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上月宫
从黄山脚下的汤口上山,要经过折桂桥 。说起这座玲珑别致的小桥,还有一段与吴刚有关的故事呢 。
相传,吴刚是安徽南部紧挨黄山的歙县人,自幼家贫,10岁到汤口给人放牛,长大后成家于此 。一年夏天,他背着一捆柴想在一棵大桂树下乘凉,仰脖擦汗时见树上有一条巨蛇正往下探头,好像要咬他 。吴刚抽出砍柴刀,猛地朝蛇头砍下,连砍数刀不中 。“不许行凶”,蛇头躲闪着,突然说了话 。吴刚一惊,一手握刀,一手指着蛇说:“你是什么蛇?”“我乃受过纯阳道人(吕洞宾)教导的善蛇,不会害人,你何必动手?”蛇慢慢地说 。“看你探头探脑的样子”,吴刚说,“谁不以为你在找机会伤人?谁又能证明你是好蛇?”桂树张口道:“我说它是好蛇 。你不相信是不?已经大旱两个月,明天让仙蛇降雨,使百姓受益吧 。”
吴刚看看桂树,又看看蛇,半信半疑地走了 。第二天真的下起了大雨,农民得救了 。黄昏时分,吴刚想对大蛇说声感谢,不料,小溪暴涨,走不到桂树旁 。正在为难之际,忽见一棵桂树枝飞来,化作一座小桥稳稳地连起小溪两岸 。这是没有露面的吕大仙帮了忙 。吴刚来到桂树下,大蛇却不见了 。桂树告诉他:“本来大蛇已经老了,由于作法消耗体能,钻入黄山一山洞,恐怕不久于人世,你去看看它如何?”吴刚点点头,问明洞址,回家准备些好吃的就进山了 。
吴刚一进村,看见县里贴下告示:“近闻有妖蛇兴风作浪,它的双眼是一对龙珠,有斩蛇献珠者,赏银百两,免去全年赋税徭役 。”原来,大雨给农民浇地时,把县里几个贪官污吏家的祖坟也淹了,狗东西们打算报复,但不知大蛇藏于何处 。吴刚回到家,并不想伤害大蛇,只是守不住秘密,把自己见到蛇的事告诉了他老婆 。这个女人一听,大骂吴刚不开窍,逼他去杀蛇取珠换银子 。吴刚经不住劝说,也动了心 。他准备些吃喝便去找大蛇 。
大蛇见到吴刚并无半点疑心,挣扎着吃下吴刚送来的东西,便死了——里面有吴刚老婆下的毒药 。吴刚高兴地剜下蛇的双眼,那是两颗闪闪发光的宝珠,急忙往回跑 。走上折桂桥时,他突然被绊了一跤,身子飘入空中,耳边传来一个声音:“丧尽天良的东西,去没有人的月宫砍树去吧 。”吴刚后悔已来不及,每天在月宫里砍桂树 。那树白天被砍开个缝,晚上又合好 。吴刚想偷懒就头疼 。而且,还有一只蟾蜍在旁边监工 。
黄山毛峰茶传说
明代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新任黟县县令熊开元春游黄山,因迷路,投宿一寺中 。寺僧敬客以茶 。此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冲泡以沸水,热气绕碗一圈后,移至碗中心,然后腾然升起,呈白莲花形,幽香满室 。熊问寺僧,知此茶名黄山毛峰 。熊知县离寺时,寺僧又赠以茶一包、黄山泉一葫芦,并告诉他,只能用黄山泉冲泡此茶,才能得见白莲花奇景 。
熊回衙后,适逢同窗旧友太平县令来访,熊即以此茶待之 。太平县令大喜,即将此茶进呈皇上,希邀功请赏,但试验之下,未见有白莲花的奇景出现 。熊开元得知后,知是没有用黄山泉水冲泡的缘故 。于是熊又去黄山取了泉水和茶,终于在御前获得了白莲花奇景的出现 。熊亦因进献有功,被升任为江南巡抚 。
仙桃峰传说
到黄山游览的人,都喜欢登天都峰,相传那里便是“天上的都会” 。在快到天都峰顶的时候有几块很大的奇石,非常像桃子,石缝里长著的松树像桃叶,树干像桃的把儿,人们都说这是“仙桃” 。如果不是仙桃怎麽会长的那麽像?怎麽会搬到这样高的山峰上来呢?
