三(1884年8月23日) , 野蛮的法国侵略者派遣远东舰队入侵中国 , 突袭福建水师 , 爆发中法马江海战 。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面对法军的蛮横行为怒气冲天 , 他们赶在海战开战之前抢先派出一支分队埋仗在法般必经的下塘寨 , 利用法军不谙地形之弱点 , 以大屿岛为屏障 , 伺机迎头痛击 。当发现敌般时 , 旗营统带黄彝卿不顾朝廷“不许抵抗”禁令 , 以“我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 , 下令开炮 。瞬间 , 掩蔽体里一门门土炮、火枪和木质船齐刷刷射出仇恨的炮弹 , 他们以简陋兵器挑战法军的坚船重炮 , 固然终因力量悬殊敌不过法军 , 但充分体现出旗营人的爱国情操 。
水师旗营官兵不畏强敌 , 勇于牺牲的精神感动了当地民众 , 为缅怀在马江海战中献身的水师官兵 , 他们在琴江边北庙里设立烈士牌位 , 后又在北庙侧建造忠远堂 , 并雕塑5尊威严的“五炮神” 。每年农历七月初三 , 全村人纷纷前往江边投放水莲灯、剪绝焚香祭奠烈士英灵 。
雄峙琴江古城中那一幢幢旧时兴建的军世家大宅院 , 古老而又庄严 。每座宅院都有先人们创下的说不完道不尽的历史功绩 。村中最受人尊崇的有贾、黄、许三家 , 他们是百多户海军世家的代表 。贾家连续九代人的海军中服役 , 是旗营中军旅生涯最长的海军世家;黄家也不逊色 , 自清乾隆年间家族成员黄中极任旗营军官 , 至第八代孙黄廷枢 , 也连续八代 , 有200年海军世家历史 , 且业绩辉煌 。第一代进入旗营当水兵的黄中极一路攀升 , 官位升至四品 , 任旗营统带 。1787年他奉命率100多名旗营官兵赴台湾平定林爽文聚数十万众叛乱 , 凯族归来后荣立一等功 。其儿骁骑校黄怀仁、军功升至佐领 , 孙子黄禹门、曾孙黄恩禄也都是旗营指挥官 。家族后人黄恩浩作战有功被赏戴花翎 , 授抚州知府 。黄廷枢抗日时任海军布雷大队长 , 率队赴长江布雷阻击日寇沿江西进有功 , 获新四军军长陈毅嘉奖 , 赠左轮枪和佩剑 。
建国后 , 黄廷枢到大连海运学院当教授、研究生导师 , 又转得到外交部任法律顾问并兼任《中国海商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 首创我国海商法研究 , 成为我国著名的海军军事专家;许家也是赫赫有名的海军世家 , 有连续七代人在海军中任职 。他家现存的二进式宅院大门门匾上 , 至今还留有冯玉祥将军为他家所题的字 。房屋两旁风火墙墙头牌上塑有水师旗营士兵威武的形象 。家族后裔许辉保存着家族中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实物:有请光绪十年(1885)十二月十五日皇帝嘉奖令原件 , 谕令中写着”七月初 , 抗击法逆打仗出力……上谕骁骑校许国昌以赏戴蓝翎……” 。房屋中有记功牌、清朝廷赏赐的蓝翎、乾隆年间水师越海作战军舰上使用过的罗盘 , 以及历次海战中用来指挥旗营与敌人作战的“飞虎旗”等等 , 足见黄家家族为社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
城内还有一座醒目的赖家大院 , 它的主人赖通照是清同治年间的官员 , 平生好交朋友 , 敬重长辈 。同治元年(1861年)十二月十七日 , 皇帝为彰显赖通照的功德 , 下诏在琴江旗营矗立“孝支坊” , 这座古色古香、气势恢宏的百年牌坊 , 在琴江成为一座标志性建筑 。
数百年前 , 满族有“汉不入宫 , 满不中元”的古训 , 说的是汉人不能入朝做官 , 满人不去进考文状元 , 标明满人要以武力维护对中国的统治地位 。于是满人多为职业军人 , 平时舞刀弄枪 , 秉性刚强英勇 。驻扎在琴江村的513名旗人官兵具有武夫性格 , 在战场上英勇作战 , 几乎每户都有殉难者 , 留下一代代儿孙在琴江繁衍生息 。他们坚守家业 , 秉承祖先“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屋”的遗训 , 世代绵延 , 才有今天这众多古民居、旗人街、将军楼等历史文物古迹留给后人 。
清皇典中还规定;“旗人之女不准与民人为妻” 。民人六女也因为民族矛盾隔阂不愿嫁给旗人为妻 , 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 , 琴江男女青年只能在旗内实行互婚制 。这样一来 , 村内各家族就形成亲家连亲家的结局 , 血统亲缘越来越近 , 关起门来都是亲 。中国人重感情 , 通常是亲人之间包容性强 , 善于通融 , 不易产生走火磨擦 , 家家互亲互爱 , 户户协作相助 , 即使同住一座大院也是人人心平气和 , 和睦相处 , 使全村至今未出现过斗欧打架现象 , 也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 这在当今社会里是较为罕见的 。
琴江人多才多艺、天生有北满人豪放性格 。平日里满人身着旗服 , 妇女头梳高髻 , 常聚在一起品茗吟诗 , 吹拉弹唱 , 下棋对奕 , 抚琴作画 。因此 , 村里出现许多文艺能手 , 有民歌手、三弦手、吹鼓手、十番队 。还成立颇具北方独特民俗娱乐特色的“台阁”艺术表演队 , 每遇庆典、庙会活动 , 表演队队员便身穿华丽服饰 , 登上村中那座古戏台 , 为村民表演精采节目 。2001年“台阁”艺术队表演的《仙女散花》还荣获福州市第九届文艺百花民间大赛金奖 。
琴江人的创业并不一帆风顺 , 曾经走过一段极其艰难曲拍的日子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 , 后营被取消 , 兵变民 , 官兵去戎从农从商 , 一些被派往海外的官兵留在那里谋发展 , 而旗营官兵及其眷属、后裔为了生计也相继远涉重洋 , 抗战时期又有百余人东渡台湾避难 。这样 , 琴江村人口急剧递减 , 而侨民遍布海外 , 因而村里旗人逐渐减少 , 开始产生危机感 。人们用心去寻找生活出路 , 改变“与世隔绝”的民族恶习 , 冲破封闭的小社 , 主动与外人交往 , 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全村人都学会操三种语言 , 即本族的“旗下话” , 通用的“普通话” , 地域性的“福州话” 。这样与当地民众语言相通 , 便容易融为一体 , 很快成为长乐市大家庭中亲密的一员 。由于琴江村的人早年为了生计远涉重泽 , 使海外侨胞较多 。全村三分之二户数都有海外亲属关系 , 成了著名的华侨村 。在海外的琴江人把积攒下来的钱汇回家乡修路、建房和发展其它事业 ,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 为民造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