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翔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翔县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华夏九州之一 。地处关中平原,宝鸡市东北,县城距宝鸡市区44公里 。凤翔县东西分别邻岐山县和千阳县,南北分别为陈仓区和麟游县,是陕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箫的华山隐士箫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 。
凤翔历史悠久,先秦19位王公在此建都294年,是始皇加冕、苏轼初仕之地 。千年园林东湖,西府“三绝”,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乡,享有“青铜器之乡”和“西凤酒乡”的美誉 。
凤翔县的刺绣布制品是传统的妇女手工艺术品,历史久远 。西府凤翔的民间刺绣布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诗经》就记载有甘肃、陕西一带古周人织绸、制衣、刺绣的情景 。既具有使用价值,又能满足精神需要的民俗文化形象载体——民间刺绣,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中彰显其特殊价值 。
刺绣与布制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凡布制品都有刺绣图案,刺绣品多为平面,而布制品是先绣后缝,是立体的 。凤翔刺绣布制品的图案多以花、鸟、鱼、虫、四季瓜果、人物故事为题材,写实与写意夸张相结合,体现其诗情画意,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品的使用与当地民俗活动相结合,使民俗活动更加多彩多姿,如新婚妇女陪嫁的物品被、单、帕、巾、枕头、袜底,端午节用的香包等 。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凤翔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馆皆有收藏 。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自公元十六世纪以前到今天四百七十多年来,一直生在农村 。从年画画稿、雕版、印刷到绘彩,都是乡村农民手工操作的,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 。长期以来,经过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赢得广大农民的喜爱,打下了长久的群众基础,并有了一定的影响 。
凤翔木版年画全部以手工雕版,土法印制,局部手绘填染,风格古朴自然,造型夸张饱满,色彩对比强烈,具有鲜明的西部黄土风情和西部地域艺术特色 。
风翔年画的确切渊源尚待考证 。据解放前南肖里村,邰氏家族祀封的明正德丁卯年绘制的一幅祖案上记载,大名正德二年(公元一五零七年)该家族中有八户从事年画副业生产,至今有四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了 。在陕西的民间木版画中,门画是个主要题材,而秦琼、敬德又是门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题材 。
目前,凤翔能够制作木版年画的人已为数不多,凤翔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延续面临着危机,亟待抢救和保护 。凤翔木版年画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当地人俗称泥货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 。
近年来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相传明代曾在此驻扎六营军队,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 。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 。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
【陕西凤翔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翔曲子又称清曲,是一种古老的以坐唱为主的传统曲艺形式 。在陕西各地民间统称为曲子 。
“凤翔草编工艺起于北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凤翔草编工艺日臻成熟,作品早已成为一件件民间艺术品,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其制作技艺就是“凤翔三绝”中“女人手”的集中表现,可见凤翔女子的草编工艺精巧绝妙 。
凤翔草编技艺历经数十代人的加工改造,已经成为当地一种传统手工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乡村妇女以麦秸、马莲草等为原料,编制草帽、提篮、草帘等生活用品,草编制品以经济、轻巧实用得到人们喜爱,当地有以显示新娘心灵手巧而赠送新郎一顶新草帽的习俗,自古到今代代相传 。
凤翔剪纸是民间流传最为普遍的一种乡土艺术,农村妇女尤为喜爱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的窗户都被贴得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纸花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凤翔剪纸形式多样,主题广泛 。从色彩上分单色、套色、染色三种 。手法分剪刻和刀刻,以剪刻为主 。初学者采用烟熏底样,照图描剪 。风格具有严谨、清秀、朴实,富于生活气息的特点 。在我国剪纸艺术流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
