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店大概从晚清开始出现在东北一带,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逐渐消失 。
东北大车店,是东北的民俗现象,就像“当铺”一样,在过去的年代里红红火火,生意兴隆,好不热闹 。
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以前,马拉车,也就是胶轮马车一直是民间运输的主要工具,由于马车运输有时路途遥远,便出现了以接纳长途跑运输的马车为中心的旅饭店,即老百姓称之为的大车店 。
【东北民俗 大车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很多经济并不宽裕的人住店首选,就像80年代的招待所一样 。不过,它可远没有招待所的环境好 。那么,它是怎样的一种店呢?
大车店的兴起,和当时的运输有着很大的关系 。
自从满清对东三省开禁后,就出现了闯关东的热潮 。
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农业开垦和商业的发展,虽然开始出现了铁路运输,但老百姓主要的运输方式,还是靠驼马拉的大轱辘车 。
大轱辘车一天走不了太多路 。但东北一带的城镇相隔却不近,因此,路上吃饭住宿就成了问题 。
东北的温度一向都很低,如果露天过夜,那一准得冻得丢了命 。
另外,东北一带地理位置偏远 。晚清政府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办法去治理东北一带 。所以东北的土匪和流民非常多,治安非常乱 。一个人夜里守着一车货在外面过夜,那是非常不安全的 。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大车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
大车店都设在主干道旁,大概40公里会出现一个,而不是扎堆而生 。
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 。因为这个距离,差不多够大轱辘车走半天的样子 。这样不管是吃饭还是住店,就比较方便了 。
当时跑大轱辘车的,都是经济不宽裕的人,他们讲究经济实惠 。因此,最开始的大车店非常简陋,除了大的房间就是大庭院 。
庭院是用来拴马放车的,房间自然是住人的 。一般南北各设一个大炕,每个大炕能容20多个人 。炕和炕之间的地上,搁着几条长板凳 。还有个脸盆架子,上面放着两三个洗脸盆,旁边会准备几块胰子(肥皂)和几条毛巾 。这就是房间里的陈设了 。
出门在外,讲究不了那么多,有个热炕头睡睡就很满意了 。
尽管大车店可以租行头(铺盖),且价格也很便宜 。但大家都习惯把大皮袄子直接搭在身上,就能睡个囫囵觉了 。
大车店不仅有热炕,还提供简单的吃食 。比如玉米面做的大饼子、摊的大煎饼 。也有菜,像白菜粉条汤之类 。虽然选择性不大,但是重在实惠 。
就这样,也不是人人都舍得吃 。还有一些人带着干粮,到大车店住下后,让店伙计帮忙热饭 。顺带倒一碗不要钱的白开水,勉勉强强也就打发了一顿饭 。
假若是个男子,倒也无所谓,但若有女客怎么办呢?
起初,大车店并没有男女分开,大家睡一条大炕 。为着男女有别的缘故,女客会被安置在角落里,讲究一点的给拉个帘子,再多加个尿盆 。
后来,随着大车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大车店也开得越来越多,于是彼此间就有了竞争 。
最先比拼的就是草料 。
赶大车的心疼马,所以谁家的草料好,自然就去谁家 。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大车店接待的对象,也变得复杂起来 。比如跑江湖卖艺的,还有货郎,玩杂耍的,还有寻医治病的……
也因着有这些人,让大车店的生意愈发红火 。由于有人流,大车店的周围就慢慢生出一些像酒馆、木匠铺、杂货铺等配套设施,最后往往就成了一处颇为热闹的集镇 。
大车店里因为有唱戏的、卖艺的……他们住在大车店里,生意也就在大车店里做 。赶车的跑了一天,累了乏了,夜里窝在炕上听他们唱二人转,也很得劲 。
大车店里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 。所以这时候想做个老实掌柜,就不太能撑得起大车店了 。能开大车店的首先得资本雄厚,既能和官府称兄道弟,又能和土匪们交往深厚,三教九流他都要搞得定,那才能把个大车店平平安安地开下去 。
当初,张作霖一穷二白的时候,就曾在大车店做过一段时间的伙计 。
在那种鱼龙混杂的环境里,不光锻炼了他看人的能力,还让他学会了很多东西 。比如医马,再比如遇到当时名气很大的土匪头子冯德麟 。这种种都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也从侧面可以看出,大车店就是东北的一个社会缩影 。
不过,建国后,随着现代化工业的进程,汽车逐渐取代了大轱辘车,大车店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
- 北方民俗 泡澡堂子
- 安徽安庆民俗 搭锅台
- 北京昌平十大民俗村
- 河北唐山民俗文化
- 福建屏南抓岁民俗
- 江西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
- 重庆特色民俗文化
- 浙江衢州民俗文化
- 河北特色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 广东韶关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