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旼(mín)是客家的人文始祖、世界客属先贤的杰出代表之一 。一千多年来,程旼的名字和他那热爱乡土、敦本崇教、勇于开拓的美好品德在梅州、广东乃至世界客属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4年梅州举行第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时将程旼推崇为“118位客属名人”中的首贤 。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当地百姓纪念先贤程旼的一个重要节日,历经千百年而长盛不衰,节日活动主要包括祈福、打斗聚、看大戏 。2009年,这一传统节日被确定为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程旼(约公元419--518年),客家的人文始祖、世界客属先贤的杰出代表之一 。祖居河南义阳郡 。生于东晋末年,是仅次于秦代平岭南后入粤的客家之贤 。1600年前,程旼为避战乱从中原辗转千里来到平远坝头官窝里扎根,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传授先进耕作技术,带头兴办公益,改造山川,教化乡里、移风易俗 。由于他的德行获得南齐高帝肖道成仰慕,于是肖道成将其所在的县命名为“程乡县”,因此,粤东也就有了“先有程旼,后有程乡”之说 。
程旼(取名为“程旼”的讲究是:一是选《诗·召南·羔羊》中“羔羊之义”,期望此子将来行为清廉节俭;二是“旼”取《汉书》中之“旼旼穆穆,君子之态”之意),祖居河南义阳郡(今河南省灵宝县南40公里) 。因受“五胡乱华”和“永嘉之乱”影响,程旼率家人及部分族人由河南义阳郡沿洛水东向,经汝颖平原到达江西鄱阳湖地域 。至公元466年(刘宋明帝泰始三年),程旼家族经赣南迁至南海义安郡属坝头(即今梅州平远县坝头) 。从此,程旼一族便在此地定居 。程旼娶妻夏氏,生下三子:程松、程杉、程梅 。程旼、程松、程杉的名字和事迹,均被载入《清康熙·程乡县志》、《清乾隆·嘉应州志》、《中国人名大辞典》等 。程旼经历东晋和南朝之宋、齐、梁四朝十六帝 。他生平性嗜诗书,不计名利地位,注重礼仪道德,以德行服人,乡邻遇有不平之事,不是向官府投诉,而是请程旼调解 。他辩明事非曲直,处理公道,大家都十分敬重他 。
程旼于公元518年(南朝天监十七年)辞世,享年99岁 。墓葬程源村(今广东省平远县坝头镇程北)大榕树下,螃蟹形 。其妻夏氏死后,亦同葬此地 。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名其都为“义化”,乡为“程乡”,源为“程源”,江为“程江” 。公元479年(南齐建元元年),设置程乡县 。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敬州改为梅州 。公元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岁)学正陈学礼,奉明皇帝朱元璋“举忠孝、举贤德”旨意,称赞程旼贤德,义化行乡,撰文荐举,追封程旼,改梅州复置程乡县 。
在程旼故居和县衙附近,先后建立了不少纪念他的祠、碑、匾、会、桥、路和学校 。
程旼在广东旧《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与唐代张九龄、韩愈,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陈子壮齐名 。而且位居世界客属180多位名贤之首 。
人物生平