说起这几只仙桃来,还真正要感谢当年的孙大圣呢 。有一次,孙悟空四海云游路过黄山,见到登天独峰的游人在上面没有水喝,渴得不行,孙悟空便落下云头,把自己带的几只仙桃放在峰头上,让人们解渴,以便使得大家都登上天都 。但游人舍不得吃,于是,这几只仙桃就一直搁在那里,渐渐地就变成这几块石头了 。
醉石传说
黄山,据説在唐朝时就相当出名了 。大诗人李白,就曾到黄山游历过好几次 。
有一次,李白提了壶美酒,走过黄山温泉,顺着桃花溪右岸向前走,抬头瞧,山峰隐约;低头看,绿水悠悠 。一路上,百鸟齐歌唱,百花百样香,直乐得李白赞不绝口,当他走到鸣弦泉的时候,只见一架很长的石琴横放在泉下,崖上的泉水滴呀滴的,象拨动琴弦一样,发出金石之声 。有时缠缠绵绵,有时断断续续,十分好听 。李白顿时诗性大发,在泉下挑了一块又高又大的石头坐下来,一边喝酒,一边狂歌,酒喝得痛快,歌唱得欢畅 。随后站起,绕著大石头直转圈子 。最后,诗做好了,人也醉了,把剩酒泼在石头上,石头也跟著醉了 。
如果不信,请你到黄山名山泉去看看,泉边石壁上刻著“醉仙泉”三个小字 。有人说,当你不在意的时候,还会闻到泉水带著酒香呢 。
刘海伴金蟾传说
黄山圣泉峰下的高岩上有一块巨石,开关酷似一位英俊的青年 。在这块巨石的下面还有一块巨石,形似一只蟾蜍(俗名“吓蟆”),昂首望着上面的青年 。人们把这两块巨石组成了巧景,叫作“刘海伴金蟾” 。
在黄山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黄山传说集】 很久以前,黄山原是一片大海,现在温泉一带属南海,南海之滨有一个小村子叫“浮溪”,住着一户姓刘的贫苦家家 。刘家夫妇只生有一个儿子,生下三朝,起名刘海 。
刘海自幼跟随父亲一起上山砍柴,下海打渔,样样活儿都能干 。日月如梭,转眼间,小刘海长成一个英俊、壮实的青年,他不仅勤劳能干,而且孝敬爹娘,心地善良忠厚,深得村人喜爱,全村的人都羡慕刘老汉生了个好儿子 。
刘海心灵手巧,从山上砍来一根竹子,做成一管短笛吹,笛声引来百鸟和鸣,村人也屏住声息静听 。以后不管上山砍柴,下海捕鱼,他都随身带着这管笛子,歇息时就吹上一曲 。
黄山南海龙王,有个女儿名叫金蟾,聪明美丽,是龙王的掌上明珠 。金蟾自幼生长在海底龙宫,渐渐长大成人了,她不甘龙宫寂寞,趁父亲到北海赴宴,化作一只蟾蜍,偷偷离开龙宫,跃出桃花溪中的白龙潭,伏在一只翠绿的荷叶上,尽情地呼吸着山林的清新空气,欣赏着黄山的奇松怪石、仙花嘉木、飞泉流瀑的美好景致 。迷人的黄山景色,使她流连忘返 。正当她准备返回龙宫时,又听到一阵悠扬悦耳的笛声从腰那边传来 。龙宫音乐虽美 。听腻了 。这悠扬的笛声,竟使她神魂颠倒,五脏内腑都兴奋起来 。她想看看能吹奏这么好的音乐的人究竟是什么样?便一蹦一跳地向传来的方向爬去 。在她前方不远的岩石上,坐着一位英俊魁梧的青年,横握竹笛,全神贯注地吹着一曲《凤求凰》 。蟾蜍目不转睛地看着吹笛子的青年,耳听悠扬的笛声,忘了时间,也忘了周围的一切 。
金蟾正在忘情之时,从树林中钻出一条大蟒蛇向她扑来 。金蟾呼喊救命时,大蟒蛇已将她紧紧的缠了起来 。刘海听到有人呼喊“救命”,向四处搜寻,只见一杀大蟒正要吞食一只蟾蜍 。他毫不畏惧,冲向大蟒,举起柴刀向它砍去 。大蟒负痛逃下山涧,丢下了金蟾 。刘海小心翼翼地将昏迷的蟾蜍放在白龙潭中的一片荷叶上 。金蟾苏醒后,见自己又趴在荷叶上,站在岸边的英俊青年正对自己点头微笑 。
“原来是他把我从恶蟒口中夺下来的,”金蟾暗想 。
她怀着感激之情,向岸上的青年频频点头致谢 。又能从口中吐出一颗晶莹硕大的珍珠,放在荷叶上,然后跃入水中不见了 。翠绿的荷叶托着一颗大珍珠,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十分诱人 。刘海明白这是蟾蜍感谢他的救命之恩,特意留下赠给他的纪念物,便俯身拾起来回家了,从此,刘海身边除了一管短笛,又多了一颗大珍珠 。他常常有事无事地来到白龙潭边,坐在那里吹上一曲 。金蟾自从遇险获救后,为刘海的勇敢、善良所深深感动,又被这位英俊的少年的相貌所吸引,她渐渐思念起这位大智大勇的年轻人 。这一天趁父王离宫外出,她终于偷偷来到白龙潭,期待着与刘海幽会 。
刘海已年方二十五岁了,提亲的人不知道多少,他都一口回绝 。父母都已年迈,希望儿子早日完婚,了却老人一桩心事 。一日,父母逼迫儿子随媒人去相亲,刘海就是一百个不肯,父亲骂他:“你这个不肖之子,难道你还想要娶个龙女不成”?
这天,刘海砍完柴也来到了白龙潭边,伤心地吹奏着竹笛 。金蟾听到刘海的忧伤的笛声,心里难过极了,她恢复了龙女平日的打扮,悄悄地站在他的身后 。刘海仍旧吹着忧伤的曲子,一曲终了又吹一曲,还不知身后站着一位盈盈秀丽的姑娘 。
他放下笛子,从怀里拿出大珍珠,又回想起那天在白龙潭边林中战恶蟒、救金蟾之事 。刘海正想得忘情出神,站在他背后的龙女金蟾已开口言道:“大哥,你在想些什么呀?”