凤翔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艺人们长期的琢磨提高,具有纯手工制作,构图严谨,造型生动,线条挺拔,技巧精湛,玲珑剔透的独特地方风格 。剪纸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平面镂花艺术,通过剪,刻,一切形象在玲珑剔透的形式中塑造和展现,虚实相生,黑白分明,同时构思又富有想象,造型有大幅度的夸张变形,装饰手法更随意而顺乎自然,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和装饰性 。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烧烫画等,其工艺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历史已有千年,后经历代传播,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 。麦秆画是民间纯手工艺技术,它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
罩金漆器,是凤翔传统漆器工艺品,也是全国著名的漆器工艺品之一 。
罩金漆器工艺在凤翔由来已久 。多少年以来,罩金漆画的箱柜让拥有它的人津津乐道,镶嵌镜子的罩金插屏和梳头匣子让多少妇女在青春前流连驻足!随着时代发展和工艺改进,罩金漆器现早已成为了人们收藏的一种工艺品 。
罩金漆器璨烂辉煌,色调明快,防潮防腐,耐酸抗碱,坚固耐用,美观大方,且以放置愈久,光泽愈亮而著称 。其工艺以平面、刀刻、镶嵌等为主 。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为装饰环境、馈赠亲友之佳品 。
凤翔的陶器远古有名,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陶器制作的历史,然而最有名的要数秦汉陶器,无论瓦当、陶罐、釉陶等等,没有多少能比凤翔的陶器出其右者 。
从泥巴变成陶罐,这道在古老轮盘上进行的工序被凤翔匠人称作“拉坯子”, “拉坯子”在凤翔已有千年历史 。时至今日,凤翔还在坚持干“拉坯子”营生的匠人已是凤毛麟角 。
凤翔皮影是集精巧剪纸和细致彩绘传统艺术之大乘,传承华夏之文明的艺术瑰宝 。陕西关中地区为皮影的发祥地,其中以凤翔民间老艺人刘改成雕刻的西路皮影最为突出 。在制作工艺上博采众长,首创拉刀法,运用悬刀,虚刻,镂雕等手法将皮影制作工艺推向精品化 。刘氏皮影主要有三大特点:
1、身体造型优美大方,线条流畅,比例协调;
2、染色工艺独创过渡色,自然逼真;
3、利用自制的刀具拉刀刻制,刀路光滑,立体感强 。
豆花泡馍发源于西府雍城一带,渊源流长,久负盛名 。当年苏东坡在凤翔任上时,对豆花泡馍极为推崇,品尝后连呼惊奇,身为美食家、大文豪的他竟不知用何种语言来形容,只好套用当地俗语说,东湖柳,姑娘手,金玉琼浆难舍口,妙景,巧人,佳味,实乃三绝也!“金玉琼浆”说的就是豆花泡馍,其中“金”说的是金黄的馍片,“玉”指的就是豆花,“琼浆”是对豆浆的美誉 。
社火,古称“杂戏” 。千百年来,历经民间艺人的不断创造、发展,形成了百花灿烂的民间广场表演艺术系列 。由于它的装饰性、故事性、艺术性、参与性很高,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是年节、庙会、集会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项最为广泛的民俗文化娱乐活动 。
木旋玩具意为“用木头旋出来的玩具” 。凤翔木旋玩具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气息 。可惜的是,如今,已没有人可以说清楚四五百年前,到底是什么人制作了第一批木旋玩具,也不知道当时生产出来的目的是什么 。
红拳起源于周秦、扬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民族武学重要一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拳是山西、陕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 。它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 。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晋红、鲁红等,尤以关中最 。2008年6月7日,红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凤翔腊驴肉是陕西省凤翔地区汉族传统名菜 。驴肉具有补气血,益脏腑等功能,对于积年劳损、久病初愈、气血亏虚、短气乏力、食欲不振者皆为补益食疗佳品 。因此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民谚 。陕西关中盛产驰名全国的“关中驴” 。凤翔腊驴肉选用驴的腿肉精制而成 。它色泽红润,质地细密,酥香可口,五味俱佳,百食不厌 。自清代咸丰年间起,一直受到各地欢迎 。
凤翔槐塬的排灯会可说是世界独有,槐塬独有的古老传统“母亲节”相传是为了纪念炎帝对其母亲女登的孝敬之情 。每年是农历正月二十六举行大型的庙会,社火等庆祝活动,而在头一天晚上,则全村人手举排灯,齐聚女登庙举行祭祀活动 。
马勺脸谱,顾名思义,就是在舀水饮马的木制、广口勺面上,绘画或雕刻社火脸谱而得名 。据考凤翔马勺脸谱,起源于西周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唐代已初具规模 。马勺脸谱是根据凤翔社火脸谱民间艺人长期的社火脸谱中,根据社火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运用线条、色块等具有的象征符号抽象出来,又不断完善,形成艺术方面认可的脸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