程旼出生于东晋与刘宋交替之时,距今已有1500多年 。一千多年来,程旼的名字和他那爱乡土、敦本崇教、勇于开拓的美好德行在平远、在梅州乃至世界客属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程旼的祖父和父亲曾在东晋、刘宋朝做过官 。程旼年幼时,体弱多病 。年龄稍大时,由祖父辅导其读书,因聪颖好学,过目不忘,被称为神童 。
程旼10岁时入学 。11岁时,与众人入山遇虎,众人驱之不走 。而一见程旼,老虎便遁无踪迹,因被称为奇人 。16岁习五经,特别喜爱《春秋》 。24岁赴京(建康城,今南京)应试,考取“中礼经魁” 。25岁任“史学士”一职 。
刘宋末年,程旼约50岁时,看到北方外敌入侵,战乱不已,帝室内为争位而骨肉相残、道德沦丧,加上天灾不断及农民起义,程旼预感中原及首都周边,也将是大战乱之地,因此,辞官归隐 。
不久,程旼率领妻、子、媳及同族人等几百人南下,经过赣南,沿赣粤小道来到豪居(今仁居镇) 。见该地人烟较稠密,不是避乱、隐居的理想地方,便再向南走了几十里,来到今平远坝头振东村,见该地山清水秀,便在河边草草建了住地安顿下来 。但河边来往人等较多,程旼又感到不够清静,因此,再迁到离河稍远的山背旯旮处,后称为官窝里的地方定居下来,并蕃衍后代 。程氏一班人马历尽艰辛虽然找到了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但一路在疫瘴、疾病、盗寇掠夺、逃失等诸多劫难中付出惨重代价,到达时仅剩下几十个人 。
程旼为人朴实无华,酷好读书,淡薄功名利禄 。定居下来后,谆谆教导后代读书知礼,与当地土著居民和睦相处,并勤学本地语言,与中原古音融合,后成为客家语系 。当地人那时非常愚昧蛮鲁,程旼便到处讲学教化乡民,后又办起私学,招收当地子弟入塾,传播中原文化 。平时,经常走访民间,济困扶危 。见当地耕作技术落后,程旼便教给中原的耕作技术,使他们逐步改变了刀耕火种的旧习惯 。据说,解放前有一种木制铁头的拱背犁,古拙、稳定、犁得深,水、旱地翻作均适合,被称为程犁,这种犁便是程旼公传授下来的 。为方便民众行走及垦荒、耕作时休息,程旼又带领众人开辟山道、修建凉亭,还兴建水利设施等共99处 。
程旼“以德化人”,使民风逐步由“尚气轻生”转变为“和邻睦族” 。当地居民如有纠纷,都不到官府,而自愿到其处调解 。程旼为他们辨别是非曲直,公正判断,使他们心悦诚服地离开 。甚至有些做了亏心事的人,也往往“望其庐辄思改过”。
由于程旼“以德化人”感人至深,刘宋明帝泰豫年间,程旼约57岁时,官府将其住地周围命名为程乡里 。
公元479年,南齐灭掉刘宋 。时任海阳县令又将程旼的美好德行报告给朝廷 。因为高帝肖道成刚刚篡位,想要收买民心,并树立自己“贤君”的形象(肖道成在位时,有一度政治较清明),便发出诏令召见程旼,并想让他出来当官 。程旼为了大义不愿当南齐的官,便以年老为由(当时程旼约64岁)婉言推辞,并未前往 。皇帝便赐给他“义化”称号以示表彰 。后来,县令呈报朝廷将程乡里周围拓展为义化都,并于当年用程旼姓氏命名为程乡县 。
旧时,梅县、平远有许多河流、区域、街道、学校的命名都与程旼有关 。至解放前,今坝头圩内最繁华地段,仍保留义化路的街名 。
程旼一生经历了东晋、刘宋、南齐及南梁四个朝代共16位皇帝,享年约99岁 。程旼去世后,葬于程源村丰盈社(后来称为程公祠)右侧,也即今卓、谢二姓程公屋和明巡检司后大桷树下,其墓地被称为“螃蟹游江眼珠穴” 。据前辈回忆,由于程旼生前“信义著于乡里”,旧时所有上、卸任文武官员经过程祠时,在无任何牌示要求的情况下,均自觉下轿或下马步行,以示对程公的崇敬,并进入祠内参拜 。当地众乡民则虔诚焚香祭拜,祈求程公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程公墓址在1974年平整土地时被毁去 。
程旼有三个儿子,长子名松字伯材,次子名杉字仲材,三子名梅字季材 。伯材做官时间较长,后来以服侍老人为由辞官,享年70,葬于坝头;仲材也做过官,程旼去世时,曾返坝头守灵,葬父后辞官归隐于湖南攸县灵谷,享年100多岁;季材情况不详 。