刘海转过身来,猛地见到面前站着一位美丽的姑娘 。只听她又说:“大哥,我就是你从蟒蛇嘴里救下来的小金蟾,是这南海龙宫里的龙女 。你父亲不是要你娶一个龙女吗?看来我们天生有缘!我虽然生在龙宫,贵为龙女,但我一直向往凡间的常人生活;我会像农家女子那样为你烧饭、补衣,侍候你年迈的双亲的;你说好吗?”龙女说完,羞涩地低下了头 。刘海一开始以为是在梦境,待他相信面前一切都是真的,又明白了姑娘的来意,更是喜出望外,连声说:“这难道是在梦中吗?”金蟾说:“这不是梦,是天赐良缘 。”接着又柔声细语地劝慰刘海应该相信她的诚意 。刘海感动极了,他深深地为这桩美满的姻缘而庆幸 。
于是,金蟾拿起柴刀,刘海挑着木柴,欢天喜地地双双回到村里 。刘海的父母见儿子带回来这样一个既漂亮又能干的媳妇,高兴得合不拢嘴 。村里人得知刘海讨了龙王的女儿做老婆,男女老少一齐来到刘海家祝贺,浮溪村像过节一样的热闹!
从此,刘海同往常一样上山砍柴,耕地,金蟾在家做家务,这对小夫妻活得十分的幸福美满!
这个村子里的地保是一个无赖,见刘海娶了如此漂亮又能干的女人,垂涎三尺 。从此,有事无事就往刘海家里跑,有时见刘海不在家,便用污言秽语挑逗金蟾,甚至动手动脚的 。虽每次被金蟾赶走,可他仍不死心 。一天,刘海上山砍柴,地保又能来挑逗金蟾 。金蟾忍无可忍,略施仙法吹出一阵狂风,地保吹上了云门峰顶,地保没有占到金蟾半点便宜,还差一点把命送掉了;爬回家中休养了半个多月,因此他怀恨在心 。一个月后,地保来到县衙,告发刘海娶了一个妖妇祸害乡民,要求官府为民除害,找拿妖女 。县官派出三班衙役前来捉拿金蟾 。
刘海和金蟾十分恩爱,怎忍分离?他们只得在村民的掩护下逃进了深山躲避 。
不料,上次刘海救金蟾时砍伤的大蟒逃下山涧后,流窜到齐云山白云洞,拜在澹然法师的门下,学得几招法术 。这次官府捉拿金蟾,当刘海和金蟾逃到翠微峰下避难时,大蟒借机要报刘海一刀之仇 。
一天,刘海外出寻食,金蟾留在神仙洞里歇息,大蟒施展妖术,吐出毒雾,将金蟾昏死过去 。刘海寻食回来,见爱妻生死未卜,痛不欲生 。突然,一条大蟒奔到刘海前面,欲将他吞入腹中,刘海知爱妻遇害是恶蟒所为,愤怒至极,举起腰刀与大蟒大战三十回合,直杀得阴风凄凄,山中百鸟也哑然无声 。大蟒虽学得一星半点法术,终不敌为爱妻复仇而怒火中烧的刘海 。大蟒已战得精疲力尽,边战边退,刘海伺机举起腰刀将大蟒拦腰砍成两截 。
刘海回到神仙洞里,搂住金蟾,嘴对嘴吸吮着,想把她体内的毒吸出来 。金蟾虽然昏死,但阳气未散,竟慢慢苏醒过来,夫妻相拥痛哭一场 。
金蟾本是龙女,她的眼泪化作滂沱大雨,下了整整七天七夜,黄山顿成了一片泽国 。
龙王正为女儿久久不归而生疑惑,遂派出蟹将出宫探查 。蟹将查明情况后回到龙宫复命,将龙女私奔,嫁于刘海为妻的前前后后,一五一十地向龙王作了禀报 。
龙王大怒,派蟹将带领兵丁前去捉龙女回宫,龙女态度坚决,至死不回 。蟹将便施用定身法,将刘海定在圣泉峰上的高岩石上,龙女跑到刘海身边,二目注视着刘海,对蟹将说:“我与刘海哥生生世世永不分离 。要想我回去,除非日出西山,南海见底 。”蟹将无计可施,回到南海复命,龙王只得作罢 。
不知过了多少年后,这一对有情人终于化成了黄山圣泉上一组石景,实现了他俩生生世世永不分离的誓言 。今天“刘海伴金蟾”这组奇景仍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 。
仙人指路的传说
位于云谷寺到皮篷路口 。一怪石屹立峰巅,其状似身着道袍的仙人,他一手举起,似为游客指引进入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又名“仙人指路峰” 。它之所以颇名盛名,不仅仅在于外形酷似,而且因为有一段对世人颇有启发作用的故事 。
相传很前,有一位两岁能文、四岁会武的神童,只因后来科场失意,擂台负伤,改行经商后又把老本蚀光,在走投无路的时就奔赴黄山来寻师访仙 。哪知跑遍了千峰万壑,连一个药农、樵夫的踪影也没见到 。干粮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烂了就披树皮、树叶 。渐渐地变得骨瘦如柴,一天终于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过了多久,来了一位身背篾篓,脚着山袜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过来,问明情况后,老人哈哈一笑说:“你怎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呢?哪里有什么神仙,你快回家去找人力气活干干,免得把一条命丢在这荒山野岭白白喂了豺狼虎豹 。”说完还送些野果给神童路上吃 。神童心想老人的话是对的,就千恩万谢地辞别了老人 。没走多远,猛一下醒悟过来,“我跑遍全山连个人影也没见过,那老汉分明就是仙人 。”他回头就追,追上老人后就双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给指引一条成仙得道之路 。老人说::“我哪里是什么神仙 。实不相瞒,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这才看破红尘,隐匿在此 。”神童半信半疑,但见老汉风度不凡,气宇若仙,决心拜老人为师,苦苦哀求不止 。谁知等他抬头再看时,这老人却变成了一块高大魁伟的“仙人指路”石 。
