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流水》欣赏

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乐曲之一《高山流水》 , 相传为伯牙所作 。《高山》和《流水》原为一曲 , 最早源于春秋时期伯牙、钟子期知音结友谊的故事 。后至唐代被分为两支曲 。初志在乎高山 , 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 , 言智者乐水之意 。
《流水》据《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弹琴 , 钟子期善听琴 。一次 , 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 。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 。”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 。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 。”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 。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 , 传为千古佳话 。子期死后 , 伯牙摔琴终身不再鼓琴 。伯牙鼓琴的故事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亦有记载 。
在古代 , 因为古琴在古代非常重要 , 重要到大家把它看成是一种神圣的艺术 , 或者是一种思想传统的载体 , 像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完全是可以相信它 。因为它说的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也好 , 流水也好 , 实际是即兴演奏 , 因为伯牙有很高的艺术表现能力 , 又有很好的修养 , 所以能表现出那种意境 。所以钟子期听的是“巍巍乎若高山 , 洋洋乎若流水” , 说的是形象和境界 , 音乐给他带来这种感觉 , 这么一解释就不神秘了 。
古琴曲《流水》表现的是点点清泉汇集到江湖大海的意境 , 善弹琴的伯牙和樵夫钟子期正是因为这首曲子相识 , 并使知音一词流传千古 。古琴音乐使听者有“绕梁三日”之感 , 关于古琴的神奇力量古代有很多传说 , 伯牙弹琴能让水下的沈鱼跳出水面 , 孔子听琴“三月不知肉味” , 最为传奇的是有关东汉书法家蔡邕听琴的故事 。
《流水》一曲如泻玉涌珠 , 似狂草泼墨 。淙淙的山泉 , 潺潺的溪水 , 滔滔的江河 , 汇成滚滚洪流 , 一泻千里 。管平湖大师所录音的《流水》古曲 , 曾用一把宋代的古琴“凤鸣”演奏《流水》 , 被录入“地球之音”镀金唱片上 , 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 , 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播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
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 , 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
第一段:
引子部分 。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 , 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 , 旋律时隐时现 。犹见高山之巅 , 云雾缭绕 , 飘忽无定 。
第二、三段:
清澈的泛音 , 活泼的节奏 , 犹如“淙淙铮铮 , 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 , 松根之细流 。”息心静听 , 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
第三段:
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 , 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
第四、五段:
如歌的旋律 , “其韵扬扬悠悠 , 俨若行云流水 。”
第六段:
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 , 大幅度的上、下滑音 。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 , 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 , 两者巧妙的结合 , 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 , 具蛟龙怒吼之象 。息心静听 , 宛然坐危舟过巫峡 , 目眩神移 , 惊心动魄 , 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 , 万壑争流之际矣 。”-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后记 , 1910年 。
第七段:
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 , 先降后升 , 音势大减 , 恰如“轻舟已过 , 势就倘佯 , 时而余波激石 , 时而旋洑微沤 。”(《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
第八段:
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 , 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 。稍快而有力的琴声 , 音乐充满着热情 。段末流水之声复起 , 令人回味 。
第九段:
【古琴曲《流水》欣赏】 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 , 富于激情 。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 , 最后结束在宫音上 。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 , 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 , 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