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鼓浪屿种德宫民间信仰习俗

鼓浪屿原是一个荒芜小岛,传说宋末元初,与鼓岛一水之隔的嵩屿、东屿、贞奄、坂上一带姓李的渔民,因在海上捕渔,为避狂风骤雨,遂在鼓岛西北部的一条小河流(现俗称旧庵河)两畔及现称康泰垵一带修建房屋定居,称为李厝澳,成为鼓浪屿最早的居民点 。
明永乐(1403—1424)年间,该地流行鼠疫,李姓为逃避鼠疫迁回嵩屿一带 。旋有角尾锦宅黄姓迁入李厝澳,从事农业开发 。并改称住地为内厝澳 。又据谱牒记载:元末明初,有李姓人到鼓浪屿聚居 。
明成化(1465—1487)年间,角尾锦宅黄姓家族陆续到鼓浪屿居住,而且规模较大 。鼓岛早期的居民,受到隔海嵩屿、东屿、青礁、白礁一带居民崇拜“保生大帝”(又称大道公)的影响 。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居民一旦患病,往往祈求神明保佑 。而同安白礁慈济宫(今属龙海角尾镇)祀奉的大道公,正是一位医神 。于是鼓岛居民就到白礁去请捧大道公神像,建造种德宫,以便居民祈求膜拜 。
种德宫最初坐落于鼓浪屿西部鸡母山向北延伸支脉西麓坡地濒临小河处,背山面海,信众称为大道公庵 。以后庵未知何故停止祀奉大道公活动,故称其庵为旧庵,称庵前之河为旧庵河 。据传说大道公神像被请进种德宫祀奉的年代,大约是在明成化(1455—1487)年间 。志书虽无详细记载,但据1986年7月10日,厦门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鼓浪屿鸡山路旧庵河俗称“面包石”下出土的《明处士振山黄公墓志》,考证出墓主黄一鹄,字石佐,号振山,系世居鼓浪屿的小知识分子,生于明隆庆二年(1568),卒于天启元年(1621),于天启二年(1622)葬于鼓浪屿种德宫附近 。
据上述考证,可知最早的种德宫是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以前 。据说当时请进大道公神像是从康泰垵的一条大石板登陆,故后来群众称该条大石板为“大道公桥”,该条大石板是鼓浪屿最早对外交通的码头,已于1980年被围垦埋没地下 。另有一种传说,据说是居住鼓岛姓李的渔民,看到海面上漂来一尊大道公神像,便将它捞起来请捧回家中祀奉,后来信众日多,便在上述地址建造种德宫祀奉 。该宫大约在明天启二年(1622年)以后荒废,原因未详 。该宫在未改建为鼓浪屿电器社之前,尚可见有石柱、石础件等 。可推测它具有一定规模,面积约100多平方米 。
在上述种德宫停止活动后,聚居在现今内厝澳路与鸡山路的居民,又募资在鼓浪屿西北部俗称湾仔尾山东南麓坡地(现编为内厝澳路门牌373号)新建一座种德宫 。其始建年代,志书未载 。据上述出土墓志考证,当在明天启二年(1622年)以后 。民国十二年(1923年),该宫董事会在厦门祖婆庙旁购置一间店铺,收租作为赴白礁谒祖进香之用,所立碑记犹存 。该宫历来是由信众组织董事会管理 。每年逢旧历三月十五日之前,要举行上白礁谒祖进香,虽没有像兴贤宫有人物化装文艺队伍踩街活动,但却以演戏闻名厦鼓,有时一连演了好几天,甚至同时演出两台戏,热闹异常 。还有每年逢旧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行乞龟活动,也非常热闹 。
种德宫是一座三门二进殿宇,建筑面积约78平方米 。宫后及宫右另筑护厝,整座宫宇掩映于古榕树下,环境幽静,总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 。正中大门顶石梁横刻:“保生大帝”四字 。其上悬挂直书“种德宫”木匾 。中门两侧刚门框石柱上分别刻着:“点水活生灵,庙祀桑邦弘种德”及“一丝神脉里,纶封大帝尚真人”的联对 。宫门两旁各安置一双精雕大石狮 。进入宫门为拜殿,殿中安置一供桌,桌之前有一件铜制大香炉,系信众庄天赏于1992年奉献 。再进为龙虎井,原两侧墙壁雕画龙虎图像,故称天井为龙虎井,以前房屋维修时天井被封顶 。现今重建后已恢复天井 。后殿正中案上神龛中祀奉保生大帝神像 。神像金面黑须,两目炯炯有神,端坐龛中,凛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 。后殿两侧配祀36官将神像,显得肃穆庄严 。
