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一位女神,名叫赫拉(Hera),她是天帝宙斯的妻子,都称她为天后 。这位很有威仪的女神,主管人间婚姻和繁衍子孙的大事,她的古代造型是:头戴后冠,身穿艳丽的礼服,有时披上轻纱 。她右手拿着一根神权杖,上面饰有杜鹃的形象(那是宙斯追求她时,时常化成的小鸟),左手握着一只丰满多子的石榴 。
在印度佛经故事中也有一位女神,名叫诃梨帝母 。据传说这位女神生了一千个孩子 。但是,她生性残暴,经常抢夺别人的子女吃 。最后释迦牟尼不得不惩罚和教训她,把她最心爱的儿子藏了起来 。她到处寻找自己的儿子,却怎么也找不到 。这样,她才懂得失去孩子的痛苦,从此彻底悔改,作了人间子女繁衍的保护神 。诃梨帝母又称作“惶恐入谷鬼子母神”,她的造型是贴身偎依着攀扒着各种姿态的幼儿 。不过,她最古老的形象,也是一位丰满善良的女人,左手怀抱一个幼儿,右手拿丰硕多子的大石榴 。我国新疆的和田在20世纪初出土过这位女神的像;日本醍醐寺也收藏有13世纪的诃梨帝母女神画像,都是右手握着一枝对生石榴,顶端是一朵鲜艳的石榴花 。
德国的一个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公元前575年的古希腊女神雕像 。这座雕像并不是罗马时代的复制品,而是原作,20世纪初从希腊出土时,女神雕像包着坚实的铅皮 。这显然是古希腊人为了避免与波斯的连年战火毁及女神,才埋藏在地下的 。这件珍贵的女神雕像,右手拿着的也是石榴 。还有,古波斯的女神雅娜希塔的手里,托着的是一个装石榴的钵 。这位女神在波斯神话中,是一位专司人类丰穰多产的女神 。
在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中,没有找到用石榴象征人类繁衍的痕迹,甚至古文字中也没有这个“榴”字 。为什么呢?《博物志》等古文献的记载解开了这个谜 。公元前139年,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到过波斯帝国以前的“安息国”,13年后返汉,曾带回安息国盛产的一种瘤状多子水果,取名“安石榴”,安石即安息,即帕提亚古国,因汉使到该国时正当阿萨息尔王朝,故“汉书”称安息国 。安石是安息的音变,以后才简称石榴 。陆机在《与弟云书》中说:“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 。”
张骞使西域,前十三年,后五年 。《独异志》载:“汉张骞奉使大月氏,往返一亿三万里,得葡萄、涂林、安石榴,植之于中国” 。《图经》载:“安石榴旧不著所出州土,或云本生西域 。”《别录》记:石榴“人多植之,尤为外国所重“ 。《酉阳杂俎》也说:“大食勿斯离国石榴,重五六斤 。”现代世界百科辞典上几乎都记载了石榴原产地在伊朗,甚至说是扎格罗斯山脉为集中产地,这里正是古代的安息国 。上述材料足以证明,石榴是从公元前2世纪的古波斯传入中国的 。古波斯的信仰习俗,也随着石榴的传播,向西方,自然很早就传入了希腊;向南方,传播到了印度;向东方,即由张骞一行开辟丝绸之路后,也传入中国 。于是,石榴作为象征人口众多、子孙满堂的神果进入了中国习俗,直到今日 。
公元6世纪的北齐,有一件载入史册的真人真事 。安德王有一次到李妃娘家赴宴,李妃母亲宋氏就送给皇帝两个石榴 。当时,皇帝和身边一些人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便把石榴扔掉了 。这时,太子太傅魏收说:“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 。”皇帝一听,很高兴,命令魏收赶快把石榴拿回来,同时赏赐了他美锦二匹,见《北齐书·魏收传》 。可见当时我国北方已经有这种以石榴预祝子孙多的风习了 。到了唐宋时期,宫廷内外与民间,互赠石榴祝愿多子多福之风就更盛行了 。新中国成立前后,订婚时聘礼赠石榴或石榴花盆、婚礼中新娘衣藏石榴的风习在一些地方还流行 。