神童又在石头前百拜千叩,忽然石头人肚里发出声音:“踏遍黄山没见仙,只怪名利藏心间,劝君改走勤奋路,包你余生赛神仙 。”神童最终还是听信了仙人的话,后半生不但成家立业,而且日子过得很火红 。难怪清人曹来复以诗记之:“世事多乖错,投足皆模糊 。请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处指迷途 。”在入胜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桥仰视,仙人指路的形状又变成了喜鹊 。旁有一棵青松,状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称“喜鹊登梅” 。今人有诗曰:“摩崖千尺乱云堆,古杆苍松破石栽,喜鹊昂头迎过客,声声唱得老梅开 。”
仙女绣花传说
在黄山西海的排云亭向左眺望,有一巧石似仙女亭亭玉立,胸前有一奇松,如同绣花的台绷,名“仙女绣花”又曰“天女绣花” 。这个巧石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奇故事 。
从前,黄山脚下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两户人家 。一定以到黄山采药、采香菇和摘黄山云雾茶为生,只有爷爷和孙女二人,另一家以进山打猎为生,只有一个老妇和她的十八岁的儿子 。
采药的这家小孙女貌若天仙,老爷爷非常疼爱,取名“天女” 。爷爷进山采药、摘茶,天女在家烧饭、绣花 。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爷孙相依相伴,亦其乐融融 。打猎的这家,母子相依,小伙子勤劳能干,而且力气过人,母亲给他取名“大牛” 。两家相邻而居,有什么困难相互帮助,做什么好吃的也共同分享 。天女和大牛从小一起长大,大牛长天女两岁,他常常着天女一起玩耍,天女耍脾气时大牛也总是哄着了 。因此,两家人越发亲密了 。
说来不知不觉,两小无猜的小伙伴已到到了相互倾慕的年纪,两家老人暗暗为他们高兴 。大牛和天女不仅是天生的一对,家境也是门当户对,加上老人晚年有了依靠,自然,两家老人都非常乐意这门亲事 。
一天爷爷到后山松谷庵附近的黑龙潭边采药,突然从潭中窜出一条凶恶的黑龙,张着血盆大口直向老人扑过来 。天空顿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往日平静的潭水这时掀起冲天的巨浪,似乎要涌出潭外 。大牛也在附近寻找猎物,看见天色突变,赶紧跑到潭边棚里避雨 。还没有进棚,狂风挟着大雨迎面袭来,大牛看见前方雨幕中有一条恶龙围着爷爷上滚下翻,爷爷边挡边退,已经没有退路了 。大牛不容迟疑,立即提着猎枪冲上去,举枪对着黑龙的头部,一扳枪机,顿时一声巨响,从枪口喷出一团烈火,带着一颗打野猪的铅弹射向黑龙,不偏不斜正好射中黑龙的一只眼睛 。凶恶的黑龙没有料到“半路上杀出一个陈咬金”来,丢下老人,负痛窜回了潭里 。爷爷幸亏有大牛搭救,才得以脱险 。
这天夜里,两家人在一起吃顿晚饭,爷爷向天女和在牛的妈妈讲叙着日间大牛战凶龙的事 。又对大牛妈说:“大牛真是好样的,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嘿、嘿,当时黑龙那架式,若是胆小的人,莫说救人了自己也吓个半死哟!”大牛妈人说了句:“大牛救你是应该的” 。天女听到爷爷夸大牛,感到比夸自己还要高兴 。这时孔洞顾二位老人在前,依偎在大牛身边问长问短的,“大牛哥”、“大牛哥”的叫得好亲热 。两位老人会心地微笑着 。老爷爷起身告辞,大牛妈也转身进房 。亮着松明的堂前,只有两个年轻人还在低声软语,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夜已很深了,大牛和天女才依依不舍地各自回房休息 。
说来也奇,第二天早上,两家四口人一起说起昨夜稳中有降自做的梦,竟是一模一样的;说的是一位手持拐杖的白发白胡子长者对他们说:“我是本方”‘土地’ 。十几年前,天女的父母打柴路过黑龙潭,被黑龙所害;大牛的父亲上山打猎,遇雨在潭边亭里避雨,也给黑龙吞吃了 。小神我力薄势单无法治服它,你们须派一名童男子翻过黄山九十九座山岗,找到九十九个村庄,募化九十九斤白炭,然后打成一把宝刀;还要派一位玉女,到九十九个村里化来九十九两白丝,搓成九丈九尺的软索 。有了这两样神器,才能战胜恶龙 。”
大牛决心斩除这条恶龙,为民除害 。天女也不畏艰苦,愿与大牛哥一起杀黑龙,报仇雪恨 。两人身背干粮,起身募化好钢和白丝 。他们分别翻过九十九座山岗,找到九十九个村子,花了九十九天时间,把一切都备齐了 。
这天,大牛来到黑龙潭边,搬起一块巨石投进了潭中,立即水花四溅,黑龙从水中翻滚窜起 。它将尾巴一卷,顿时天昏地暗,又挟着一阵阵狂风朝大牛扑来 。大牛毫不示弱,举起宝刀迎上前去,与黑龙搏斗起来 。从潭边打到山上,又从山上要到平地,打了三天三夜,斗了九十九个回合,黑龙终于败了下来 。大牛挥起宝刀斩下龙头,解下腰间九丈九尺白丝带,绑住龙身,不让它复活 。
这条恶龙的血是黑色的,一直流到潭中,直到今天这龙潭里的水还是黑色的,因此人们叫它“黑龙潭” 。
大牛也累倒在山岗上,一倒地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少年,幻化成一座“卧牛峰”被斩下来的龙头,就是光明顶下的那块“龙头石” 。老爷爷常常拄着拐杖站在高崖上盼大牛醒来,天女则天天坐在西海门高高的西峰上等候大牛回来,她手捻五彩丝线,不停地织着一条最美丽的腰带,等到成亲那天送给大牛 。天长日久,她也变成一块仙石,这就是“天女绣花”石,变幻莫测,绚丽动人的西海晚霞,是天女织出的五彩腰带所化的 。
黄山传说
传说有一天,浮丘公来见轩辕黄帝,发现他眉宇紧锁,郁郁寡欢,便关切地问:“尊敬的帝王啊,你为啥闷闷不乐呢?”轩辕黄帝长长叹了一口气,无限伤感地说:“清晨起来,我到溪边梳洗,面容倒映水中,这才发现我已两鬓染霜,胡须斑白,唉——,我老了,老了!”
