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一,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
据史料记载,镇北台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即1607年,距今约有四百年的历史,它的建设者是时任延绥镇巡抚的涂宗浚,历时一年四个月,外面用砖石密密而砌,里面用黄土夯实,自下而上逐层收进递减,台高三十余米,占地面积近五千平方米,其建造的目的,一是为了保护蒙汉互市的交易,二是为了构建榆林长城的防御体系 。
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 。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
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 。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 。台之各层均青砖包砌,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了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 。
其第一层周围有屋宇环列,乃当年守台将卒营房,至今基座尚存 。紧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砖城,名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 。
【陕西榆林万里长城第一台 镇北台】 镇北台建于1607年,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台为正方形,四层,外砌砖石,占地5000平方米 。
第一层为基座,高10.20米,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周长320米,进深12米 。四面围以墙垣,内墙高5.5米,外墙高10米,上设垛口,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置砖石马道 。
第二台高16.6米,周长130米,进深5米,二层台南墙中开设券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券洞横额石刻“向明”二字,北面石刻“镇北台”(已毁),均为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 。现“镇北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 。
第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进深3米 。台东外砌砖石踏步达四层 。
第四层高4.4米,周长35.44米,顶层台面积225平方米,四边各进深2米,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瞭望哨棚一间,清末坍塌 。各层四面均围以女儿墙及垛口,台地面铺青砖 。
第一层城垣内建有守台戍卒营房,现仍存部分遗址 。
台的每层有石台阶可登,台依山据险,巍峨挺拔 。站在镇北台之顶远眺,金沙蓝天、碧澄水库、逶迤长城、绿色林带和欣欣向荣的城郊建设风貌相辉映,构成了无比绚丽的彩色画卷 。你看那碧波荡漾的红 石峡水库,你看那榆林人民战天斗地的两大奇迹:治理沙漠的辉煌成果——沙地植物园和沙漠运河——西沙渠、榆东渠;你看那榆卜界沙漠海子风光和郁郁葱葱的林带果园;你看那秦长城的烽火台遗迹和起起伏伏的黄土丘陵,还有16世纪汉蒙友好贸易的红山市——易马城、红石峡和榆林古城,多么壮丽的画面!
镇北台东侧有同期所建的“款贡城”,周长668米,占地约2公顷,为蒙汉官方敬献贡物、赠送礼品、洽谈贸易的城池 。城池险要,与镇北台构成了完整的榆林长城建筑体系 。台西南800米处,有明代易马城遗址,面积约6.5公顷,是蒙汉民间自由贸易的城池,也是蒙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
当时在镇北台下的易马城,蒙古牧民赶着牛、羊、马、骆驼,并驮着各种皮革用品,汉族商人携带着大量的布匹、绸缎、盐茶、烟酒等物品,都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进行交易,可谓是牛羊成群、驼叫马嘶,人声鼎沸,一派气象繁荣的贸易景象,对此,清初文人杨蕴曾有诗写道:“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 。”
人们站在镇北台顶端,举目四眺,数十里景物尽收眼帘,一览无余 。
东南:那片片林网农田,纵横渠道,杨柳成行,以及那历尽沧桑的榆林古城风貌、波光粼粼的榆溪河流和那西沙楼房林立的新型现代化城市;西北:则是塞外风光,那无数绿化山峁和沙丘环抱着绿洲;台下:易马城、款贡城,还有红石峡和峡上的平湖 。
- 陕西榆林的豆腐文化
- 陕西大荔古代朝邑岱祠岑楼
- 陕西大荔古代朝邑金龙寺塔
- 陕西大荔朝邑丰图义仓天下第一仓
- 陕西商洛镇安县民居古建筑
- 陕西紫阳三宝
- 陕西洛南 花石浪遗址
- 陕西旬阳鸡血石
- 陕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 陕商和陕西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