那么,这种用多子的石榴象征子孙众多的现象,能在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广的地域流传不息,说明了什么呢?它们构成了怎样的类型?形成了怎样的稳定特点?它们又是怎样传播、保留、发展下来的呢?回答这些问题的专门科学,就是民俗学,所有这些传承文化的事象,都是民俗现象 。
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中的多子石榴,是在口头上传播的 。女神造型中的多子石榴、婚姻产育礼仪上的多子石榴是在祭祀、祈福等行为上传播的 。石榴多子与人间多子多孙的联想、构思,又是属心理上的传播 。通过口头、行为、心理的世代传袭,才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祈求人丁兴旺、祝愿多子多孙多福寿的习俗类型之一 。石榴象征多子的风习和我国各地流传的“枣、栗子”(早立子),“连招花”(连招贵子)等祝子孙繁衍的习俗汇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社会民俗中的一个传统:无限制地扩大发展直系血亲的家族 。到了今天,这种习俗显然有了很大的改变 。
从这一习俗中,可以看出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都有它们的民俗特点 。民俗学正是研究这些事象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研究这些现象的人和著述,古已有之 。记录这些事象的人和资料就更多了 。那时候多称之为民俗、民风、风俗、习俗、俚俗,对它的记录、研究也没有什么科学性和系统性 。
民俗学,它的国际名称叫Folklore,首先在英国兴起 。这个专有名称是一位名叫汤姆斯(W.J.Thoms)的英国考古学者,在1846年首先提出来的 。它的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众的学问” 。这个名词,最初只是用来取代“民间旧俗”这一习惯称呼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越来越确定了它的科学概念 。它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和口头故事、歌谣等;二是指研究民俗的科学理论 。1878年,英国正式建立了民俗学会 。自此以后,各国也都采用民俗学作为这一国际性学科的名称 。
1922年,北京大学出版了《歌谣》周刊,在发刊词中最早采用了“民俗学”译名,把民俗学的研究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 。1927年,在广州中山大学成立了民俗学会 。第二年,出版了《民俗》周刊、民俗丛书 。从此,民俗学这个名词才随着民俗科学的兴起开始普及起来 。
民俗学在早期,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甚至把着重点放在祭祀、禁忌等民间信仰方面 。我们前面讲的石榴象征祈求多子多孙的意义,正是早期民俗学的着眼点 。古希腊人怎样供奉天后赫拉?古波斯人怎样崇拜雅娜希塔女神?古印度人和后来信奉佛教的中国人、日本人怎样信仰诃梨帝母神?各国民间是怎样用石榴来祈求多子多孙?民俗调查和研究都只限于此 。
【民俗学:从多子的石榴说起】 后来,随着民俗学的发展,范围扩大了 。不仅注意了信仰、仪礼,也注意了民间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风俗习惯 。也就是说,不光注意了民间对石榴多子的信仰,同时也注意了民间栽培石榴和食用石榴的种种习俗;更进一步,民俗学还研究馈赠石榴的民间社会交往、石榴花在民间观赏的习俗,以及石榴在民间医疗中的入药习俗等 。
比如,《齐民要术》这部古代民间经济生产的日用百科书,就较详细地记载了民间栽石榴法 。它说:石榴的插枝压条法有两种,一种是竖枝,一种是横埋 。竖枝是埋“一重土”再压“一重骨石”;横埋也必“安骨石于其中” 。《便民图纂》也记载:石榴压条,“根边以石压之,则多生果” 。在民间,栽石榴埋骨,有施磷钙肥的科学意义,放石有固根的作用 。此外,民间花卉园艺栽培还有口头俗传,说“石榴、石榴,安石绪榴”,这正是“以石压之,则多生果”的又一依据 。可是,这个依据又显然是对“安石榴”这个名称的误解,以讹传讹,把安石国(安息国)产的石榴,附会并引申出安放石块压枝条栽培方能多结水果的口头传说 。