浮丘公说道:“世上万物有生必有死,你担忧又有什么用呢?”
黄帝摇摇头:“我不是怕死 。因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没有办完,土地要开垦、河流要治理、禽兽要驯化、植物要选种----我可不能早死啊 。”
“那有什么办法呢?”浮丘公为难地说,“只有神仙才能长生不老 。”
“不错,”轩辕黄帝脸上露出了笑意,“我听说凡人只要吃了仙丹便能超脱凡尘,成仙不老 。浮丘公,你快去给我找一个炼丹的仙境来 。”浮丘公不敢违抗,只得领命而去 。
浮丘公走后,黄帝每天丢一粒石子在瓮里,瓮里的石子已经一千多粒了,就是说浮丘公已经离开了三年 。这一天,轩辕黄帝放了石子,心里焦急不安,忽然容成子来报:“浮丘公回来了!”黄帝赶忙出门迎接,一见面来不及寒暄,便迫不及待地打问:“快说快说,事情办得如何?”
浮丘公施礼道:“尊敬的帝王啊,我终于找到了一个炼丹的地方,那真是个仙境 。”
“那地方在何处?”黄帝欣喜地问 。
浮丘公说:“江南有一群高山,只因山上多是黑石,我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黟山 。”
轩辕黄帝的高兴劲儿简直无法形容 。他顾不得让浮丘公休息,第二天便带着浮丘公、容成子和一些臣仆起程上路,直奔江南黟山 。到了那里,众人抬头看时,果真是个绝胜处 。只见奇峰错列,拔地而起 。一座座山峰千奇百怪,各具情态,真是“奇峰峰侧抽奇峰,怪石石上叠怪石” 。大家正看得张嘴咂舌,惊叹不已 。忽然,从山谷的一个洞穴中,飞出团团云雾,把眼前的美景遮掩到纱幕后面去了 。轩辕黄帝看得正入神,不料想景致被云遮住,非常恼怒,就用手去撕云扯雾 。说来也怪,那朵云竟顺原路像流水一般地流回原来那个洞里去了 。众人惊疑不止 。
轩辕黄帝如痴如醉,也不用浮丘公引路就一直向山里走去 。
行不多远,只见一座山脚下有一个水池,池上笼罩着团团雾气,容成子蹲下身子用手掬水,那水竟是热的!浮丘公说:“我曾听说山中有一个仙池,一定是这个了 。”轩辕闻听欣喜若狂,赶忙脱下衣服,跳进池中 。池水不热也不凉,浴罢精力倍增,使人飘然欲仙 。
再往前走,忽然一群猿猴嬉戏追逐,它们嘴里都含着各种各样的花朵,聚集在一块巨石上,只听见一声呼啸,一道黄光,猴儿们都不见了 。轩辕黄帝心中好生纳闷,便率众人追寻 。哪里追得上?山里本来就没有路,遍地野莽,处处青藤,更加怪石狼牙,走不了几步就陷入绝境 。黄帝不死心,又命容成子在前抡斧开路,跌跌撞撞一路寻来 。爬至一座悬崖,只听谷中喧喧嚷嚷,低头一看正是那群猿猴,只见它们把采摘来的鲜花全丢在一个大石槽中 。一块突石上,端坐着一只毛色雪白的老猴,几只小毛猴正在给它抚背搔痒 。轩辕黄帝心想,这一定是个猴王 。这时,那老猴王已站立起来,向山崖上的黄帝拱手行礼,嘴里还呀呀有声 。黄帝正欲还礼,只听一声呼啸,那猴王及猴群又都不见了 。
浮丘公走到黄帝身旁,低声说道:“据传这山中有一仙辕,能腾云驾雾,来去无踪,刚才见到的恐怕就是它 。”
轩辕黄帝点点头,又领众人走下山来 。忽然一阵阵醉人的醇香扑鼻而来 。众人四处寻找,只见一个石槽中有半槽淡红色的水,香味正是从那里飘来的 。容成子抢上一步,用手掬起饮了一口,不觉大叫起来:“仙酒!仙酒!”黄帝和众人一尝果然甘美,大家便狂饮起来 。
