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起源

火锅的起源 , 迄今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起源于东汉 , 即为东汉的出土文物“斗” 。另一说认为 , 它起源于南北朝 。
我国的火锅 , 历史悠久 。
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 , 可以很方便地移动 , 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 。
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 , 有加热过的痕迹 。
【火锅的起源】 奴隶社会后期 , 出现了一种小铜鼎 , 高不超过20厘米 , 口径15厘米左右 。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 , 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 , 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 , 下层有一个开口 , 可以送入炭火 , 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 。有的鼎腹较浅 , 鼎中间夹一炭盘 , 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 , 它小巧便利 , 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 。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 , 大概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 。
在唐朝的时候 , 火锅系用陶瓷烧成 , 又叫“暖锅” 。火锅也有简易的 。
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到吉林一带微服私访 , 一农户请他吃饭 , 只放一个炭火盆 , 盆上放一个铜勺 , 勺内有肉、蘑菇与白菜 。康熙吃得很香 , 便问菜名 , 主人随口答道:“炭火锅 。”
涮肉、鸡、鸭、鱼等食品 , 需用火锅 。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吃涮肉者 , 据说是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 。林洪在福建武夷山和临安府 , 均吃过涮兔肉 , 他命名为“拨霞供” 。据《考吃》记载 , 火锅有“生火锅”与“野意火锅” 。《清稗类钞》记载:“京师冬日 , 酒家沽饮 , 案辄有一小釜 , 沃汤其中 , 炽火于下 , 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 。俾客自投入 , 俟熟而食 , 故曰‘生火锅’ 。”
今日北方之涮羊肉 , 原名实为“野意火锅” , 是随清兵入关而传入中原的 。据旧《奉天通志》记载 , 野意火锅的食法是:火锅“以锡为之 , 分上下层 , 高不及尺 , 中以红铜为火筒着炭 , 汤沸时 , 煮一切肉脯、鸡、鱼 , 其味无不鲜美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最喜食“野意火锅” 。乾隆六下江南时 , 所到之处 , 人们都为他准备火锅 。乾隆六十一年 , 乾隆皇帝在宁寿宫举办千人宴 , 共摆800桌 , 5000人入席 , 每桌设两个火锅 , 共用了1600个火锅 , 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
时至今日 , 由于地域各异和所涮食品的不同 , 在我国已形成了许多特色火锅 , 其中著名的有“一品火锅”、“什锦火锅”、“白肉火锅”、“菊花火锅”、“毛肚火锅”等 。
“一品火锅”以北京的天福楼、普云楼等老字号最为著名 。
“白肉火锅”即氽白肉 , 以猪里脊肉和后臀尖为主 。
四川“毛肚火锅”主要是吃牛肚及内脏 。
重庆的正宗“毛肚” , 料都带血 , 其风味讲究麻辣 。
江浙的“菊花火锅” , 传说是慈禧太后首创的 。不但味道鲜美 , 而且清香爽神 , 风味独特 。
“菊花火锅”不用炭而用酒精 。铜锅内先以鸡鸭为汤 , 原料是鱼片、鸡片、玉兰片、里脊片、粉丝等 。入料后 , 撒以鲜白菊花瓣 , 清香四溢 , 汤味之鲜美超过涮羊肉 。
湘西的“狗肉火锅” , 也是湘菜中一大名菜 。狗肉火锅食之满口生香 , 且有健脾开胃、祛寒增热之功效 。
广东的“海鲜火锅” , 也是久负盛名 , 别有风味 。广东人称火锅为“打边炉” , 所用的筷子也特别长 , 几乎比普通的筷子长一倍 , 一般吃一顿要花费两三个小时 。
此外 , 还有湖南的鱼元火锅、四生片火锅 , 云南的滇味火锅 , 上海的什锦火锅 , 杭州的三鲜火锅 , 湖北的野味火锅等 , 也都是闻名遐迩 , 风味别具 , 鲜香诱人 。
在整个火锅历史的演变上 , 描写火锅最为传神的是南宋时代 , 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里所说的涮兔肉片 。在当时 , 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 , 快到山峰时 , 下起大雪 , 一只飞奔的野兔滚下石来 , 被林洪抓到 , 林洪想烤来吃 , 问止止师会不会烧兔肉 , 止止师回答他说:“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 , 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 , 炉上架个汤锅 , 把兔肉切成薄片 , 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 , 等汤开了夹着片在汤中涮熟 , 蘸着调味料吃 。
利用这样涮熟之吃法 , 林洪吃了觉得如此的吃法甚为鲜美 , 且能在大雪纷飞之寒冬中 , 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 , 随性取食 , 非常愉快 , 因而为这样一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 , 取当时“浪涌晴江雪 , 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 。随后发展到今天 , 无论是各种肉类或蔬食 , 皆可如此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