公元6世纪,北魏散文家杨衒之在他的名著《洛阳伽蓝记》中,记了一首当时的洛阳短谣:“白马甜榴,一实直牛 。”白马是洛阳白马寺 。北魏盛时,京城各佛寺遍种奇花异果,以白马寺塔前的石榴和葡萄为最出名 。据记载,榴果大的“重七斤”,皇帝常常把这里的石榴赐给宫人,宫人又转赠亲戚,饷历多家 。民间既盛赞了白马寺石榴的硕大,也暗示了这种石榴在宫廷贵人间的价值 。“白马甜榴,一实直牛”,用现代口语译的话,即为“白马寺的甜石榴,一个果子大如牛”,或后一句译作“一颗果实值头牛” 。
在民间,关于石榴的饮食习俗也有许多特色 。人们对石榴这种水果本来就很以为怪,《事类合璧》里所引:“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十房同膜,千子如一 。”因此,对吃石榴子也别有风味,甚至赞它可以“御饥疗渴,解酲止醉” 。按《本草纲目》,石榴有甜、酸、苦三种 。古人吃榴以甜榴为佳 。据《酉阳杂俎》上说:“南诏石榴,子大皮薄,如藤纸,味绝于洛中石榴,甜者谓之天浆 。”《本草衍义》说:“又有一种子白莹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谓之水晶石榴 。”《农桑通诀》中介绍了北方人吃石榴的一种习惯,说:“北人以榴子作汁,加蜜为饮浆,以代杯茗 。”这应当说是用石榴做果子露代茶为饮料的古例 。这部书中还介绍了储存鲜石榴的方法,“取其实有棱角者,用熟汤微泡,置之新瓷瓶中,久而不损” 。《群芳谱》也介绍说:“选大者连枝摘下,安新瓦缸内,以纸十余重密封,盖之 。”足见吃石榴之俗,在民间是很有点儿影响的 。另外在《方舆胜览》中,又记载有用石榴花做酒的地方,也算得上地方特产了 。
石榴在民间入药,甚至比做鲜果吃更为普及 。据《广雅》和《别录》记载:甜榴可食,酸榴入药;甜的也不可多食,虽无毒,“损人肺” 。其究竟有多少医学根据,不详 。但关于石榴的民间偏方,却有许多,列举二三如下:
1、酸石榴皮,疗下痢、止漏精 。(《别录》)酸石榴皮可合成断下药,石榴要老木所结,收藏陈久的为好 。“微炙为末,以烧粟米饭为丸 。梧桐子大,食前热水饮下,三十至五十丸,以知为度 。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 。”(《本草衍义》)
2、石榴东行根治蛲虫寸白 。(《别录》)石榴根,“东南引者良”,切一升,水二升三合,煮取八合,去滓,少加米做成稀粥,空腹吃后,虫下 。(《海上方》)
3、石榴根和壳可做染须发口齿的药 。(《广雅》)
4、石榴花可止血 。“其花百叶者”干后做末,吹到鼻中,止“心热吐血及衄血”(《广雅》) 。又,用石灰一升,石榴花半斤,捣末敷刀斧伤破血处,可止 。(《海上方》)
这里特别具有民俗特点的是:石榴根治虫,一定要伸向东方或东南方的才行,止血榴花非百叶者不可 。这种民间偏方究竟包含多少科学性,不得而知,但它却在民间不胫而走 。
民俗学对以上这些民间生产、种植、饮食、医药、口头传说、谣谚也都是要加以调查研究的 。所有这些都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了传承文化发展的面貌 。从多子石榴的种种民俗类推开去,不难理解,当代民俗学的领域并不是狭窄的,而是涉及经济、社会、信仰、艺术等多方面传承事象的科学 。
民间栽培石榴、饮食石榴的普及,自然导致民间作品常以石榴或石榴花为题 。《采花歌》《孟姜女十二月花歌》都唱到了石榴花 。在文人作家中,自晋以来,为石榴做赋、咏诗、填词的大有人在 。晋代潘岳写的《安石榴赋》,赞其为“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 。唐代元稹作《感石榴二十韵》借石榴的遭遇述怀:“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酸辛犯葱岭,憔悴涉龙沙 。初到标珍木,多来比乱麻;深抛故园里,少种贵人家 。……”此诗也从侧面展示了石榴引入中国后的历史风貌 。