程旼的后代在平远共繁衍了200多年 。大约在唐朝初年,程的七世孙程元辅迁到今梅江区三角镇龙上坪上程屋 。其后裔分散在本市各县及江西瑞金、福建岩前,远至香港、越南、泰国、印尼、美国等地,并出了许多高级人才、巨商、企业家 。平远坝头于元代末期便已无其后裔 。
程旼故居
程旼故里位于平远县大柘镇坝头村,曾被称为程乡乡和景贤乡,皆因纪念程旼而得名 。从平远县城往东北方向前行,至于东石河,跨过振东大桥,再前行约两公里,就来到了程旼故里 。
程旼故居纪念园背靠一座小丘,面临溪水,颇具客家民居的建筑特色 。抬眼看去,正大门上书“程旼故居”四个大字,由著名书画家杨之光先生所书 。左右楹联为:“姓传古县”、“德化梅州”,这副对联化用了旧时程公祠内的对联,原联为:“德化梅州,千载烝尝处士节”、“姓传古县,万年礼乐圣贤风” 。处士是古代对有才德却隐居不仕的人的尊称,程旼隐居乡里,不奉征召,被人们尊称为程处士 。
穿过正大门,是一堵照墙,墙上用汉隶阴刻着《程旼故居重修碑记》 。照墙右侧的碑廊上刻着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所题的有关程旼的诗文 。旁边是一口水井,井曰“程源”,寓意不忘先贤、饮水思源 。不远处是一座六檐六角的亭子,瓦顶呈灰褐色,这就是景贤亭 。亭上有一副楹联,联曰:“东土江流名士影,湖光春系旅人心 。”《诗经》上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程旼忠信待人,德化乡里,后人为缅怀他,曾将其居住地坝头乡改名为景贤乡 。亭下的池水在烈日下显得波光粼粼,清澈的活水自山中而来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纪念园在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格外静谧祥和 。
程旼故居纪念园内的一口水井,井曰“程源”,寓意不忘先贤、饮水思源 。
今程公祠附近盘龙岗上的古榕,当地群众每年六月初六自发在此举行纪念程旼的祭祀活动 。
沿着鹅卵石铺砌的小径前行,来到程旼纪念馆门前 。门前楹联上书:“君子播奕德而维谖,伊人历千秋而不朽 。”馆内正中矗立着一座程旼的铜像,手捧书卷,神态和蔼 。一块书写着“景仰前型”的复制大匾就悬挂在铜像后的墙壁上,为嘉庆年间权(坝头司)司事王炳元所立于程公祠,原匾妥善保管于纪念馆旁的陈列室中 。铜像四周以及纪念馆旁边的程旼文化研究室中,陈列着不少文献、碑刻、牌匾等文物,图文并茂地讲述程旼的事迹和典故 。一首明朝翰林李士淳所作的诗用木刻悬挂在墙壁上,诗曰:“我生处士里,酌水知源长 。往事成千古,高名噪一方 。祠堂新卜筑,俎豆旧馨香 。无限相思意,东湖水正泱 。”
在程旼故居内还陈列着客家人的各种生产用具,其中最有名的是一把“程犁” 。相传程旼南迁于此地,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了木制铁头的拱背犁,后人为纪念他,便把这种犁称为“程犁” 。
【广东平远客家先贤程旼】 故居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2008年复建竣工并对外开放,每年接待游客约2万余人 。每年六月初六,在故居内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程旼后裔及海内外诸多游客都会前来祭祀并祈福 。
- 广东惠州西湖民俗
- 广东丰顺民俗:念民谣跳火堆
- 广东大埔高陂镇“迎景”民俗
- 广东大埔龙安寺与百侯“师爷”民俗
- 广东陆河民俗 河田撑景活动
- 广东陆河北溪鹿洞民俗文化
- 广东蕉岭美食三及第
- 广东大埔花萼楼正月初三祈福民俗
- 广东大埔大麻镇迎“姑婆”习俗
- 广东陆河十二月“还福”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