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阳渔文化


江西鄱阳渔文化

文章插图
鄱阳县位于鄱阳湖东岸,公元前221年建县,是与鄱阳湖最有渊源的县 。鄱阳人民在与湖同呼吸、共命运的岁月里,形成了许多与“渔”有关的生产生活习俗,并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使之成为鄱阳湖渔耕文化的代表 。
一听就上瘾的鄱阳渔鼓
“小小渔鼓圆溜溜,唱起渔鼓乐悠悠 。说书人将它捧在手,全靠这渔鼓度春秋 。白天捧它是碗粥,晚上将它当枕头 。别看渔鼓无用处,穿衣吃饭在鼓里头……”这是鄱阳艺人的一段渔鼓的演唱,古朴苍凉的腔调随着鄱阳湖的清水一起荡漾开来 。这小小的渔鼓里,似乎蕴藏着无数的神奇和奥妙,让人一听就着迷 。难怪老话说“不听不要紧,一听就上瘾” 。

江西鄱阳渔文化

文章插图
渔鼓,亦称“道情”,多取材民间故事,加以演绎而成 。在表演形式上有两支派:一为“二下响”派,其伴奏为二响(渔鼓、简板,流行于鄱南及乐平、万年一带),其音乐系吸取鄱阳大鼓书、鄱阳渔歌、民间小调及饶河戏的旋律演变发展而成 。一为“三下响”派,其伴奏为三响(渔鼓、简板和边铙),用竹敲铙,曲调与鄱阳“三角班”曲调基本相似,主要流行鄱北山区和邻县 。)
历经演绎的渔俗文化
鄱阳历代诗词中都隐藏着大量凸显渔文化的作品 。清康熙《鄱阳县志·柳翁传》记载:唐末哀帝李柷天祐年间,有渔者柳翁,“常乘小舟钓鄱江中,凡水族之内与山川深远者,无不周知鄱阳渔者 。”北宋梅尧臣盛赞鄱阳人捕鱼说:“楚章能捕鱼,乃在水边居 。手取眼不顾,情知獭未知 。”明时有描写捕鱼盛况的诗说:“三月雨多风满天,湖中水多难合船,大鱼跳浪如白雪” 。

江西鄱阳渔文化

文章插图
在鄱阳民间,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渔谚、歇后语和民谣等 。如:“世上什么苦?打鱼磨豆腐”;“鸭吃螺蛳——吵翻了天”;“鄱阳湖里吹喇叭——哪里哪里”等等 。
而几千来演绎的传说,或神奇,或悲惨 。例如:“白鳍和江豚”、“鳌鱼灯”、“五鱼出龙潭”等等 。凡此种种,无不浓缩着渔文化的精华 。
楚骚风韵的饶河戏
鄱阳人历来就特别爱看戏,演戏之风很盛 。渔民都敬奉水神,晏公庙、水府庙等寺庙举办庙会时一般都要请戏班子唱戏,唱得都是饶河戏 。如遇婚事喜庆之日,更要请串堂班唱戏,嫁闺女时唱《哭嫁歌》,娶媳妇时唱《闹新房》等饶河戏 。此外,每当船搁浅或刮大风不能捕渔时,渔民们就坐在船上唱戏自娱,唱的也是饶河戏 。有些地方冬至还雇班演“冬至戏”,修谱唱“开谱戏”,唱的全是饶河戏 。

江西鄱阳渔文化

文章插图
饶河戏又称饶河调,是我国古老地方剧种之一,在其复杂的演变过程中,饶河戏逐渐形成了自己腔调丰富、剧目众多、乡土气息浓厚的独特风格 。
饶河调的主要声腔是皮黄,唱七、十字句,板式变化很多,节奏鲜明,富有表现力 。西皮多激越之音,二黄善沉郁之调 。在唱法上,饶河调的正生、小生、小旦习惯于在句间、句尾加“噫”“啊”“呃”等衬词,用假嗓演唱,这种唱法显得粗犷质朴,饶河乡民认为:“不啊不噫,不成饶河戏” 。
【江西鄱阳渔文化】 在鄱阳,至今仍流传一些关于听戏的老话,如:三天不看戏,肚里生闷气;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深夜三更半,处处有戏看等等 。鄱阳人对饶河戏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