石榴传入中国后,又逐渐产生了有关石榴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像三国时《环榴台》的传说,就是古代较早的关联到石榴的传说:相传,东吴的孙权,十分宠爱潘夫人 。夫人最喜欢到招宣之台去玩赏、饮酒 。有一次她喝得烂醉,把食物呕吐在玉壶中 。当侍女到台下倒壶时,拾得一只宝石指环,就把它挂在一棵石榴树枝上 。因此,给这个台取名叫作“环榴台” 。这件事被吴国的朝臣知道了,就有人出来给孙权提意见,说:“如今,吴蜀争雄,这‘还刘台’一语对我们不祥,却对刘备有利 。”孙权一听,下令把台名改称“榴环台” 。
原故事见《拾遗记》 。这个传说至少告诉我们三国时,石榴在宫廷苑囿中已经是珍贵的观赏花木 。其后自魏晋,历经南北朝、隋、唐至宋,石榴作为奇树,一直遍植宫廷、寺院 。前面所引北魏时洛阳白马寺的石榴就是一个例证 。梁武帝女到合肥浮槎山出家时,在山上建了道林寺,亲手栽了石榴 。唐代杨贵妃、代国公主等人也曾在宫苑中都广植石榴 。经过上千年的种植,洛阳一带就成了我国石榴的著名产地 。于是,在这里也随着就出现了不少关于石榴仙女的故事 。
传说在天宝年间,洛东有个名叫崔元微的人,带领家人进山采药,过了一年才返回家园 。这时宅中蒿莱满院,很是荒凉 。崔某命家人歇息,独坐院中 。这时,有四位自称姓杨、姓陶、姓李、姓石的美貌女子来求暂歇院中,说去探望封十八姨 。过一会儿,自称封十八姨的妇人来到 。她们相聚饮酒 。姓石的女子叫阿措,与封十八姨发生口角,不欢而散 。众女子又来求崔某保护,说封十八姨将加害于她们,让崔某做一面红幡,上画日月星,树在院东 。果然,有一天,东风自洛南吹来,折枝飞沙,十分狂暴 。这时,只见院中繁花不动,崔某才知道那些美女都是花精 。石阿措,就是安石榴 。后来众女子来赠崔某数斗鲜花,令他服下,得以长寿 。直到元和年初,事过五六十年,崔某还像三十岁的人一样年轻 。原故事见《酉阳杂俎》 。
在中国的口头文学中,石阿措是最早见于记录的石榴女神 。在希腊、罗马的古老故事中,花草树木都是女神,但关于石榴的故事却还没见到,足见石榴在我国民间口头文学中的精灵形象还是很珍贵的 。石榴这种奇树,到了南宋时也有口头传说,甚至被载入史册 。绍兴年间有一个传说:汉阳地方有一名孝妇,被诬为杀死婆母的凶手,她提不出证据来辩明自己无辜,于是被定成死罪 。
行刑前,孝妇把发髻上戴的石榴花枝交付给行刑人,让他插到石缝里 。她说:“如果石榴枝在石缝中生长了,就证明我是冤枉的 。”孝妇屈死后,行刑人按她的话,把石榴枝插入石缝 。石榴枝果然生长起来,秀茂成荫,年年开花结果 。原记录见《宋史·五行志》 。这是继晋代《东海孝妇》之后,元代《窦娥冤》故事之前的一个孝妇冤的好故事,石榴枝以它的奇异魔力构成了故事的精华所在 。
从多子的石榴中,引出了这样一些歌谣、故事,使我们看到民间文学在民俗学领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目前,民俗学界有把民间文学从民俗学中单独分离出去的主张,但是,从民间文学的构思、艺术形象、流传来看,民俗的特点又是十分鲜明的 。因此,即使把民间文学完全放到文学领域中,恐怕也应当是具有民俗学价值的文学特殊门类 。民间口头文学是离不开它的民俗母胎的 。民俗学本身就像多子的石榴一样,把人类社会的民俗事象,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形成了“十房同膜”的体系,构成了“千子如一”的民俗性格 。
- 黄山传说集
- 东北民俗 大车店
- 咖啡从苦到甜排序
- 诗一首:过年
- 从古诗中看古代敬酒礼仪:一献之礼
- 长筒靴怎么系鞋带
- 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 江西铜鼓卢姓老屋
- 如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每天走路开始
- 山西方言中的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