种德宫传统的崇拜活动节日有四日:
每逢旧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行乞龟活动;旧历二月十四日,请同安梅山寺菜姑来宫中举行拜千佛(但自1996年起改请厦门南普陀寺法师来宫中主持拜千佛);旧历三月十五日之前大约初十日左右,举办到白礁慈济宫及青礁慈济宫谒祖活动;但自1996年起改请厦门南普陀寺法师来宫中主持拜干佛;旧历九月十四日又再请同安梅山寺菜姑来宫中举行拜干佛;旧历十二月十四日举行送神活动 。
鼓浪屿岛的种德宫是目前岛上仅存的一座祀奉保生大帝的庙宇 。她在鼓浪屿开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例如居住该宫附近的居民,习惯上称他们是居住在大宫前、或宫后、大宫顶、大宫边,然后告诉人们地址和门牌号 。尤其是海外寄侨汇信来的、信封上的地址通常是写厦门鼓浪屿内厝澳大宫顶某人收 。可见种德宫作为鼓浪屿的重要地名还在发挥作用 。
种德宫殿宇规模虽小,却声名远播,信众遍布 。平日里来宫中烧香的不仅有本地人,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尤其宫中每年举行的各种信仰活动名目繁多,形式独特,自成一派 。这些活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鼓岛居民的生活,对鼓浪屿的文化、宗教、民俗、旅游等方面也都具有—定的现实意义 。
种德宫的民间信仰活动:
一、十二月廿四日的送神仪式
种德宫一年的祭祀活动以年终十二月廿四日的“送神上天”拉开序幕 。据说,玉帝即天公是神仙界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高居于无上的琼楼玉宇之中,派遣各路神仙下凡代行天意,处理凡间一切事务,并规定各种神仙必须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回到天庭,作详细汇报,以实现天理昭昭 。因此,十二月廿四日一大早,种德宫内供奉的所有神明都要升天面陈一年的业绩 。
黎明时分,宫中的理事会成员和护法(即那些长期固定在种德宫帮忙的信众)在所有神像前的供桌上摆设牲礼 。牲礼一般包括鲜花、素果、糕点、酒和“三牲”,“三牲”指鸡、鸭、鱼、猪中的任意三种,有时用猪前蹄代替猪 。之后在神像前的香炉中插上点燃的香,在专门烧纸祭品的火盆中烧“送神马”,意即请神明骑上神马升天 。“送神马”是一种黄色纸符,长17厘米,宽15厘米,符上红笔绘六个侍从,其中五人手持旗幡、宝盖,一人牵一匹马,均立于云端,象征神明的随侍和坐骑 。烧完送神马,还要烧“金”,即烧纸钱,供神明随身携带 。所谓的“金”也是黄色纸符,长约10厘米,宽约9厘米,符上红框内绘财神、送子神和寿星,三神并立,头顶处写着“财子寿”,整张纸面刷了一层金箔 。烧过金之后,大家认为时辰已到,神明已离开,送神仪式宣告结束 。稍事休停后,人们开始清扫宫庙,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
二、正月初四日接神
据说,神明升天向天公汇报后,在天庭过完春节,都要在正月初四下列凡间,领玉帝旨意,继续执掌各自的职司,因此,宫中要举行接神仪式 。民间认为“送神要早,接神要晚 。”因为据信,神明远道而来,行程费时,上午出发,抵达人间也是下午光景,因此仪式常在下午三、四点钟进行 。
与送神相同,要在每座神明前摆放丰盛的祭品,接着烧“接神轿” 。接神轿是与送神马大小相同的黄色纸符,符上从上至下绘着四组图案:最上面的图案为两盏灯笼衬着一个横幅,上书“合家平安”,第二组为三个着道士服饰的神明,第三组为三个着和尚服饰的神明,最下面一组为一匹马和一乘轿,中间写着“迎接”二字 。符的意思很明确,即迎接种德宫祀奉的道教、佛教众神明骑马坐轿回驾本宫 。然后在神像前点燃三注香,手持香到天宫门外朝天叩拜三下,再返身回宫中把香插进神像前的香炉中,这就表明已把神明接回了神位 。接下来还要烧“金” 。据说神明上天宫时,已把身边金银用于各种应酬,现已囊中羞涩,须烧些金供众神日用 。神接回来后,众善男信女便可来宫中祭拜众神,许愿或还愿 。