轩辕黄帝吩咐就在这山中垒石造屋 。第二天,大家便分头去寻找最理想的炼丹的地方 。他们攀山越涧,石头碰破了腿脚,荆棘扯烂了衣裳,走遍黟山所有的山峰,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地方 。黄帝便吩咐浮丘公搭炼丹台,容成子砌炼丹炉,众臣仆们砍柴备薪 。他自己却迫不及待地去找炼丹的药 。
炼丹需用九十九枝灵芝草,九十九根九节参,九十九对羚羊角,九十九朵玉露花,九十九个豹子胆,九十九颗无花果,九十九枚赤叶松,九十九片冰薄荷,九十九颗朱砂丸,再加上九十九滴甘露水 。要把这些东西配齐可真不容易 。然而,轩辕黄帝下定决心,炼不出仙丹绝不下山 。
黟山七十二座陡峭的山峰插入云中,有些地方连猴子也难上去,可轩辕黄帝却踏遍了每一寸山崖 。带来的粮食吃完了,只好摘野果子充饥 。那几个臣仆受不了苦,先后偷偷地跑走了 。最后,只剩下轩辕黄帝和浮丘公、容成子三人 。他们千辛万苦地过了九年,才找齐了各味药,只是缺少了甘露水 。这时,浮丘公又病倒了,轩辕便把容成子留下来照顾他,自己又爬进深山 。这天,他累得很,看见桃花溪里有块光滑平整的大石头,就爬上去休息 。当他蒙蒙胧胧闭上眼,忽然听见山林里传来一阵叮当悦耳的仙乐 。不久,他就看见从林中走出两只仙鹤,边走边舞 。仙鹤后面,有一位白胡子,白眉毛的老翁,骑着一头雪白的鹿,正向他缓缓走来 。他吃了一惊,赶忙起身施礼,向他打听何处有甘露 。老仙翁笑而不答,只是掷下一块方巾 。那方巾正飘落在他脚下 。他定睛看时,见方巾上有二个字:丹井 。黄帝欣喜若狂,一下子醒来,再看时,方巾不见了,原来是一个梦 。他一骨碌爬起来,在脚下一块石头上打琢,找那眼丹井 。岩石十分坚硬,凿了一天才凿了一小块石屑 。黄帝不灰心,一直掘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凿出一眼井,井水甘甜芬芳,果然是甘露水 。
浮丘公闻讯赶来,他的病也好了,他们立即动手把各种药捣碎做成丸,然后升火开炉 。
他们整整炼了三年,原来准备的象山一样高的柴垛烧完了,炼丹台附近的树全砍尽了,浮丘公和容成子不得不到远处去砍柴 。轩辕黄帝在炉前烧火,他把最后一块松柴填进炉膛,砍柴的还没有回来 。眼见炉膛内的火渐渐小了,黄帝急得坐立不安 。炼丹的火万一熄灭,那就前功尽弃了 。他又一次抬眼望望山道上,还是没有人影 。怎么办呢?黄帝便把自己的一条腿伸进炉膛里,这时炉火才旺起来 。
烧着烧着,炼丹炉内骤然一声巨响,射出万道金光 。远山近壑都被照得通亮 。浮丘公和容成子急忙赶来,黄帝还安祥地烧着他的腿呢 。他俩把黄帝的腿拔出来,三人看看丹炉,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仙丹炼成了 。
那些半途逃走的臣仆,听见黟山一声轰响,又见万道金光,知道仙丹已经炼成,便纷纷赶来 。可当他们赶到的时候,黄帝、浮丘公和容成子已经服了仙丹,脱胎换骨,飘然成仙了 。臣仆们见那三人已慢慢飘离地面,便苦苦哀求也把他们带上天去 。
轩辕黄帝看了他们一眼,没有答理 。三人脚踩祥云,渐渐升高 。有一臣仆纵身一跃,抓住了黄帝的胡须,想跟他们一道上天,不料上至半空那胡须忽然断了,把那臣仆摔下来,变成了一块怪石 。黄帝的胡子落在地上变成了龙须草 。现在山崖石缝边那一丛丛绿油油的龙须草,就是当年轩辕黄帝的胡子变得 。
黄帝、浮丘公和容成子吃了仙丹变成神仙,从此长生不老,一直在为人类造福,因为黟山是黄帝炼丹的地方,后人就把黟山叫作黄山了 。
现在黄山七十二峰中的轩辕峰、浮丘峰和容成峰,就是纪念他们的 。桃花溪里,他们用过的丹井至今还保存着呢!
