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东西塔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 , 耸立在开元寺拜庭两侧广场中 , 相距约200米的 , 为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 。
东塔名“镇国塔” , 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禅师建成五层木塔 。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 , 易木为砖 。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易砖为石 , 前后经十年才完工 。塔通高48.24米 , 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 。塔为框架式的结构 。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 , 是全塔的支撑 。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 , 搭连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 , 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 , 缩小石梁跨度 。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 , 榫眼接合 , 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 , 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 。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 , 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 , 计算精确 , 筑工缜密 。稳固的基础 , 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 , 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 。公元 1604年的八级地震 , 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 。
石塔不但坚固无比 , 而且造型精致 。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 , 檐角高翘 , 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 , 显得轻盈 。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 , 逐层互换 。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 , 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 。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 , 微风吹动之时 , 铎声叮咚 , 悦耳怡人 。塔顶有八条大铁链 , 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 , 显得气势磅礴 , 紫气飘摇 。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 , 分别刻有人天乘 ,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 , 共计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 。刀工细腻 , 线条流畅 , 巧夺天工 。东塔已于 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 。
西塔名仁寿塔 。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 , 初名“无量寿塔” 。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 , 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 , 易木为砖 , 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 , 先于东塔十年建成 。西塔通高44.06米 , 略低于东塔 , 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 。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 , 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 。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 。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 , 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 , 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 。现在 , 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 。
因此可以说 , 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 。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 , 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所憧憬的乡影 。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 , 躺着像洛阳桥” , 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
泉州东西塔的传说
泉州开元寺内的东西两座塔是现今全国建筑高度最高、年代最古老的一对石塔 。唐朝建寺的时候 , 最初建的是木塔 , 因为火灾 , 宋朝重建时改为砖塔 , 后再改为现时的石塔 。东塔名镇国塔 , 高48米多 , 西塔叫仁寿塔 , 高45米多 。
如此高的石塔 , 到底要用多少石头奠基 , 用多少大石头造塔身?传说 , 当年造塔时用的石头从西街排到泉州城郊 , 即现时泉州城东南的东海镇法石村 , 所以这个地方叫“石头街” 。
古时没有起重机、千斤顶、推土机等设备 , 建塔用的大石头一块重千斤 , 全靠人扛人扶 。但怎呢高的建筑要按怎垒上去?据当时设计建造的人是先建一座土山 , 然后用土山做斜坡 , 建塔的工人从土山脚往土山顶慢慢将石头一块块地往上叠 , 塔造愈高 , 土山堆愈高 , 土山因此也就愈伸愈远 , 一直堆到现时中山路的十字路口 , 所以这个地方就叫做“土山街” 。
建塔传说
说到建塔的历史 , 当地人们还流传着一个“东塔神西塔鬼”的故事 。说这两座东西塔 , 当时是由师徒二人主事 , 师傅起东塔 , 徒弟起西塔 , 建到塔尾 , 两人都没办法下来 。师父就句起身边的一支雨伞展开跳落来 , 徒弟看见师父这样做 , 也展开一支雨伞跳落来 , 结果徒弟却摔做肉饼 。
原来师父用的是布雨伞 , 跳落去就像降落伞 , 慢慢着地 , 所以平安无事;徒弟用的是纸雨伞 , 一跳落去 , 纸伞就破 , 结果徒弟摔死了 。所以人就说东塔神西塔鬼 。这本是无稽之谈 , 没有根据 , 但是它说明了一个道理 , 真功夫要真学到手 , 盲目模仿有时会走入死路 。泉州有一个古话叫做“跟师傅跳落去” , 大概就是来源于这个传说 , 其实这只是一个寓言 。
塔内的故事
若要说东西塔的建筑 , 这里有许多大学问 , 留给搞建筑的专家去研究 , 这里只讲讲西塔猴王雕像的故事 。
东西塔各建五层 , 每层有飞檐 , 有楼阁;塔身八角型 , 四面开圆拱门 , 设佛龛 , 每层的拱门和龛互相调换;塔尾有一粒铜葫芦 , 8个角有8条链和塔尖相连;每层塔角挂风铃 , 整座塔共挂40个风铃 , 风铃随风飘动 , 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 。
塔身的浮雕石像 , 刻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 , 每座各80仙 , 造型生动 , 神态各异;塔底座的中部还有40幅青草石绘画雕刻 。单说西塔第四层东北方向的一面浮雕石像 。
这面浮雕石像是一个猴头人身的形象 , 尖嘴圆目 , 凹鼻凸腮 , 头顶套金箍 , 耳朵挂耳环 , 脖项一串念珠 , 一直垂到肚脐 , 上身穿皮毛直裰 , 腿扎绑带 , 脚穿罗汉鞋 , 腰挂经书葫芦 , 袖子卷到肩头顶 , 左手举一支鬼头大砍刀 , 刀尖指向右角 , 刀柄有一条丝带套在左手腕 , 右手握在胸前 , 手拿一粒“念珠” , 浮雕左上角刻有“猴行者”三字 。
这个猴行者刻在西塔第四层已700多年 , 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 哪知道这里面还有一个大学问 。1983年8月 , 日本北海道大学中野美子女士来到泉州 , 发现西塔上的猴行者雕像 , 十分惊喜、兴趣 。
她进行认真的实地考察研究 , 认为西塔上的这个猴行者就是印度教经典《罗摩衍那》里的猴王 , 叫哈努曼 。哈努曼是风神的儿子 , 天生神力 , 拔山越海 , 一跃千里 , 本领非凡 , 而且心地善良 , 富有同情心与正义感 , 一位王子叫罗摩 , 受到迫害 , 被逐出国门 , 王妃又被魔王罗波那夺去 , 猴王哈努曼目睹王子罗摩的不幸遭遇 , 挺身而出 , 施展法力 , 帮助王子罗摩打败魔王罗波那 , 夺回王妃 , 收复王位 。猴王哈努曼就成为印度教里的神 , 受到信徒的崇拜 。
孙悟空的原型
泉州东西石塔是南宋时建的 , 塔有猴王哈罗曼的雕像 , 说明猴王的神话故事在那个时节就已经传到泉州了 。泉州人爱看猴戏 , 打城戏有孙悟空《龙宫借宝》、《三探无底洞》 , 嘉礼戏有《火焰山》 。
这些神话剧都取材自古典名著明代的《西游记》 。中国人塑造的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 , 大人小孩都很熟悉 , 而印度的猴王哈努曼和中国的猴王孙悟空 , 两个形象又如此相似 。泉州西塔猴王哈努曼的雕像成于南宋 , 远远早于明代《西游记》中的美猴王 , 所以日本的中野美子说孙悟空的故乡在中国福建的泉州 , 意思是说中国的孙悟空受印度的猴王哈努曼影响 , 吸收了印度神话的传说 , 而且最早出现在泉州 。
【福建泉州东西塔】 其实 , 孙悟空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形象 , 是一种正义的化身 。可以这样说 , 印度猴王哈努曼和中国猴王孙悟空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 。
- 福建惠安南派布袋戏
- 泉州施厝扁担拳
- 福建惠安传统木雕工艺
- 福建泰宁梅林戏
- 福建长泰岩溪镇特色民俗:三公下水操
- 福建宁德霍童古镇
- 福建宁德霍童支提山华严寺
- 福建柘荣马仙信俗
- 福建龙岩新罗区东肖庙会
- 福建连城进公太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