三、正月初九日天公诞和六月 初七日天门开,设醮答谢天公
闽南一带民间信仰中,除了各地共同信仰的佛祖和地区性的妈祖、保生大帝之外,敬拜最为隆重的要算“天公生日” 。传说天公诞于正月初九日,闽南许多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甚至寻常百姓都要在这一天为之做生日 。种德宫主祀保生大帝,宫中也无玉皇大帝的神像,然而顺应民风,把天公涎固定为宫中的主要祭祀活动 。
敬天公仪式多在凌晨时举行,人们以为这时环境清静,祷祝最宜上达天听 。这一天,种德宫除备办素斋之外,还敬奉五牲(即猪头插上猪尾表示全猪,加上鸡、鸭、鱼、蛋为五牲):蒸年糕、发果;年糕、发果上撒大红枣、红米花;还要做糯米寿龟 。供品摆在宫门前的六张漆红案桌上,旁边设一个大铁桶专门用来烧“天公金” 。天公金比普通金大四倍,图案相同,只是天公金多了三行字:日日进财、生意兴隆、合家平安 。天公金要折成元宝状,敬礼天公后焚烧,以祈招财进宝 。种德宫内外两张主供桌旁各立一支一人多高的红蜡烛,三柱大香则插在宫前的大铜炉中 。这一天,种德宫里里外外都是提着供品前来为天公祝寿的信众,鼓岛的老年人几乎都要前来祭拜一番,小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最是快活 。
旧历六月初七日,俗称“天门开” 。种德宫往往请来道士设醮答谢天公,这称之为“做半年” 。做半年与天公诞都是祭拜上天的隆重典礼 。民间传说六月初七日是玉帝成道称帝的日子,这一天天门大开,三界十方神仙都要上天为玉帝拜贺 。而民间百姓往往趁这一天,祭拜天公,一来酬谢天公半年来的保佑与赐福,二来乞求天公感念诚意,继续降福降贵 。
早晨约七、八点钟,种德宫内外的供桌上摆满供品,元宝形的“天公金”垒成山形放在供品旁,红烛高烧,香烟袅袅 。道士在道场中坐定诵经念咒,这就是设醮 。醮是道教仪式,与斋往往连称为斋醮 。具体地说,斋是指整洁身心口,调和心仪的仪式,醮是上章祈求等一系列具体的祭祷仪式 。种德宫的设醮仪式虽源于道教,但形式已改变很大 。此时的设醮是由道士念一些歌颂天公和代表信众向天公祈年好运的经文.与道教正统的斋醮相比,六月初七的斋醮科仪简单了许多 。
道士往往要诵经一整天,中午稍作休停,下午接着进行,而这一天来种德宫参加祭祀活动的信众也非常多,宫中往往煮凉粥免费提供给信众及周边居民 。
四、正月十二日至十八日乞龟
闽南所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宫庙,恐怕只有鼓浪屿的种德宫才有如此隆重的乞龟活动,这应与间南人普遍存在的乌龟崇拜有关 。在闽南,龟与贵谐音,百姓将龟看作象征“福、禄、寿、喜、财”的吉祥物,因而民间多有做米龟习俗 。“乞龟”所用的龟是糯米或面粉做成的,用木模铸出乌龟样子,龟背上刻着“合家平安、生意兴隆、早生贵子”等诸如此类的吉祥文字 。种德宫供信众乞的龟最大的约80斤,最小的约50克 。乞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放龟 。正月十二日至十八日,信众会到种德宫保生大帝神像前许愿,他们或亲手制作或买来米龟放在宫中(现在多为信众出钱由种德宫置办各种米龟),这称为放龟种,意即种“富贵”籽,得“富贵”果 。第二阶段为乞龟 。向保生大帝许过愿,要到摆满米龟的供桌前挑选中意的米龟 。生意人多取背上刻“生意兴隆”的米龟,而求平安的则取“合家平安”的米龟,大小随意,然后带回家 。第三阶段称为还龟,乞来的龟来年都要奉还的 。因为人们认为,向保生大帝许下的愿如果实现了,来年必须还龟还愿,而且多是双倍奉还 。
乞龟活动持续六天,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着希求富贵的心愿,因而,乞龟活动很受信众的欢迎,成为种德宫主要的信仰活动 。