乾隆皇帝黄山寻父
清军进关,入主中原,顺治皇帝唯恐皇子,皇孙娶汉人女子为妻败坏高贵的血统,便立下家法,帝室子孙不允许娶汉人女子为妻 。违了这条家规,便要宗人府定其不赦的大罪 。
据说乾隆皇帝乃汉人陈阁老的儿子 。乾隆与雍正妃子所生的女儿系同时出生,雍正帝为得一子便密令宫娥“掉包” 。陈阁老见儿子被换,怕日薄西山后朝中风云变幻,惹来大祸,遂借故辞官回故乡浙江海宁去了 。
过了些日子,陈阁老仍觉得不安,生出一计,对外称病不起,办了假丧事 。他秘密潜入黄山,来到云谷掷钵禅院请求削发为僧 。住持问其来意,他吟诗一首作答:“功名窥破寸心轻,愉似大千一点尘 。洗垢钱塘嫌水浅,投身云海好翻身 。”“掉包”进了皇宫的陈阁老之子被取名弘历 。深得雍正的喜爱,后来继承了皇位,便是乾隆皇帝 。
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乾隆有一次偶然听见两个老宫妇议论起他的身世,便秘密讯问了她们 。宫女不敢隐瞒,以实相告 。乾隆不动声色,先毒死两位宫女灭口,然后六下江南,名为游历风光,了解民情,实则为寻找生身之父 。他身着布衣便服深入士民之,中有时又装扮成豪门公子打进上流社会 。
有一次乾隆在海宁城中酒肆小饮,邻桌坐着两位久别相逢的老朋友也在饮酒叙旧 。一老者问:“你在陈阁老家多年,阁老已故去 。你靠什么生计?”被问之人显得有些神秘兮兮地说:“阁散了家人,赠我些银两,让我去外地开个小店维持生计 。阁老病未故世,是去徽州荒山作了僧人 。”问话的老者“啊”了一声,显得大为惊愕 。
乾隆得此消息,携贴身太监一名,日夜兼程赶往黄山 。当时五百里黄山有大小寺庙,茅庵一百多所,要寻找一名隐姓埋名的僧人,不啻于大海捞针 。乾隆天资聪慧,他先到祥符装作僧客,乘敬香礼佛机会,目扫众僧,见无一人与自己容貌相似的 。接着又到慈光寺,寺中僧人近千,如何一一过目?他向长老请求,要在宝刹作大法事,请长老每班安排八十一名僧人念经 。并要求全寺僧人不遗漏一人,不重复一人,长老应允 。法事作了三天三夜,乾隆目不合眼,耳听乡音,结果仍无一人面目与自己相似,也未听出有海宁口音之僧人 。
乾隆离开慈光寺来到云谷掷钵禅院,见过当家住持,说是来山烧香礼佛,但有个请求,要面敬全寺僧人一面,又问住持:“除你之外,全寺共有多少僧人?”答曰:“四十八名 。”于是,住持引出众僧与乾隆相见,看了四十七位僧人与自己长得都不像,当最后一位老僧走到乾隆面前,一看,此人虽年老,又不僧人打扮,但相貌与自己极为相似 。乾隆惊喜万分,紧随这位老僧到了他的禅房 。乾隆问其法号,俗姓,家住何方,有无子女等 。老僧打手势示意自己又聋又哑,听不清,也说不出 。却在纸上写了四句话:“我的东边耳朵差,名字叫八叉,万里水无浪,有子在金华 。”乾隆见了大失所望,再问他时,老僧却疯疯癫癫,答非所问,于是乾隆只得下山 。
乾隆一路上琢磨着老僧写的四句话,忽然,他醒悟过来:“东边耳朵差”是“陈”字 。“八叉”为“父”字 。“万里水无浪”即“海宁”,“有子在金华”,“金”与“京”同音,说明有个儿子在京城 。乾隆知道老僧正是他的自己的父亲,这时他同贴身太监已走到箬岭,立即转身回到云谷禅钵院,可那位老僧已杳然不知去向 。乾隆只好拖着疲惫的脚步下山,一路上伤感不已,遂吟诗一首:“我到黄山觅父翁,马蹄踏遍百千峰 。八叉对面不相识,万里奔波一场空 。鹤舞长天清泪淌,龙归幽壑白云封 。茫茫云海亲何在?梦里依稀靓玉容 。”
轿顶峰传说:轿顶峰在松谷道中,紧邻书箱峰,为36小峰之一,海拔1032米 。峰状似轿顶,故名 。相传,古代一恶霸欲霸占民女水英为妾,水英内心不从 。当花轿行至松谷庵旁,水英说此处风景宜人,要停轿观赏 。迎亲的人与轿夫只得停下来 。众人正在指手划脚地看景时,水英却在轿中暗暗祷告,请求神灵相救 。她的话刚止,一股狂风突然刮起,将轿夫和迎亲者吹得无影无踪,而花轿连同水英本人在瞬息之间却变成了一座青翠欲滴的轿顶峰 。恶霸得知后气得昏死过据传,古时候甘肃天水郡伯张尹甫(字松谷)因替受冤的百姓主持公道,受到排挤打击,被贬到黄山旁边黟县做了个小官 。
神鹊是尹府
据传,古时候甘肃天水郡伯张尹甫(字松谷)因替受冤的百姓主持公道,受到排挤打击,被贬到黄山旁边黟县做了个小官 。
一年夏天,县里两条河水泛滥,他带领众人抗洪,三天三夜合眼,病倒在堤坝,被人背回家里 。家人四处求医,吃了几副药仍不见好,已是面色憔悴、奄奄一息 。
突然,一只身高三尺的大鹊飞进他家,拨开众人为尹甫号脉,随后割开自己的腿,滴了一碗血,让尹甫服下 。数日后,大鹊死了,尹甫将其安葬于黄山光明顶 。此鹊乃是神医扁鹊 。
尹甫原本识得一些草药,略通医理,此番起死回生,日日钻研医书,医术也大有长进 。一日,游览黄山,见道边倒着一位打柴人,双目紧闭,气息微弱 。尹甫上前一瞧,是被毒蛇咬伤 。他就近采来几种药,又配上随身所带的囊中药,捣烂后敷于伤口,伤者渐渐苏醒,连声说谢 。尹甫与之聊起来,得知附近常有人受这种伤后得不到医治很快死亡,他立即弃官入山,在芙蓉峰搭起一间茅草屋,为百姓治病 。
他靠采药卖药为生,对穷人看病则不取分文 。
有一次,尹甫在悬崖上采药,腰间绳索断裂,跌入万丈深渊 。他没有摔得粉身碎骨,起来发现掉在一只狐狸身上 。那狐狸被压昏了,好一阵才醒过来,看见尹甫作揖道谢,摇摇头走了 。几天后,有一女子找尹甫看病,是中箭了 。尹甫拔出箭,问起女子如何中的箭,女子没有回答 。尹甫没有追问,一心只想着看病 。箭上有毒,非同一般,尹甫配了两种解毒药,先在自己身上试,不幸中毒身死 。那女子一看尹甫为救自己而死,放声痛哭,不小心碰翻尹甫配药用的雄黄酒,当即现出狐狸相 。原来她是一只功夫不够深的狐仙 。上次救尹甫的正是她 。
箭是猎人所射 。一位老者把狐狸送回山中 。受过尹甫恩惠的人将尹甫隆重埋葬,又在坟旁建起一座小亭,命为松谷亭,纪念尹甫 。亭子竣工那天夜里,狐女跪在那儿祷告了半天 。第二天,有人看见一只大鹊自尹甫坟里飞出 。
从此,山中有人迷路,大鹊会飞来指路 。风雪天,有人困在山中,大鹊会衔来吃的喝的 。穷苦人家有人得病,缺什么药,会有大鹊送到门前 。有人吟诗赞曰:“生前弃官结草庐,甘守清贫多辛苦 。死后依然救苦难,感念神鹊是尹甫 。”
千云戏王生
传说,古时候黄山脚下有个善于绘画的王生 。他三次未考中进士,第四次进考场前打听到这一任主考官喜欢描绘黄山风景的画,决定献画巴结奉迎主考官 。他进了黄山,十天后画儿画好了,又作诗一首,研好墨准备题于画上 。就在他低头涮笔之际,一片“干云”从窗户钻进来,打了两个滚儿又悄然离去 。王生提笔要蘸墨,发现砚上一干二净,点墨全无 。他环顾四周,见窗前一丝云雾正在散去 。“莫非有云喝了我的好墨?”王生愣了一下,又研好一砚墨,藏于桌下探出脑袋观看云如何吞墨 。怎奈半个时辰过去,不见云来 。出门去找也没有找到,进门一瞧,墨又被吃了,墙上还留下一首诗:
“昨日梦香墨,今晨口干渴,偶尔过窗前,请君莫怪我 。”
王生读罢,呆站在那里 。这时,一股浓云冲进门窗,屋内顿时大雾弥漫,转眼之间又散尽 。刚画好的画儿不见了,桌上还留下一首诗:
“欲求功名本常心,歪门斜道不可行 。借画换钱救穷人,堂堂君子有正心 。”
王生看罢,急忙收好纸墨笔砚,下山去了 。
从黄山回来,王生记着云对他说的话,不敢再起献画的念头,怕灵气十足的云给他带来麻烦,日日埋头苦读,文章写得略有长进 。眼看考期将临,王生又起了献画之心,还想借献画的机会为考官送上银两 。于是,他忘了云的劝告,依胸中所记画了一幅比上次还好的画,献给主考官,并进行贿赂 。果然,王生如愿以偿,考中进士,封了县官 。他好不得意 。
王生赴任前两天下起大雨,雨后四处是云雾 。天一放晴,王生上了轿子踏上官道 。轿子走出十里,背后来了一帮骑快马的衙役,不由分说拖王生出轿,把王生押走了 。原来,王生献的画上有一首诗写道:“黄山百里风光好,恩人泽惠德行高 。千秋光芒共日月,再生我父乐一笑 。”可大雾过后变成了——“考官大人心肝黑,收我好画又受贿,莫看今日乐逍遥,明日出门遭天雷 。”
考官一怒令人抓来王生,以辱骂朝廷命官罪,先打一百杖,收回进士身份,又除去官位,流放边疆 。事情传出去,主考官也被革职查办 。
龙须草传说
黄山到处长著一种野草,这种圆杆儿草长得葱绿葱绿的,一蔟一簇的,细细长长的 。黄山人说这是轩辕黄帝的胡须,叫做龙须草 。这又是一段小故事 。
从前,黄帝在山上炼丹,炼了一些时日,他和当地老百姓相互处得很好,老百姓也都愿意亲近他,很尊敬他 。皇帝把炼的丹药吃了以后,心里既高兴又发愁 。高兴是因为吃了神丹便会长生不老;发愁,是他舍不得老白姓,老百姓也舍不得他,但毕竟还是要分手啊!他便把老百姓招来,向他们告别,许多老百姓齐声喊道:“皇帝皇帝,带我们一起上天吧,听说那里太好了!”皇帝说:“你们没有吃过神丹,飞不上去......”话未说完,皇帝的两只脚便渐渐地离开了地面 。这时,有几个老百姓冲了上去一把拽住黄帝的胡须,皇帝急得连声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啊!”就在这说话的当口,皇帝的胡须拽断了,那几个老百姓从空中落了下来 。
皇帝的胡须被大风一刮,吹落得到处都是,落在山峰上,悬崖上,岭头上,山坡上......说也奇怪,胡须落到的地方,很快就长出了又细又长的圆杆儿绿草 。哇,皇帝的胡子变成草了!当然罗,皇帝是真龙天子嘛,这种草理应叫龙须草了 。
- 安徽黄山黟县守拙园
- 安徽黄山罗东舒祠
- 黄山翡翠谷为什么又叫情人谷
- 安徽黄山西递古村
- 黄山毛峰的传说
- 黄山市花/市树/市鸟
- 黄山民俗风情:仙人晒鞋的传说
- 黄山地区婚礼习俗
- 黄山地区丧葬习俗
- 黄山地区生诞与寿庆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