五、二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十二月十九日的拜千佛活动
种德宫主奉保生大帝,其余多是道教神明和民间俗神,唯一的佛教神像——观音像也只供在主殿左侧的小舍中,然而宫中一年中却要举行三次隆重的拜千佛活动 。拜千佛其实是闽南流行的拜观音 。据说观音诞于农历二月十九日,涅槃于九月十九日,成道于六月十九日,这三日皆称为“佛祖生” 。(不知何故,种德宫把六月十九日改为十二月十九日举行拜千佛活动) 。1996年以前,种德宫主要请同安梅山寺菜姑主持拜千佛活动,1996年改请厦门南普陀寺法师 。
拜千佛仪式开始前,观音像前的供桌上摆满了鲜花、素果、素食,香与红烛也早已点燃 。南普陀法师一行六人,端坐于观音像前的蒲团上诵经,内容是祈求佛界众仙保佑一方百姓 。下午的活动是由法师做“蒙山” 。蒙山为佛教用语,意思是祭祀无主的孤魂野鬼 。种德宫做蒙山据介绍是祭祀种德宫众神管辖范围内所有的游魂 。宫中会准备几桌素宴,放在宫门前的广场上,供野鬼享用 。大约两、三个小时后,在认为鬼魂已吃饱喝足,法师也停止诵经,拜千佛活动宣告结束 。
六、三月中旬前的进香活动
旧历三月十五日之前大约初十日左右,种德宫举办到白礁慈济宫及青礁慈济宫谒祖的活动,即所谓的进香 。进香是种德宫最隆重的活动,这一天凌晨三、四点钟,宫中的理事及护法就来到宫中,为要抬去进香的保生大帝像、护卫——中坛元帅像、座骑——虎爷像沐浴更衣 。而早在一、两个星期前,他们已开始用纸钱叠20万支金元宝,油漆三乘官轿及宫中所有的案桌,制作旗、幡、宝盖等 。大约七、八点钟,宫中请来的锣鼓队及乐队开始表演 。期间,前来抬轿、扛旗的信众已统一着装,静候待命 。其他信众也陆陆续续到宫中焚香准备一同前往 。约八点钟一切准备停当,种德宫前的三扇门全部关闭,主门封上朱笔批“保生大帝封”的黄色纸符 。
随着一声吆喝,三乘官轿同时抬起,年轻力壮的轿夫围绕着种德宫前的广场快跑起来,而且边跑边左右剧烈地晃动着轿子,以显示出巡的威仪 。跑完三圈,队伍出发,为首的人手持一面镶黄边,中间绣“令”金字的黑旗,旗后四人手持上书“肃静、回避”的木牌,三乘官轿紧随其后 。第一乘轿坐着中坛元帅哪吒的神像,第二乘为虎爷,第三乘就是保生大帝,轿后一人手持宝盖凉伞 。每一乘轿的四角都挂了一长串纸元宝,轿背面吊着五皇旗,即青、红、白、黑、黄,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 。彩旗队、锣鼓队和乐队跟在官轿后一路边走边表演 。上千信众手持大香簇拥着进香队伍缓缓前行 。进香队伍每年都有1200多人,他们从种德宫出发,经内厝澳路在水产研究所附近的海堤下船,前往白礁谒祖 。由于人数较多,需18艘船运载,上岸后也需动用20多部汽车 。
进香队伍一到龙海的白礁慈济宫,就受到鞭炮声的迎接 。在慈济宫前的广场中心,成串的鞭炮噼里啪啦地乱响,硝烟冲天,地面的鞭炮屑已堆起厚厚一层 。种德宫的三乘官轿一到宫前,就围绕着鞭炮燃放区猛跑三圈,然后被直接抬进慈济宫的正殿,摆放在指定的位置上 。人们认为,慈济宫是保生大帝正身所在地,把他在各地供奉的分别身抬来,沐浴宫中香火,感受正神灵光,这些分别身就会神力增强,更加灵验 。因此,轿子放在正殿的时间一般长达一个半小时 。而随之而来的信众在这段时间可以祭拜慈济宫中所有的神像,把从种德宫带来的大香插进香炉中,再从慈济宫取一些大香准备带回种德宫 。之后,进香队伍再去海沧的青礁慈济宫进香祭拜,仪式与上述相同 。
进香归来已是下午四、五点钟 。船在黄家渡码头靠岸后,进香队伍巡游鼓浪屿的主要街道,然后经三丘田直接回种德宫 。
三乘官轿一到宫门前,仍要绕广场跑三圈,之后落轿 。锣鼓队和乐队在广场上排开,再次表演起来 。此时,宫门上的纸符已启封,保生大帝及所有神明像前的香炉由宫中理事插上从两个慈济宫取回的香 。人们恭恭敬敬地把三座神像抬回原来的神龛中,顶礼膜拜一番后,活动告一段落 。
晚上七点半左右,宫门前一般会演大戏,邀请的是同安、龙海或厦门的歌仔戏团或民间现代歌舞乐队 。戏是演给众神看的,因此戏台面向种德宫大门 。戏台周围摆了许多椅子,供周围居民和信众观看 。戏演到约十点钟就结束了,一天的进香活动也到此为止 。
七、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诞和三月十六日设醮犒将
保生大帝是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的俗神 。他生前是医生,死后被民众奉为医神 。民间认为保生大帝能替人消灾祛病,因而祀奉他的香火历来很盛 。三月十五日据说是保生大帝的诞辰日,鼓岛信众都会到种德宫添油进香 。这一天宫中要蒸六百多斤鸡蛋,涂成红色,以保生大帝的名义分给信众的小孩,每人四个 。据说吃了保生大帝的生日蛋,小孩健康地成长 。下午三点左右,宫中为保生大帝备荤礼,名曰“祝寿宴” 。
三月十六日,保生大帝要请各路神明来宫中做客,这就是所谓的设醮犒将 。清晨,从同安请来的道士祭拜天公和保生大帝之后,须安镇五营,即确定本宫保生大帝的管辖范围,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营 。东营设在笔架山上,南营设在旧庵河,西营设在今水产养殖场,北营设在今玻璃厂,中营设在种德宫,由三个道士和宫中理事一同前往 。一路上三个道士吹着牛角螺,一口气吹五声,共吹三次 。到了上述地点,就在选定位置贴上五营符,然后返回种德宫,举行设醮仪式 。
这里的设醮是由道士施法邀约民间所知道的所有神明前来种德宫做客 。首先要向神灵发递文书作为邀请函;然后诵经、焚香,引领众神入宫就坐席上,并且,隔会儿就烧一些“金” 。在宫门外也要备办30桌酒席,包括鸡、鸭、鱼、肉、酒,这些是为种德宫供奉的36官将和做客神明的侍从准备的 。此外,还要准备草料喂神明的坐骑 。这整个过程称为“犒将” 。设醮犒将仪式结束后,所有的酒菜一般由宫中的理事、护法和帮忙的信众分享 。
八、二月初二日土地诞和八月十五日福德正神诞
种德宫保生大帝神像左侧的神龛中供奉着一尊土地公神像 。土地公正名为“福德正神”,中国很早就有土地崇拜活动 。人们认为土地生长万物,是生命之源,因此封土地为神社 。民间传说中的土地公管的是一条街,一方土,地位虽不高,却是“县官不如现管”,人人敬畏 。对此,闽南地区有句俗语“得罪土地公,鸡鸭养不活” 。土地公的祭祀之日定于农历二月二日和八月十五日,其实是春播日和秋收日,称春社和秋社,但民间多不明就里,而且抱着多多益善的想法,一年为土地公庆祝两次生日 。
种德宫祭拜土地公的活动与民间大同小异,在这两日除平日的供品外,还要备三牲大礼,并烧大量的金为之祝寿 。鼓岛的信众也多会携带供品前来拜土地公 。
九、三月廿日注生娘娘诞
种德宫正殿保生大帝神像右侧供奉着注生娘娘的神像 。注生娘娘据说是闽北地区供奉的临水夫人,临水夫人信仰传入台湾之后才有了临水奶和注生娘娘的名称,种德宫祀奉注生娘娘应该是受到台湾信仰的影响 。临水夫人,俗名陈靖姑,福州下渡人(今仓山区下藤路一带) 。传说生于唐代大历二年(767),卒于贞元六年(790),仅度过24个春秋,她被后人尊为“扶胎救产,保赤佑童”的女神 。
注生娘娘的诞辰日,家中有产妇、小孩的信众都会到种德宫祭拜注生娘娘,乞求女神保佑产妇及孩子的安全 。宫中也要为注生娘娘准备鲜花、化妆粉、胭脂、香水等女性化的供品,其他供品仍要摆上,惟独撤去酒类 。还要蒸红蛋,买来儿童爽身粉或其它物品,送给前来祭拜的妇女儿童 。
除上述九项活动外,种德宫还有五月初二日保生大帝祭,五月十三日关帝爷诞,九月初九日中坛元帅诞,九月十三日关帝爷祭和每月十六日的供官将六项活动 。这几项活动的祭拜仪式相对简单,但宫中也是礼数周全,没有怠慢 。
【福建鼓浪屿种德宫民间信仰习俗】 如今,种德宫还在平日举行娱乐民众、服务民众的活动 。例如,请电影队在宫门前的广场上放电影;购置大屏彩电,供学生和民工观看喜爱的电视节目;煮具有强生健体功能的八宝粥、凉茶,提供给人们 。可以说,种德宫的存在和它举行的各种活动对于研究鼓浪屿的宗教、民俗文化,开拓鼓浪屿的旅游资源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